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卷七》13卜算子

2021-03-25 05:00:04人文社科大讲堂19:17 9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110 喜点
声音简介

宋词“卜算子;全部内容是什么?

词格律?还是?

写作→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

北宋末期登上词坛的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思想开阔,发展全面。诗文都很有气魄和独创性。对金石研究也很有成绩。十八岁时,她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这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爱侣。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里对当时的情况做过介绍。她说:“明诚每初一十五出来,带半千钱,到相国寺买些碑文回来。俩人相对展玩,每得到一本书,俩人就共同校勘、整集、签题。然后,俩人到屋里烹茶,指买来的书,说某件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谁答对了为胜者。可先饮茶。往往举杯大笑不止。他们在文学上互相切磋,在艺术上共同砥砺。有一次,过重阳节,李清照填了一首《醉花阴》的词,寄给在外地的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看到这阕词后,自愧不如,可还想超过她。于是,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达三日夜。填了五十阕词。然后把李清照的词也混在一起,给友人陆德夫看。德夫再三细看,然后说:“这一堆词我看就三句好!”赵问:“是哪三句?”陆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实际上这三句正是清照所作。这阕词,也是我喜读的一阕。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里出来的烟。看烟反使人发愁。觉得白天那样长。心中忧愁。“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有纱帐的床。下边是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是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诗意。“黄花”也是指菊花。“暗香”也指菊花。请看: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有对酒赏花,这样的好环境,好光景。就是没有夫妻团聚。所以引出最后的“人比黄花瘦”的警句。这“瘦”字,是词眼。我认为这就是画龙点睛。把感情推向高潮!

孩子每天背唐诗宋词的好处

孩子背唐诗宋词的作用:  一是儿童背唐诗能够锻炼记忆力背诵是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的,同样,儿童通过背唐诗训练记忆力,就是益智的一个方面。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儿童的记忆能力很强,不仅对理解的东西,即使是不大理解,甚至不理解的东西也能很快记住,尤其对那些没有内在联系的记忆内容更能反映儿童的优势。 二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能吟,就是对背诵唐诗后智力全面提高的明证。  只要正确引导背诵唐诗,他们的语言将会大大地被丰富。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都写得富于诗情画意,多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可以受到美的陶冶,有利于身心健康。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文字有生命,那是必然的,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汉字的六种造字方式,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当一个个汉字由作者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这是第一层感发,读者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阅历、情感,由文字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第二层的感发。一流的作者,成就传世佳作,同样需要一流的读者去阅读感悟,而《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先生就选取唐、五代、两宋时期传世词章,通过她的生命的感发,传达给我们,让我们窥见中华词章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叶先生的魅力。   《唐宋词十七讲》分十七讲,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位作者,选取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词进行解读,每一讲都呈现一位或两位作者。本书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个人认为整本书就词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讲至第十讲,主要以柔婉为正宗,多写儿女之情的短调、小词,或借儿女之情有所寄托,这一类词带着一种直接感动人的力量。这其中有两位比较特殊,苏轼“举首高歌,抒写浩气逸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天才苏轼走得比一般人都快,后面人没有赶上,但对南宋的辛弃疾影响很大;还有一位是周邦彦,不直接抒发感情,用思索安排来进行写作,他对后来的姜夔等影响较大。第二部分是十一、二讲,这两讲是关于辛弃疾,如果其他人是闲暇时,以余力写词,而辛弃疾是专门写词,他把自己的志意抱负写到词里,词是他生活、理想、抱负的真实写照。第三部分是十三至十七讲,主要介绍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位作者,他们发展了周邦彦的写法,“用安排勾勒来写,用时间空间跳接的不连贯方式来写,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码的暗示来写。”总之,这类词不好懂,只能通过叶先生的解读,才能领会到词中深厚的生命感发的力量。   看似每一讲是彼此孤立的,但完全不是。叶先生每讲一位作者,每讲一首词,都会进行串联、比较,有的还被她自己幽默的称为“跑野马”。有横向的比较,如在第十讲中“像温、韦、冯、李、晏殊、欧阳修,他们的词里边有一种比兴,或有一种寄托,或者表现了作者的修养怀抱。但是,秦观有一些词,就只是表现了他敏锐善感的心灵。”还有纵向的比较,如分析周邦彦对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人的影响。通过叶先生的讲解,比较中建立联系,一位位作者,一篇篇词作,不再孤立,让沉睡的文字,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活力。我觉得“比较串联”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读完《唐宋词十七讲》,的确是对这一段时期的词人、词作有了系统的理解,但是,你如果认为本书只是介绍了十五位作者,以及他们代表词作,那就有些一叶障目、坐井观天了。书中对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屈原的《离骚》,“四书”“五经”等,唐代名家的代表诗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有关词的评论,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张惠言的《词选》等;还包括西方的各种的理论,如语言学中语序轴和联想轴,符号学中的语码说等等都信手拈来。叶先生把唐宋诗词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甚至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看这一段时期的作者和作品。尤其是在读到《唐宋词十七讲》第三部分,姜夔等三位作家的词,都是以思力取胜,运用大量的典故、隐语、语码来写词。叶先生指出要想深入的欣赏一个作品,就得从这首诗想到那一首诗,从这一篇作品想到那一篇作品,就是用书篇的联想轴的理论来进行联想。于是,我们跟随叶先生的进行书篇联想,不仅读懂了作品表面的意思,还透过表层,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潜在的力量,看到作品真正感发的生命的本质。我觉得“书篇联想”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十五位作者中,我觉得叶先生最欣赏的一位词人可能是辛弃疾,她认为辛弃疾的词里面表现了他的志意、理念的本质,而且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而这恰恰是叶先生自己的写照,叶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大家,2008年被授予首届“中华诗词终生成就奖”,被誉为“具有真挚之情思与敏锐之洞察力,透视世变,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怀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标高寒之境远,称心而言,不假雕饰,自与流俗之作异趣。”叶先生历尽苦难,然而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情思,浓厚的家国情怀绵延深厚,这种情感就展现她的作品和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中,这种激励感发的力量,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我觉得,阅读《唐宋词十七讲》能够获得“激励感发”的力量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   当下,面对蔓延的疫情,唯有静心阅读才能让不安的思绪停止躁动,静静的欣赏,感发文字带来的无穷力量,增强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卜算子的背景是什么

切,又在转贴的

谁有七界传说的13卷——20卷?

把你Q号给我,我有最新的后传到“神蚕九变”那一章的,但是可是花了我100分才弄到得,Q号给我,我单发给你 那一卷更新到:五色神将全部降临,不知您是否需要

唐七公子《三生三世,枕上书》〔下卷〕

本来都说是六月出,可看唐七新浪的微博,说完推迟到七月了

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 三百字作文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棚数芦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链带,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毕模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的故事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 ,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 ,破败不堪的“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 ,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的故事?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 ,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 ,破败不堪的“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 ,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