天天多聊茶 20210209 郑板桥妙对茶联

2023-11-07 10:53:35多聊茶17:54 1803
声音简介

因茶结缘,以茶为媒,茶来茶往,茶生为所爱-----郑板桥的浪漫爱情故事

以茶为媒结姻缘,茶居然和姻缘息息相关。茶作为传统文化的礼仪角色,渗 透进了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婚礼上流行敬茶,而茶与婚姻息息相关是不少地方的习俗。 前不久看了《扬州杂记》一书,其中有一篇写郑板桥以茶为媒的故事:有一日,到扬州郊外踏青的郑板桥,见一户农家院子,一村杏花花枝招展,花香扑鼻,满是好奇的他,便借口口渴,上门讨口茶喝。 这户农家的老妇人很是热情,忙忙乎乎的泡好一杯热茶待客,郑板桥连连致谢,随后,边品茶边观赏杏花,无意间,看见院子的一面墙上,贴的都是自己的诗词。 大为惊讶的他,询问缘由,老夫人方知站在自己面前的,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邓板桥,欣喜兴奋之余,赶忙把屋内的女儿叫了出来。 老妇人也不扭捏,对着邓板桥说:我女儿年方二八,喜欢看您的诗词,听说您丧偶了,如若不嫌弃,我把女儿许配给你如何?不行的话那就给签个名留言,好不好? 如此突兀的一幕,令郑板桥很是意外,偷眼细看眼前的女子,盈盈柳腰,红颜妩媚,娇笑动人,不由心动,苦于自己穷困潦倒一介书生,便和老妇人直说了。 老妇人一听,赶忙解释说,我女儿并不贪图虚荣,她爱慕你的才华已久,今日如此机缘巧合,也是老天成全。 郑板桥顿时大喜,应承下婚事后,提笔给娘俩签名留言,还写下了一首定情词。一别几年,人虽走茶未凉。杏花树还在,花香茶香依旧,邓板桥也如愿迎娶了这位村姑。 茶简单,心亦简单,一碗茶成就一段姻缘。这一对幸福的人儿,有如神 仙眷侣,一位潇洒泼墨作画作词,画美词丰,意境高旷,新意独 具。一位如茶如杏花般,温婉醇香,不慕富贵慕才华,贤淑有德。 因茶结缘,以茶为媒,茶来茶往,茶生为所爱,这就是郑板桥的浪漫爱情故事。 据说在唐时,饮茶之行风行。至元明时,“茶礼”渐渐地成了婚姻的代名词,婚姻嫁娶中的茶习俗,也就延续到至今。 以茶作为聘礼,寓为爱情之树常青。“受茶”、“吃茶”、“茶金”、“茶礼”,是许多农村在对订婚、婚姻、定金、彩礼的别称。 女作家三毛说过:“喝茶,第壹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微风。”,愿天下有情人拥有这样一种细水长流,温暖一生如茶水般的爱情。 你的爱情和婚姻有和茶有关的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刘墉写给郑板桥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郑板桥写给刘墉:?

茶,上茶,上好茶,但是好像不是刘墉写的对联。

茶有何妙用?

(1)少睡 (2)安神 (3)明目 (4)清头目 (5)止渴生津 (6)清热 (7)消暑 (8)解毒 (9)消食 (10)醒酒 (11)去减肥 (12)下气 (13)利水 (14)通便 (15)治痢 (16)去痰 (17)祛风解表 (18)坚齿 (19)治心痛 (20)疗疮治瘘 (21)疗饥 (22)益气力 (23)延年益寿 (喝完的茶叶不要扔掉,晒干后可以放在枕头里)

郑板桥是谁了?

《石头城》、《周瑜宅》

郑板桥是谁哦?

郑板桥,原名郑燮(xie 第四声),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郑板桥》

1为第一自然段 2-5为第二自然段 6为第三自然段 我们老师是这么讲的

郑板桥是谁?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有:郑板桥学书法、郑板桥“宰客”、郑板桥巧讽和尚。 郑板桥“宰客”讲的是:江西有位张真人,受乾隆垂青,入京朝见后,路过杨州,当地商人都争着要逢迎拍马。 有一位想了一个点子,玩点高雅的,就请郑板桥为其写一幅对联。为此他特地差人去江西定做了长丈许,宽六尺多的大纸,并携至板桥处。这纸实在太大,远超出板桥润格“大幅六两”的范畴,又要为其撰句,所以要特别地问一下价钱。 板桥不加思索地开价一千两,来人毕竟是杨州的生意老手,随口杀价耐派或为五百两。不料板桥却不假思索,欣然应允。提笔一挥而就,顷成上联:“龙虎山中真宰相。”来人赞不绝口,并请其写下联。 板桥笑日:“说好一千两,你只出五百两,我只好给你写一半。”来人这才发现自己吃了亏,情急之下又回去请示大商人。这位商人听了哭笑不得,最终万般无奈,如数奉上。郑板桥这才写了下联:“麒鳞阁下活神仙。”真是妙语惊人,商家也十分满意。 像板桥这样风趣潇洒、敢说敢为者其实并不多。由于是风气初开,清代前期书画市场上真正按润格卖画还是不那么容易。相反,也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卖字画完全等同于一般交易,逐步庸俗化。 人物简介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昌伍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羡塌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郑板桥的故事

1、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 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 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 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2、个人润例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 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3、狗肉计 郑板桥酷爱吃狗肉,凡乡邻朋友将狗肉送他,刻即挥毫作画奉谢。 然而富商大贾以千金求索,却从不见诺。当时,有个叫甄小泉的盐商日夜苦思冥想,终于使出一计。 一次,板桥出门赏竹,听得从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于是循声寻找,原来一个十分幽雅的大庭院中,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在弹琴,书童在一旁煮狗肉。 板桥闻到狗肉的香味,顿时眉开眼笑地问:“先生也爱吃狗肉?”老翁答:早碧“百味唯有此最佳,你若喜欢,就请吃吧。”于是板桥就大嚼起来。他发现粉墙上空空荡荡的,就问“为何不挂些字画”。 老翁答:“没有好的,板桥先宏并生字画,盛名已久,不知果真如何?”板桥笑着说:“鄙人郑板桥,给你画两张怎么样?”顷刻间就为老翁留下了许多书画。 翌日,盐商设宴请客,并以此画炫耀,板桥得知,方知中了“狗肉计”。 4、板桥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 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陆绝举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5、巧骂豪绅 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 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 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郑板桥的原名叫什么?

郑燮 的说``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