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好的师生关系 成就更好的彼此——刘野

2021-04-13 16:40:00元致心理32:36 2145
声音简介

无论是从学生的身心健康角度出发,还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家长和老师都要培养学生热爱老师的智慧品质。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说热爱老师是一种智慧?》里面有详细论述,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里就不再重复。


 

因为师生关系出问题而不愿意去学校的孩子有很多,受不了老师批评进而休学的来访者都不是个别现象。而师生关系出问题,无一例外是孩子大脑里缺少如何和老师相处的知识。家长也不知道该给孩子什么知识。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到底该用什么知识武装孩子,才能让孩子收获融洽的师生关系呢?

 

一. 要科学地理解老师


职业使然,老师的工作环境相对闭塞,老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同事聚会聊的是学生,回到家里和家人聊的话题也离不开学生。可以说老师是世界上最孩子气的成年人,绝大多数老师都像孩子一样,很傻很天真,很容易满足。


 

我们对老师有很多赞美,把老师比作园丁,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比作蜡烛,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但是也不要忘了老师不是圣人,老师并不完美,也有很多缺点。

 

老师不需要被吹捧,最需要的是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对老师有不切实际的期待,高标准严要求,会让我们和孩子有巨大的心理落差,也会让本来高强度工作的老师们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我们要对老师有客观理性的期待,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和包容老师。

老师其实和农民很像,辛勤耕耘,守望丰收。

 

农民种地,有一片庄稼长得特别好,农民肯定会很开心,每次去地里都要多看两眼,除草的时候可能会格外卖力,也许还会偏心,给这片地多浇两瓢水。


 

孩子们对世界,对他人的认知水平有限,青春期的孩子,看待事物容易走极端,遇到一点他们看不惯的事情,可能会引发剧烈的情绪波动,需要我们成年人科学地引导。注意不是说教和讲大道理,家长和老师需要多学习,会诊断孩子的心理,得说到她们心坎里去,有理有据,她们才会真正服气。

 

如果说老师对学习好的学生偏爱是人之常情,而有的老师的行为确实有损师德,遇到这样的老师,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老师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因为当了老师,身上有了使命感,不知不觉就会变得崇高。但是人性的弱点在老师身上一样都不会少,老师也会势利眼,也会勾心斗角。老师这个群体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对我们辛勤的付出。

 

对老师心怀感恩,包容大度是一种智慧,最受益的是我们的孩子。

 

我的老师和夏洛的老师还都是有缺点的正常的老师,我们要引导学会包容,多欣赏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有的老师确实是人渣,不配为人师表,这时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不仅是小孩子,大学生、研究生也会遇到人渣的老师,我们要告诉孩子遇到问题不要害怕,第一时间和家长沟通,家长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 用科学心理技术塑造高情商学生

 

元认知让我最受益的是五个字“智力知识观”,这五个字让我从骨子里变得自信,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不会妄自菲薄,不是我不行,是我缺知识,或者知识不熟练而已。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超越自卑 科学自信很多朋友看了,说很受启发,里面对知识智力观有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不仅我们的智力取决于我们大脑里的知识,其实我们情商也如此。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情商高,能和老师融洽相处啊。但是孩子大脑里如果没有如何和老师相处的知识,在相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师生关系不和谐,让很多孩子不开心,产生厌学情绪。

 

下面我就讲一讲,我是如何把我的学生和来访者培养成高情商的学生的,我也是这么培养我大儿子的,将来也会把这些好知识教给二儿子。

 

我会培养我的学生和来访者两个好品质,一个是闻过则喜,再一个是学会表达欣赏和感恩,一旦拥有了这两个好品质,我们遇到的很多老师,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贵人。

 

培养孩子闻过则喜的品质可不是光说教就可以的,这是一个大工程。我们需要给孩子做认知调整,设计一个个程序,反复训练这些程序,让程序可以自动运行,还要不断巩固强化,直到闻过则喜的品质巩固稳定下来,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我和学生一起设计各种闻过则喜的程序:当上课睡觉被老师用书拍醒,我们立马面带不好意思的微笑,身体坐正,认真听讲;当我们没完成作业,被老师骂地狗血喷头,我惭愧地低下头,让老师骂个够,老师骂说明他在乎我,老师骂完,我真诚和老师道歉,把作业补上,还要去谢谢老师的付出;当老师莫名其妙冤枉我,骂我很难听的话时,我也不急于争辩,因为我有元认知智慧,知道老师在气头上,我才不往枪口上撞呢,等老师气消了,再乐呵呵地去和老师解释一下,让老师消消气,别气坏身子……

