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潘美功盖世 蒙冤成奸佞

2021-04-16 19:00:00听见石家庄19:53 148
声音简介

在北宋首都开封,有两片湖,一清一浊,西边是杨家湖,传说是宋朝杨家将天波府的旧址,东边是潘家湖,据说是大奸臣潘仁美府第旧址。杨家湖水色碧绿清澈,潘家湖混浊污臭,据说就是因为杨家将世代忠良而潘美是个奸臣。

小说《杨家将》里那位大奸臣潘仁美,可谓是妇孺皆知。可历史果真如此吗?咱们翻一翻《宋史·奸佞传》,绝对没有潘美的名字,相反,他的名字却被南宋理宗列入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名单中,且排名第二。这是怎样一份荣耀?潘美原本是载入史册的忠臣良将,又为什么被后人歪曲抹黑?

中国民间长期靠戏剧、小说传播历史,所以,很多人看戏多了,都认为潘美是十足的大奸臣。其实,这是小说家给历史留下的悲剧。

历史上的潘美,是北宋顶级的名将。他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灭南汉、灭北汉、雍熙北伐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都忠诚勇武,战功赫赫,还曾经转战太行山、燕山的长城,护佑一方平安。论战功、论谋略、论对北宋王朝的历史贡献,潘美绝对在杨家将之上。在北宋百年战争史上,杰出将领璨若繁星,但被南宋理宗列入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北宋武将只有四人,潘美名列第二。这说明,北宋历史上永远磨灭不了潘美的功绩。

《宋史·潘美传》记载:“潘美,字仲询,大名人。”他父亲叫潘璘,是驻守真定的军校。潘美少年时就长得很帅,风流倜傥,怀有满腔报国之志,他曾经对同乡好友说:“后汉处处是灭亡败象,凶臣肆虐,大丈夫如果不能在这时立功留名、而碌碌无为,那就太羞耻了。”

带着这番胸怀和抱负,潘美参与了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后周的行动,在柴荣手下当差,还结识了赵匡胤等人,成了至交好友。等到周世宗柴荣即位以后,潘美出任供奉官,也就是皇帝的大总管,跟随柴荣进攻山西割据势力北汉,激战太行山的长城,成为后周的要臣。

后来,周世宗英年早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为了不大开杀戮征战,就请后周王朝里有威信的大将进京说服后周的大臣们,接收北宋易帜。这个人选是关系到赵匡胤能否和平登基的关键角色,选谁呢?

赵匡胤一琢磨,能担此大任者,只有潘美。一来,潘美是周世宗的秘臣,在朝野很有威望;二来,潘美战功赫赫,无人不服;第三,潘美是谦谦君子、口才非常好,能说的令人心悦诚服。

潘美肩负着重任,凭着他的智慧和口才,进京说服后周群臣、将领归顺大宋,实现了和平的交接,成就了历史上不杀人而改朝换代的范例,功不可没。

奸佞小人 意思

奸佞小人 奸邪谄媚、人格卑鄙的人。

历史上有哪些本来是好人,却被冤枉成奸佞小人的?

在《水浒传》中,王禀毫无疑问是个小人,但是在历史上,他却是抗金名将,当初金军来犯,童贯害怕不能抵挡,连夜逃回汴梁,是王禀带着百姓和军队奋起反抗,阻挡住了金军的进攻。

这个人是不是奸佞小人的面相?

古人云:相由心生。好看的皮囊都会有颗良善的心。不好的面相是因为心理作怪多了,故有丑人多作怪嘛。开个玩笑。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去质疑自己的长相。如果一个人常常容易发脾气,面相会一种不让人接近的戾气。等等

遭到奸佞小人怎么办!?

对方真的是小人吗? 会不会哪里误会、错怪对方了? 另外,人无完人,都难免有缺点,你是不是把别人的缺点, 看得太严重,太故意了? 一般来讲,谁有不足、不当之处,还是要善意地予以纠正与指导。 多交涉、沟通,而不要过于武断地下判断。 当然,真遇到这样的人的话,你还是要智慧、勇敢地予以应对。 包括和亲友、同事、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分析、应对问题。 当然了,在他人面前,不要太说别人的坏话, 这对被你说的人不利, 对你也未必有利——这可能会让你给人留下 你爱说坏话的印象。 所以,讨论问题,说到别人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实事求是, 不要主观夸张、夸大。

和奸佞小人有关的书籍,看透人心的书籍也行。

没有。 风还在路上 我只会说, 老树的芬芳已然浓于 拖过群山,拨动琴弦, 曾悄悄的飘来哈哈

形容奸佞的成语

没有的一般用不了几天就封了 22ddy 。

被冤枉是内奸怎么办!!!

你就去把真正的内奸找出来

有关奸佞的女生古言小说

《三生三世枕上书》 文案 如果执著终归于徒然,谁会将此生用尽,只为守候一段触摸不得的缘恋?如果两千多年的执念,就此放下、隔断,是否会有眼泪倾洒,以为祭奠?纵然贵为神尊,东华也会羽化而湮灭。虽是青丘女君,凤九亦会消逝在时光悠然间。只是不知,当风云淡去,当他仍在无羁岁月间穿行,与她偶有擦肩,这曾开天辟地的神尊,是否还能记得,昔日卧于他广袖之间,额头一簇赤红凤羽花的小小红狐?那统率上古神族的青丘女帝,是否还能记得,昔日他为她摘下,指尖一串佛铃之花?

请问奸佞之人的面相一般为什么样子?

看眼神与嘴角,一般使坏道行浅薄的人很容易察觉,看别人出丑的时候你就可以观察他 ,他会暗自窃喜,内种笑容很有特点会极度掩饰更不会出声的笑出来,道行高的人就需要你的阅历了一般需要感悟了

蒙冤被陷的成语

欲加之罪 解释:欲:要。想要给人加上个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示例 《旧唐书·牛僧孺传》:“僧孺数为德裕掎摭,欲加之罪,但以僧孺贞方有素,人望式瞻,无以伺其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