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爱哭的刘备和扶不起的阿斗, 为何能分庭三国四十年?

2023-06-14 03:18:52大吕说文史12:29 728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19.99 喜点
声音简介

扶不起的阿斗,指的是刘备儿子啊斗吗?

扶不起的阿斗,指的是刘备儿子啊斗吗? 呵呵,是的。

为什么连刘备都觉得儿子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答案是:刘备创业艰难,戎马一生,对子弟疏于培养,但要求很高,所以他认为刘禅稀泥不上墙。

刘备的儿子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我觉得不是,而且我觉得刘禅是一个比较有智慧的人,看起来给人的感觉傻乎乎的,但是刘禅竟然在外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刘禅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刘禅为什么叫“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十六岁登基,次年封诸葛亮为相。从二十九岁起,诸葛亮去世,刘禅亲政到五十七岁。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里,刘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刘禅曾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的治国方案,意图先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这一政策从后来诸葛亮一意北伐,蜀国因过耗国力、劳民伤财致使国家衰落的结果来看是正确的。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不和,这是刘禅“独立”后面对的第一件难题。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后魏延被杀,刘禅将杨仪“废徙汉嘉郡”,同时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使动荡的局面很快稳定下来。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研读这一系列措施,“管中窥豹”的可以了解刘禅智慧、果敢的一面。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刘禅不仅“贤”,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禅有这样一句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什么是循理?说白了就是挺明白事的。除了“任贤相”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刘禅很明白事理。曹魏政权发生大变化时,夏侯霸为躲司马氏的迫害,逃到蜀国。这夏侯霸心里是有芥蒂的,因为其父夏侯渊在汉中战役中死于刘备军队。本来夏侯霸一直要为其父报仇的,多年带兵战斗在汉中与凉州地区,没想到这时他反倒要栖身于仇家。阿斗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对于夏侯渊的死,刘禅说:“卿父自遇害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那都是上一代的恩怨了,而且当时各为其主,且又不是我父亲刘备亲手杀了你父亲,因此你我二人没有杀父之仇。一语就化解了夏侯霸心中的顾虑和仇结,刘禅很会做人吧。试问一个如此明白事的人,会否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会否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可刘禅偏偏说了那句足以让他遗臭万年的“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此时的他,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不仅仅影响着自己的性命,包括家人及蜀地百姓幸福也都要看司马昭如何看待他。司马昭对自己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与否。所以刘禅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不仅是为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更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这个方针应该讲是成功了,刘禅赢得了司马昭的那句:“我无忧矣!”。

刘备哭灵哭的谁

张飞死时 关羽死时, 白帝托孤时哭过 送徐庶时, 鲁肃讨荆州时 和刘璋分别时

刘备的哭

哭帮了他很多的忙, 因为他的哭,陶谦把徐州让给了他! 因为他的哭,袁绍在失去颜良和文丑后也没有杀他! 因为他的哭,本不想参与战争的诸葛孔明也出山辅助他! ______ 唉,他太厉害了,大半个蜀国就是给他哭来!

都说刘备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真的那么昏庸吗?

是的,很昏庸,即便是身边有诸葛亮辅佐他,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好坏,什么是应该做的。

刘备哭灵哭的谁

张飞死时 关羽死时, 白帝托孤时哭过 送徐庶时, 鲁肃讨荆州时 和刘璋分别时

刘备真的是一个爱哭之人吗?正史中的刘备哭过几次?

刘备并不是一个比较爱哭的人,在正史当中刘备哭过一次,是在刘表的墓前落泪的。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难道是刘备当初摔他摔傻了吗?

不是的,刘禅本来就没有什么大志向,他只知道吃喝玩乐,所以并不是当初摔了一下就摔坏的,而是他本性如此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