 

每一个程序,我们都要提前模拟训练好多遍,一旦做到就积极肯定自己,暂时做不到也没有关系,失败不算成功算。对于做的好的同学,我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班里慢慢形成了一种风气和审美:被老师骂,情绪还能积极才是最美的。

 

我当老师最后一年教的一个学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尤其文科非常烂,但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他。他每次听写单词都不及格,我很生气地骂他,他从来不生气,下课还特意跑到我办公室来给我捶后背按摩肩膀,让我消消气,他争取下次能及格。我嘴上说着:“你少来这套,好好学习比给我捶背我更高兴。”但是心里感觉暖暖的。

 

教了他一年,我就辞职了,知道我不教他们了,这孩子给我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说我是他遇到的对他最好的英语老师,他的成绩那么烂,我都没放弃他。看到信息我的眼眶湿润了,多好的孩子啊,这一年我没少批评他,他不仅不生气,还感谢我,这样的学生谁会不爱呢?

 

我经常把他的故事讲给我现在的来访者,孩子们需要活生生的例子和榜样去模仿学习和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多讲给孩子,这些可以模仿的例子,比简单的说教有用得多。

 

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一旦引导好了,她们会回馈给我们巨大的惊喜。我带的2016届一班,学生的情商都很高,科任老师在我们班上课都特别舒服,批评学生不用小心翼翼,该说就说,不用担心我班孩子不高兴。高一还会有一些摩擦,到了高二高三,师生关系好得不得了,用孩子们自己的话说,“师生关系融洽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闻过则喜的品质需要训练,同样表达对别人的欣赏感恩也需要培养。在咨询中发现,很多来访者,不仅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不懂欣赏赞美别人。我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将心比心,别人也希望得到我们的肯定。如果我们能主动去欣赏赞美他人,让别人和我们建立积极情绪,反过来我们会收获更多的爱和温暖。

 

表达对别人的欣赏感恩也是知识,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我原来就不会夸人,也不会表达感谢,总觉得不好意思,说不出口,也不知道说啥。用元认知诊断一下,就是既缺少感恩和赞美他人的知识,又有焦虑的情绪。然后还给自己找一堆借口,说自己刚正不阿,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还看不上会说话的人,说人家溜须拍马。

 

表扬别人一定要真诚,千万不要虚伪,为了讨好别人去说假话,这样只会让自己和他人都很尴尬。

 


 

小孩子不会一生下来就会表达欣赏和赞美的,需要家长用心引导。

 

 

都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爱孩子同样也在塑造着更好的老师。

 



 

一个学生最大的智慧是感动老师,让老师为你们玩命还觉得值!恭喜你们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智慧。”孩子们激动地给自己鼓起了掌。

 

. 最好的师生关系是成就更美好的彼此

 

教师是世界上最伟大,也是最辛苦的职业。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老师工作更幸福,孩子更快乐,学习成绩更好,家长更放心。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反之任何一方都是受害者。就像紧张的医患关系一样,最终受害不仅是医生,更是普通的患者。

  

之前看过一部电影《青春派》,里面秦海璐扮演的老师让我印象深刻,我在她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但是过于严厉苛刻,骂起学生毫不留情,让学生对她很不满,以至于她出了车祸,没有一个学生去医院看她,让她非常失落。

 

她的心情我非常理解,因为我和她一样性格暴躁,说话很难听。不过相比之下,我就幸运得多。2008年底,我生病在家休息一个月,正好赶上我们班的合唱比赛,结果孩子们制作了这么一个条幅,虽然搞得像我的追悼会,也让我超级感动。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肯定和欣赏,同样每一个老师的成长也离不开学生的爱和鼓励。

 

给大家推荐于谦主演的电影《老师·好》,这部电影我几乎从头哭到尾。带的手纸不够用了,都已经湿透了,能攥出水来,眼泪可以不擦,可是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也只好让鼻涕尽情流淌。


 

影片一开始,新生入学第一天,于谦扮演的苗老师下班回家,妻子做好了饭菜,苗老师自己拿出酒瓶要喝两杯。妻子了解他,问他今天有啥事这么高兴啊,他笑着说:嗯,遇到个好苗子……然后我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下来啦,他的心情我懂!

