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 庄子~德充符 累62遍

2022-08-12 04:29:31一纸禅心14:24 34
声音简介

介绍 庄子·德充符

对于世俗现象界的否定,庄子是相当彻底的,从生死观上可见一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庄子与主张生不如死的民世主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是以否定思维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的,也就是说庄子从超越生死之中得到了精神体验的升华,是从绝处逢生,而不是陷入了矛盾之中,但是他从生死观上突破出去,复活了内在精神而向精神的"无不为"发展。一方面,庄子的生死观主张"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庄子·德充符》),即在世俗中"难得糊涂"。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成然寐,蘧然觉,"(《庄子·大宗师》)就是说生是蒙昧,死才是觉解。《养生主》说到老子之死带来的觉解:"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联系起来可知,庄子的生死现使他方生方死之时体验到了新生和最终解内脱,这个新生超越了世俗的生现象圈子。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对于常人来说是"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庄子·容逍遥游》)但是就庄子来说,他实际上又是以人生的尊严向虽生犹死挑战,争取新生。可以说,生死观的突破是庄子精神向第二层"心不死"进展的重要一步。

《庄子德充符》

《德充符》 本篇主要谈论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文中以五个寓言写了六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充实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时的孔子,郑执政者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哀公都甘拜下风,这一切无非要说明:形体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却能够弥补形体的残缺不足。所谓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万物的变化,消除立德的动机。

《庄子》—内篇—德充符—小结

【解析】 在本章中,庄子主要谈人生修为。庄子首先从生死入手,揭示生命的有限性和道德的长久性,从而将人的外形与道德分开来。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寓言,并借孔子与老子之口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倶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负责的意思。 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自成部分的五个小故事:孔子为王骀所折服,申徒嘉使子产感到羞愧,孔子的内心比叔山无趾更为丑陋,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和翁㼜大瘿为国君所喜爱。五个小故事之后又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即第六部分,在庄子的眼里惠子恰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 庄子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视角是非常独特的。他认为,从事物的不同之处去看,则发现所有的事物都迥然不同,但不必因为人与人的差异而互相攀比,斤斤计较。如果从事物的相通之处去看,天下万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贫与富、成与败等都不是造物主送给我们的礼物吗?天下万物不都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吗?何必要互相争斗和攀比呢?抛开名利与嫉妒,才会真正享受自然和人生。

庄子《德充符》-“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德充符》是庄子内篇的第五篇,在探讨了精神追求的《逍遥游》、认知革命的《齐物论》、养生宗旨的《养生主》、处世策略的《人世间》之后,《德充符》回归讨论人的内心世界,先解题,“德”意为德行;“充”则是充实;“符”字可是是符合、验证,“德充符”的意思是道德充实圆满的验证。 德行是如何充满呢?庄子借用孔子的嘴说,当水流动的时候,不能反照到我们自己,当水静止澄清时,才可以做镜子用。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自己的心波识浪不能停止,永远不能悟道,要认识自己,必须要把心中的杂念、妄想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文章给出两条线索: 物我俱化,死生同一 文章描述了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自成部分的五个小故事:孔子为王骀所折服,申徒嘉使子产感到羞愧,孔子的内心比叔山无趾更为丑陋,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跂支离无脤和大瘿为国君所喜爱。五个小故事之后又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即第六部分,在庄子的眼里惠子恰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 这么多形体残缺(那个时代动不动就砍人的脚)、相貌丑陋的畸人,但内心修养极高,例如,孔子说王骀已经“了生死”的境界,“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得了道的人,这个地球即使毁灭了,同他也没有关系,他可以超然独立于天地之外。换个角度想,肉体就是假借几十年给我们用,用完了就化掉了,而王骀已经超越了,不需要一切的依赖,一切的假借。做到了物我俱化,死生同一。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申徒嘉的故事,因为年轻时犯错,被砍去了一只脚,申徒嘉是怎么解读的?他说“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彀」是是箭靶的中心。羿是神射手,代表人生和命运,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随时要被打中的,被情绪的变化,环境的压力所打中,我们人就是箭靶,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要想不被打中,脱离「羿之彀中」,除非是得道的人,超出了这个物理世界。 那么,得道是什么?就是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心态,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别人都应该比自己差,假如有条件,世间只有自己应该活,其他人都应该去死,只有自己高明,其他人都低俗。而另外一种人,是真正的有德者,是既不认为错是自己的,但也不认为其他人都该死,就这么平常的活着,不抱怨命运,也不认为是其他人的责任。看其他人处在低谷,也不认为就是这个人不行,只是运气差了点,看其他人得意,也不羡慕,只是暂时还没被命运之箭命中而已。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心态。 《德充符》通篇都在破除人们外形残缺的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德充符》的“德”不同于我们平时说的道德,用来做日常行为规范,而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庄子强调注重生命内在价值的提升,努力抵达“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心灵境界。

