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上)

2023-11-28 14:55:12逸洲233922:26 1362
声音简介

渡江战役简介 渡江战役简介说明

1、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2、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3、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1949年6月2日,三野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京沪杭战役结束。 4、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比较一下,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和渡江作战,在战役目标和作用上各有什么不同?

没办法。不打出不去

渡江战役一艘船上坐几个人?

据当时划着小木船运送侦察员过江寻找船只的陆连云回忆,率先登上“京电号”的解放军部队是第35军103师312团2营,由于船小,一次只能坐100多人,还要给战士们讲好安全注意事项,“船在水上,有安全重心,不能压在一边,所以必须慢慢地上,慢慢地下。 所以普通的木船能搭载的人更少。

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有感

4月29日下午,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要求,武主任带领全体党员,前往瑶岗参观渡江战役总前委纪念馆。 到瑶岗后,大家首先聆听了渡江战役总前委纪念馆馆长介绍渡江战役的敌我态势、讲述小木船和马毛姐的故事,随后,又先后参观了总前委参谋处、总前委旧址以及总前委在瑶岗期间简朴的旧居,受到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所有的党员对革命前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创造的丰功伟绩赞叹不已,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牢记共产党员的历史责任,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在工作中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参观结束后,宋继武主任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就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和指导各项工作,如何结合建设信息中心实际,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求中心全体人员紧密结合思想、工作和发展实际,加强工作指导,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城建档案电子化、沉积档案数据化、解决库房涨库等问题。今年恰逢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大家重温光荣历史,缅怀光辉业绩,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江海不渡我渡的意思 江海不渡我渡的意思含义

1、江海不渡我渡的意思是江海不让你过河,我来度你过河,也有另一层含义,别人不要你,我要你。 2、《江海不渡你》这首歌曲自发出燃亩后就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翻唱的潮流,很多听众都纷纷表示:感情真的是世界上最不讲道理的东西了,也许是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也许是因为一座城,想要留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些人是注定高贵,有些人是注定贫穷。有些人注定孤独,最后都逃不过一个情字,在感情碧桐面前,众生平等。命运不渡你,天地不渡你,江海悔段坦不渡你,我渡。

铃儿响叮当大笑版

已发送,请注意查收··········

古代勤奋读书的人和事简略概括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欧阳修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终于学有所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3、孙敬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 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4、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  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  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5、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鱼儿有眼泪吗

每个动物都会有欢乐 伤心和流泪 只是它们的表达方式不同 它们伪装的挺好 不愿意表现出来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父母要以身作则。自私、不孝敬老人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关心他人、 尊敬长者的宝宝。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宝宝树立好榜样。  教育是关键。 每个宝宝最初都十分纯洁,发展到以后之所以千差万别, 主要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不同。平日注意要求,加强教育, 宝宝发展就好,反之就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件小事上, 都要注意对宝宝加强教育,使宝宝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品德。   要根据宝宝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这一年龄的孩子,无论是思维、 理解力,还是分析能力,都十分有限。 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只是空泛地要求宝宝做到什么,或只教给宝宝一些抽象的道理,这样宝宝往往难以把握。

像保尔一样的人物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於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一九六八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苏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