 

最后借用电影里的一句话表达我的感受: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元认知干预技术是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及其带领的课题组,经历了30多年的努力研发的新一代本土化高效心理干预技术体系,2017年12月,技术研发者金洪源教授及元认知干预技术荣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预防医学三等奖)

目前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临床心理咨询、学习障碍问题辅导、家庭元认知心理教育等。

元认知干预技术是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及其带领的课题组,经历了30多年的努力研发的新一代本土化高效心理干预技术体系。


大连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所官方出品 


再婚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如何处理再婚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

提起再婚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如何处理再婚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另外,还有人想问如何处理好二婚孩子的关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父母再婚对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影响,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如何处理再婚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婚家庭孩子心理问题 1、再婚家庭孩子心理逗竖迹问题:如何处理再婚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 再婚家庭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尽可能在精神上满足他们,以引导孩子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另外,补偿式的爱或放任自流都是要不得的。再婚父母应既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庭,又给他们完整的父爱和母爱。 2、再婚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如何处理好二婚孩子的关系? 继父继母不好当,有时候再婚夫妻认为他们深爱对方,因此一切都不是问题。然而孩子的情绪问题并不是孩子的父母之间有深厚感情就能解决的。这需要两个既为自己也为孩子,真正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这个新家庭。再婚夫妻如何处理好与对方孩子的关系,下面几点供你参考: 1、降低期望。在孩子的眼中,继父母是闯入他们家庭夺了他们爱的“敌人”。继子女总是把优点集中于亲生父母,把缺点统统加给继父母。这个时间一定要提前有心理装备。孩子有孩子的天性,不要期待孩子们上来就会和你亲密相处,先调整好自己的预期,就会降低再婚夫妻的焦虑和担忧。 2、爱屋及乌。你真心爱对方,就会发自内心爱对方小孩。当女儿搂着脖子,眼泪汪汪地恳求着:“妈妈,我不要后爸爸,我以后听你的话,伺候你。”天下哪个女人能承受自家孩子的眼泪?这时男方要以孩子大朋友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一起讲故事,课,玩游戏,日久天长,才有可能得到了孩子的认可。男方愿意吗?这是个大问题。因此再婚家庭要想和对方孩子相处愉快,必须夫妻两人是真心相爱。 父母再婚对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3、真诚对待。不要以为对方是继子女,就不敢表达真我,不敢引发冲突,忍气吞声换不来顺畅的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真我”基础上的,说真心话是最有力量同时“低伤害的”。不要以为,自己只要做得比亲生父母好,才能建立好的继子女关系,这种隐在言行之下的比较,往往更容易伤害继子女的心。反而不如直面问题,坦率承认自己永远无法和亲父母相比,但会纤中尽力提供自己作为继父母能够做到的。这样孩子也会放下“苛求”、放下“敌视”,给予彼此一个真正建立关系的机会。五种二婚男人不能嫁。 3、再婚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山并:父母再婚对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如果孩子是成年人,那真的无可厚非,或者影响基本没有,因为孩子的人生观已经成熟,最怕最怕的是那种孩子还还是10岁到16岁这样的,真的很,轻则只是叛逆学坏,重则抑郁,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试问哪个父母能接受?所以真的如果孩子在阶段,一定要慎重再慎重,父母有追求再婚的权利,但是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得到多少就要失去多少,而失去的是不是你能接受的这才是最最重要的,都讲顺其自然,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顺其自然到底后半句是什么,人若无情何以为人,只看到了片面的断章取义,而真相往往不会告诉你,等真正明白的时候,悔恨有什么用,的世界很多委屈,但是实偶然中的必然,没有任何侥幸聪明的女人当不管不问。 以上就是与如何处理再婚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相关内容,是关于如何处理再婚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的分享。看完再婚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于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的书

还是推荐 弟子规

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到底是家庭教育重要,还是学校教育重要?

我觉得家庭教育是主要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亲身教会孩子比学校里老师教会很重要,孩子记得更牢