德充符的介绍

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镇则旦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御扰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自成部分的五个小故事:孔子为王骀所折服,申徒嘉使子产感到羞愧,孔子的内盯州心比叔山无趾更为丑陋,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 跂支离无脤和大瘿为国君所喜爱。五个小故事之后又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即第六部分,在庄子的眼里惠子恰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

德充符讲的什么道理

德充符讲的是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 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 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 庄子介绍: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主流说法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德充符”是什么意思?

“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丛渗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丛粗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渗郑脊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

庄子:《德充符》(一)瘸子王骀

瘸子王骀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而学识和品行竟超过了先生,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远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像这样的人,将不知道耳朵眼睛最适宜何种声音和色彩,而让自己的心思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忘形、忘情的浑同境域之中。外物看到了它同一的方面却看不到它因失去而引起差异的一面,因而看到丧失了一只脚就像是失落了土块一样。” 常季说:“他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他运用自己的心智去追求自己的理念。如果达到了忘情、忘形的境界,众多的弟子为什么还聚集在他的身边呢?”孔子回答说:“一个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各种树木都受命于地,但只有松树、柏树独自傲然挺立,无论冬夏都郁郁青青;每个人都受命于天,但只有虞舜道德品行最为端正。幸而他们都善于端正自己的品行,因而能端正他人的品行。保全本初时的迹象,心怀无所畏惧的胆识;勇士只身一人,也敢称雄于千军万马。一心追逐名利而自我索求的人,尚且能够这样,何况那主宰天地,包藏万物,只不过把躯体当作寓所,把耳目当作外表,掌握了自然赋予的智慧所通解的道理,而精神世界又从不曾有过衰竭的人呢!他定将选择好日子升登最高的境界,人们将紧紧地跟随着他。他还怎么会把聚合众多弟子当成一回事呢!” 解析:“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庄子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 这就是《德充符》第一个故事,孔子被瘸子王骀所折服。

庄子德充符原文注释与翻译

庄子德充符原文注释与翻译如下: 一、原文: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乎?是何人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二、翻译: 鲁国有个被刖刑的人叫王骀,他的追随者和孔子相仿。 常季问孔子:“王骀是个被刖刑的人,他的追随者却和您差不多。他站立时不教导弟子,坐下时不议论世事。他的学生空手而来,却满载而归。难道真有不用言语的教导,没有形式却使学生心中有所领悟吗?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王骀是个圣人,我只落后一步还没有追随他。我要拜他为师,何况不如我的人呢!何止鲁国,我要引导天下的人跟随他。” 三、注释: 1、“兀者”是指受过刖刑(断足)的人。 2、“常季”是鲁国大夫,孔子朋友。 3、“王骀”是鲁国的贤人。 4、“中分鲁”表示王骀的德行与孔子相仿。 5、“虚而往,实而归”指王骀教导弟子时并不多言,但弟子们却能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和收获。 6、“不言之教”是指王骀通过自身行为和人格魅力来教导弟子,而不是通过言语。 7、“无形而心成”指王骀虽然没有具体的形式或仪式,但他的德行却深入人心。 8、“丘将以为师”表示孔子愿意拜王骀为师。 庄子的教育观和现代教育观 一、庄子的教育观: 庄子在《德充符》中强调了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以自己的德行为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教导学生。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学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道德观念。 二、现代教育观: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独立性。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现代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德充符的介绍

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自成部分的五个小故事:孔子为王骀所折服,申徒嘉使子产感到羞愧,孔子的内心比叔山无趾更为丑陋,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 跂支离无脤和大瘿为国君所喜爱。五个小故事之后又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即第六部分,在庄子的眼里惠子恰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