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风雨194-晋悼公调整八卿

2023-06-06 22:25:26伯乐灯12:03 2.6万
声音简介

晋悼公简介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晋氏,名周,一名纠,称晋周(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周)。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春秋中期晋国杰出的君主,年轻而又优秀的政治家,晋国霸业的复兴者。 悼公为晋襄公曾孙,晋襄公欢生幼子桓叔公子捷,桓叔生惠伯公孙谈,惠伯生悼公周,按照辈分,当为晋厉公之侄。 晋悼公按晋国“不蓄群公子”之国策,桓叔未继君位,当安置于国外,故襄公这一苗裔便寄于成周雒邑。悼公即位前,称“孙周”,时人尊称其“周子”。孙周在雒邑,虽然年幼却颇有贤名,据说有“争国之望”,以至于受到晋厉公的猜忌。栾书为诬陷郤至,说其敌通楚国,晋厉公尚能忍受;言其亲于孙周,晋厉公则立刻对郤氏痛下杀手。可见当时毫无权势的周子却早已在天下诸侯之中声名鹊起。 年轻的公孙周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颇有贤德,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深得单襄公的赏识。栾书对这位未来的国君也是较为赞同的,就连才华横溢且张扬跋扈的郤至对他也是彬彬有礼。

春秋时期晋国六卿大臣?

晋国六卿,统指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军将佐,后特指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嬴姓赵氏六大家族。   晋文公回国后建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称为三军六卿。晋文公一度增加新上军、新下军,晋襄公时恢复三军六卿。晋景公扩为六军十二卿,晋厉公时合并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为新军,晋悼公时恢复三军六卿建制,晋平公以后,六卿被智氏、范氏、中行氏、嬴姓赵氏、韩氏、魏氏、六家把持,之后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对内协助晋公管理国家军事、政治,对外"尊王攘夷",抵御戎狄、南蛮的入侵,捍卫华夏文明。

春秋时代,晋国后期把持实权的六卿是哪六家?

韩氏、魏氏、赵氏、知氏、范氏、中行氏。

晋卿出自什么典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晋国六卿的介绍

晋国六卿,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回国后建立的军事政治制度,分为中、上、下三军制,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对内协助晋公管理国家军事、政治,对外“尊王攘夷”,维护晋国霸业,捍卫华夏文明。1晋文公一度增加新上军、新下军二军四卿,晋襄公时恢复三军六卿。晋景公扩为六军十二卿,晋厉公时合并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为新军,共四军八卿。晋悼公时恢复三军六卿建制,晋平公以后,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把持,之后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晋定公时,范氏、中行氏衰落后,取消中军,六卿改为四卿。晋出公时,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最终实现“三家分晋”。1而韩赵魏三国最后败倒在秦国的铁蹄下。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精神看晋国,晋国精华看六卿。晋国六卿几个家族在晋国连续十几代同朝为官,一直坚持“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虽然内部相互争权夺利,但对外仍能团结在晋国的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卫华夏文明,用行动诠释着华夏民族精神,这一点,无疑是华夏民族史上绝无仅有的。

晋国六卿?

晋国六卿,是中国春秋时代晋国的政治军事制度,晋文公在晋国建立了三军制。中、上、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主持晋国的军事、政治。中军将又称为元帅、执政。晋襄公一度增加新上军、新下军二军四卿,旋即恢复原制。晋景公扩为六军十二卿,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之后合为新军,共四军八卿。晋悼公恢复三军建制。晋平公时,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垄断,之后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范氏、中行氏被诛灭后,六卿改为四卿。智氏后被赵氏、韩氏、魏氏三家灭掉,这就是之后赵氏、韩氏、魏氏三家分晋的典故。

春秋五霸晋占四霸: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为什么三家分晋?

答:我认为“分封制”是导致“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内部的六卿(即士大夫)强大宏槐起来,超过了晋国公室,晋国公室的力量相对衰昌绝竖落了耐大,导致“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儿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文公守诺重信,另一方面也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看出不能和楚军硬碰,退避三舍也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锐气。

春秋时期晋国

晋国的土地包括了今天的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大部分地区,晋国仅出现在春秋时期,但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是晋国的国君,之后由于晋文公的去世,导致了晋国一分为三,成了三个诸侯国。从此以后春秋时代结束,进入了战国时期。此后才出现了战国七雄,其实就是晋国一分为三的结果才有了战国的七个霸主。 河北的南部之一是晋国的领地,而北部则是燕国的领地。北京才有了燕京的称谓!

春秋时期的晋国

公元前636年继位,在公元前628年去世,在位九年 春秋人物-晋文公篇-这样写到“他一共在位九年,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逝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晋文公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对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却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晋战争-1,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秦、晋崤之战 2,公元前620年(周襄王三十二年 )-秦、晋令狐之战 3,公元前594年(周定王十三年) -秦攻晋辅氏之战 4,公元前578年(周简王八年)-秦、晋麻隧之战 秦晋之好-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春秋时代,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大国,晋献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称“穆姬”,以加强同秦国的关系。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即位。夷吾因长期在外,于是请秦穆公派兵护送,答应割让河外五城给秦国作报酬。哪知夷吾(晋惠公)即位后,并没有信守诺言。 晋惠公不守信用,引起秦穆公的不满。公元前641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仍送去大批粮食,帮助晋国度过困难。第二年冬天,秦国遇到了同样的饥荒,晋惠公却一点粮食也不支援。秦穆公非常生气,亲自率军讨伐晋国,活捉了晋惠公。 穆姬得到消息后,身穿丧服,带着四个儿女登上一座堆满干柴的楼台,并派人对秦穆公说:“上天降灾,使秦、晋两君以刀兵相见。现在晋君被您俘虏,他什么时候来到京城,我就什么时候死去,请君王早做打算!”秦穆公一听着了慌,决定宽恕晋惠公,把他安置在灵台,待以上宾之礼,两国国君还缔结了盟约。 以后,秦、晋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晋惠公把太子子圉(yǔ)派到秦国去当人质,秦穆公将宗女怀嬴嫁给子圉。但子圉担心当不上晋国的国君,就于公元前638年秋天,偷偷逃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因病去世,子圉即位,史称晋怀公,他生性刻薄,不能容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不安。 这时,晋公子重耳来到了秦国。穆公决定帮助他回国夺取政权。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和国内群臣的拥戴下,回到都城曲沃,派人杀死怀公,即位为君,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才华出众,忠厚谦逊,深得穆公的欢心。从此,秦晋两国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一直友好相处,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冲突。“秦晋之好”由此而来。 文公死后晋国 文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哪些大事: 晋文公去世后,公元前627年,晋襄公继承了父亲开创的霸业,崤之战中,晋军大败秦军,俘获秦军三将, 公元前627年 周襄王二十六年 晋、楚汦水之战 公元前626年 周襄王二十六年 晋、卫戚之战 公元前625年 周襄王二十七年 秦、晋彭衙之战 公元前625年 周襄王二十七年 晋联合诸侯攻秦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