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好的教育方法

体育精神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多大关系

这位知友,体育精神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如果把体育精神和家庭教育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可能很多人会问:它们有联系吗?是的,它们是两个很有意思的载体,如果我们在中间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并且带领孩子有选择性的观看和参与更多的体育运动,或者在更多的方面讲究发挥体育精神的作用,就会突然发现,原来体育精神,以及由“体育”这个名词延伸出来的各种教育衍生品,都能在帮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们的家庭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传统--“棍棒式教育” 现代--“鼓励式教育” 现代家庭,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放弃传统的“棍棒式教育”,转而采用“鼓励式教育”,让孩子在夸奖、赞美的状态下成长。但这种鼓励式教育也有它本身的缺陷,它更容易让本身思想还不成熟的孩子沾沾自喜,在夸奖声中迷失自己,失去追求上进的动力。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伤仲永》就是这种鼓励式教育、自我满足式成长的反面例证。 而“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无疑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教会孩子,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其他方面;也不管是在什么状态中,什么背景下,都要不断更新自我,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朝气和动力。 “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正是由于参与意识和参与精神所起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也是这一思想的有力证明。很多运动员,通过参与比赛,增长了技能、锻炼了意志,也培养了与其他运动员的友谊,加深了彼此的交往,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我们孩子的成长而言,可能上升不到世界的高度,但是这种“重在参与”的精神,又确实可以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对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更可以加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包容度。 曾经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拳击世界冠军邹市明带领他的儿子轩轩参加了这个节目。不仅轩轩萌萌的卷发惹人喜爱,他在节目里的成长更是让人难忘。而最能体现轩轩成长的,正是对于参与意识的真正理解。 最开始的第一期,就有一个让人难忘的场景,当时邹市明参加搓玉米比赛,因为在这方面没有丝毫经验可言,所以邹市明很快败下阵来。当时轩轩就大声痛哭起来,大家怎么劝都劝不住。他难以接受父亲在比赛中失利的结果。后来,主持人李锐为了哄轩轩开心,故意增加了一个小小的环节,让邹市明和其他人加赛拳击,并很快宣布邹市明获胜,这才让轩轩重新笑逐颜开。 轩轩是被哄开心了,但无论是邹市明这位父亲本人,还是同剧组的其他成员,都发现了轩轩太看重比赛输赢的心理问题。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期节目中,节目组和邹市明都更多地安排轩轩去体会每一个任务执行的过程本身带给他的快乐,并加强这方面的心理疏导,弱化输赢结果带给他的冲击,教会他乐观看待别人的胜利和自己的失败,终于让轩轩渐渐明白了“重在参与”的真正内涵。 体育品牌广告用语激励孩子做得更好 细心的家长不难发现,那些知名度很高的体育用品品牌,都有着响亮的品牌宣传口号。比如:安踏的“永不止步”、耐克的“just do it”以及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 现在的小学生,因为生活在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新时代,所以整个成长阶段都没有经历过什么明显的挫折。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在平安快乐成长的同时,往往思想波动性也大,易产生想赢怕输、患得患失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一旦形成,常常会伴随着孩子成长的一个漫长阶段,甚至会伴随他们的一生。这无疑对孩子走向社会的未来人生极为不利。 李宁品牌“一切皆有可能”的思想,刚好给孩子们提供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它让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们,未来看似很遥远、很模糊,其实又是有形的,可以抓住的――而抓住它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做好自己,努力做好现在。 作为家长,我们不妨打破教育本身的条条框框,借鉴一下体育和其他范畴的思想和意识。有体育精神助力,相信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定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中外名人的家庭教育故事

思品故事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侯的故事就是激励教育的典型例子。 华盛顿小时侯用斧头砍掉了庭院中的苹果树,他的父亲看到后很生气。华盛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认错,父亲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赞许他的诚实。父亲的这种赞许对华盛顿来说是一种鼓励,他的诚实习惯因而逐渐养成。

家庭教育活动有哪些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通过各种形式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孩子发展身心,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活动是家长扒销和孩子一起参与、共同实践的教育活动,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家庭教育活动。 阅读活动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名著、绘本、童话故事等,借助阅读引导孩子思考、探究、表达兄此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手工制作活动 手工制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各种手工作品,如卡片、手链、折纸等,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烹饪活动 烹饪是一种生活技能,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家常菜、点心等,让孩子感受到烹饪的乐趣,同时也可以教育孩子如何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家庭游戏活动 家庭游戏是一种亲子互动的方式,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玩各种游戏,如棋类、卡牌、桌游等,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合作意识。 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如郊游、野餐、露营等,可以让孩子接触自然、放松身心,同时羡谨也可以增强孩子的体魄和勇气。 艺术活动 艺术活动如欣赏音乐、舞蹈、绘画等,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家庭义工活动 家庭义工是一种关爱社会的方式,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义工活动,如义卖、清洁公园等,让孩子懂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总之,家庭教育活动是一种多样性的教育方式,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增强孩子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不同的家庭教育活动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情况,选择适合的教育活动。

再婚家庭生育小孩

计划生育现在已经列入国法了,按规定是不能再生的,偷生还是可以的

美国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尊重,是美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有时还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 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 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美国父母这样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伟大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已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有人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份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哪些比较好

中外结合比较好。中国的赏识教育,自主教育,道德经,冯氏教育。外国的如卡尔.威特教育,蒙台梭利教育,自然教育法,实践教育法,雷默博士育儿书,爱和乐,很多的,你可以多去图书馆看看。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