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话19:司马氏之兴亡

2021-03-17 18:47:26枕边文史馆10:15 4966
声音简介

常氏兴衰史

常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3、出自恒姓;4、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 遁将蜀中一才子,华阳国志垂青史。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演化而来的。又有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卫康叔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同义,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沿岸一带。   家乘谱牒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人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 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南朝"兴亡中哪个历史事件最为感人

“感人”的标准是什么

隋唐史 隋的兴亡

楼上回答的貌似已经很全面了 ~·

从秦朝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得民心,方可得天下

(5)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2分)

秦的灭亡是因为秦朝实行暴政;启发:改革是强国之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任何社会状态下,解决民生问题对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每个姓氏都有名人,司姓在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姓司一流名人没啥。虽有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等一流名人。但姓司马和姓司不是一回事。

大唐兴亡三百年和唐史并不如烟哪个好?

大唐兴亡三百年是记叙文,而唐史并不如烟更有诗意。大唐兴亡三百年更好些。

与史氏有关的故事或史氏名人的故事

史可法血战扬州 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四月,清军攻到了离扬州城只有三十里的地方。正在抵挡左良玉进攻的史可法得到消息,心急如焚,连标兵都带不及带,只率领几个仆从,骑上快马,连夜赶回了扬州。史可法是个为人正直、做官廉洁的人。率兵打仗,他总是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士兵们没吃饱他不肯先吃饭,士兵们没有御寒的衣服他也决不先穿。所以,他的威信很高,福王政权建立以后,马士英忌恨史可法的威望,便怂恿福王把他派到扬州督师。当时,多尔衮也想借助史可法的声望平定江南,一再写信劝他降清。史可法断然拒绝,他在回信中说:"我已决心为国鞠躬尽瘁,对于你的招降,我是无论如何不能听从的。" 这一次,史可法赶回扬州,马上派人四处调兵。可是各镇将领都拥兵观望,拒不听命。只有总兵刘肇基率领两千人来到扬州救援。史可法见兵力太弱,无法迎击清军,就命令刘肇基将部队开入城内,紧闭城门,准备守城。 史可法身披铠甲,手持宝剑,亲自和刘肇基在城墙上指挥,才百姓也都组织起来,青壮年男子登城站岗,老年人和妇女烧水煮饭,扬州城的军民决心与敌人血战一场。 清军统帅多铎很敬重史可法的为人,好几次写信劝他投降,史可法连信封也不打开,就扔到了一边。多铎见劝降没用,就下令用大炮猛轰扬州城,城内军民伤亡很大。 总兵刘肇基向史可法献策说:"城内地高,城外地低,可以决开淮河,将水灌入敌军阵地,不怕敌人不退。"史可法觉得这个法虽然可能制服敌军,但是也会伤害老百姓,就说:"那样办,敌人未必能全军覆没,淮南一带的百姓可要遭殃了,我怎么忍心呢?" 清军加紧了攻势,城中军民尽管顽强抵抗,无奈力量悬殊,又孤立无援,史可法知道事情不会有转机了,就下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他写信给母亲和妻子,表示自己要以身殉国,又叮嘱部将史德威说:"我死之后,请把我埋在太祖皇帝墓侧。如果实在不行,就把我埋在扬州城外梅花岭吧!" 到了第七天,城西北角"轰"地一声,像地裂山崩一样,城墙被炮火轰塌了。清军从城墙缺口像潮水般涌进城里。将士们跟清军短兵相接,在街巷里展开了肉搏战。他们坚持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投降。全部壮烈牺牲,刘肇基也在巷战中被杀。史可法被清军俘获了。 清兵抓到史可法,不敢怠慢,马上把他拥上城楼,去见多铎。多铎一见是史可法,就快步上前行礼,很客气地说:"我再三拜请,都被先生叱回。今天先生对旧朝忠义已尽,就请替我大清收拾江南,不愁没有厚报。"史可法声色俱厉地说:"我是大明朝的重臣,岂能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头可断!身不可屈!"多铎把脸一沉,说:"既是忠臣,本帅就满足你的心愿吧!"史可法微微一笑,说:"即使碎尸万段,我也甘心情愿。只有一件事相求,扬州城的百姓,请千万不要杀害。"说罢,他昂首下城,从容就义了。 多铎没有听史可法的话,对城中百姓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十天之内,就杀死了八十万人。城内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几乎变成一座死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 史可法死后,福王政权失去了唯一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从此,各路兵马或降清,或拥兵观望,或撤军南逃。清军势如破竹,长驱直下,很快逼近了南京城。 福王下令把所有的城门都紧紧关上,然后招来梨园子弟,同他们肩并肩地坐在一起,饮酒唱戏取乐,一直闹到深夜。到了二更时分,福王一挥手,遣散了梨园子弟,独自带着十几个贴身太监,从南京通济门逃走了。马士英趁火打劫,指使他的儿子抢了老百姓许多财物,也逃之夭夭。第二天,清军开到了南京城下,大臣赵之龙、钱谦益等人跪地献城,清军顺利地占领了南京,福王逃出不远,被清军抓住;马士英也投降了清朝。他们两个人后来都被杀死。维持不到一年的福王政权灭亡了。

兴国谢氏是谢安后代吗

1 不是谢安后代。 2 兴国谢氏是明朝时期的南京刑部侍郎谢坦之的后代,与谢安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 3 不过,谢安及其家族在历史上有着非常显赫的地位,对于谢氏家族来说也有着一定的荣誉感和传承意义。

历史上的9月19日出生的中外名人

4月1日出生的名人: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 “铁血宰相”俾斯麦 英国生理学家哈维 阿布芮汉·马斯洛(科学家) 威廉姆·哈维尔(科学家) 中国教育家徐特立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