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的中国: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歌精选》

2021-04-27 11:25:25书香江苏精品听书32:43 1万
声音简介

《我爱的中国——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歌精选》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社会推荐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阅读活动荐读书单。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我爱的中国——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歌精选》。






 

    日日读好诗,静室生烟霞。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的身影,我们在诗歌的涵养里呼吸劳作。发心声以言之,即为诗;谐声和律,咏叹之而为歌。于是,《尚书·虞书·舜典》有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向您推荐的《我爱的中国——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歌精选》这本书,是由春风文艺出版社于2019年5月出版,汇聚了现当代的诗歌大家,作品都是在文学史上广泛传诵的经典名篇。在这些饱含深情的一首首诗篇中,他们描摹着祖国美丽多姿的轮廓,抒发着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爱恋,具有深广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历史人文之美。


    此书在组稿过程中历经数次选摘,最终确定了79位作者的105首诗歌篇目,按照作者出版年份排序,集合了现当代70年间几代诗人的优秀诗作。其中包括“九叶诗派”“新月派”“汉园三诗人”“现代派”“七月诗派”“朦胧诗派”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知名的诗歌群体代表诗人和诗作。著名诗人有叶挺、闻一多、冯至、臧克家、戴望舒、艾青、郭小川、何其芳、穆旦、舒婷等。


    此书富有创意和民族风格的是:精选了现当代版画先驱人物,极具年代特色的,体现抗战、建设祖国等主题的新兴木刻版画精品,以彩插形式呈现,作者包括:罗清桢、李桦、江丰、陈烟桥、林夫、力群、杨可扬、黄永玉、万湜思等。该书在结尾部分独辟蹊径地收集了32位诗人的朗诵原声,将之制作成声音的二维码,可以扫码欣赏,作为珍贵的资源,提供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与收听体验。


    《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一句话:“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明朝谢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说:“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矣。”而我们将要诵读的这105首诗歌,均具有诵、听、观、讲之四美,堪称诗歌里的精品。


    “在英雄倒下的地方,我起来歌唱祖国。”在写于1978年的《祖国啊,祖国》里,诗人江河亮出了自己深情激荡的歌喉。江河,原名于友泽,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相当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


    当我们一句句诵读《祖国啊,祖国》这首诗的时候,感觉情感在诗句中奔流,音乐般的旋律,在耳边回响,眼前是一张张穿越历史映照现实的画面:“我把长城庄严地放上北方的山峦/象晃动着几千年沉重的锁链/象高举起刚刚死去的儿子/他的躯体还在我手中抽搐/我的身后有我的母亲/民族的骄傲,苦难和抗议/在历史无情的眼睛里/掠过一道不安/深深地刻在我的额角/一条光荣的伤痕。”厚重沧桑的历史,在一个个意象里呈现复原。


    “祖国啊,你留下这样美好的山川/留下渴望和责任,瀑布和草/留下熠熠闪烁的宫殿、古老的呻吟/一群群喘息的灰色的房屋/留下强烈的对比、不平/沙漠和曲曲折折的港湾/山顶上冰一样冷静的思考/许多年的思考/轰轰隆隆响着,断裂着/焦急地变成水/投向峡谷,深沉,激荡/与黑压压的岩石不懈地冲撞/涌向默默无声地伸展的土地。”诗人冷峻的思考,在祖国美好的山川上逡巡,寻找一个旷古常新的答案。


    “在我民族温厚的性格里/在淳朴、酿造以及酒后的痛苦之间/我看到大片大片的羊群和马/越过栅栏,向草原移动/出汗的牛皮、犁耙/和我的老树一样粗糙的手掌之间/土地变得柔软,感情也变得坚硬。”属于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一连串日常生活意象,在“没有一片土地使我这样伤心、激动,没有一条河流使我这样沉思和起伏”的深沉真挚的表达中,呈现历史结晶体的光芒。


    我们在一遍遍诵读中感悟到了诗句的语言之美、力量之美:“只要有群山平原海洋/我的身体就永远雄壮,优美/象一棵又一棵树一片又一片涛声/从血管似的道路上河流中/滚滚而来——我的队伍辽阔无边/只要有深渊、黑暗和天空/我的思想就会痛苦地升起,飘扬在山巅/只要有蕴藏,有太阳/我的心怎能不跳出,走遍祖国。”那些涌动在胸中的爱国激情,一浪高过一浪,已经化作行走中国建设美好家园的不竭动力。


    这首诗情思缠绵悠长,在低回婉转、饱含沧桑的力量中,描述和预言了一个时代。作者采用比喻、排比、象征、对照等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张力和活力。诗中情绪对比非常强烈,在反复跌宕起伏中演绎出爱国主题,有着非比寻常的向上和感人的力量。


    《祖国啊,祖国》这首诗的内韵和外韵,结合得相当完美。诗歌的“韵”具有二重性,一种是无声的,形象的,读者用视觉去感觉它;另一种是有声的,音调的,读者用听觉去感觉它。


    那么我们接下来诵读的一首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是二韵兼至视听俱佳。它是当代诗人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读来荡气回肠。


    此诗精选了一组组意象,描述了中国过去的贫穷,和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苦难,展现了中国让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生,深情地抒发了诗人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无限期盼和献身决心。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诗的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诗的后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


    这首诗借鉴了前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中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但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舒婷写的是“我”与祖国的关系,用这种句式,增加了痛苦和挚爱的深度。


    爱国是此诗的主题。作者独辟蹊径,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其严峻的现实,构造一幅幅流动凝重的画面,配之以舒缓深沉的节奏,把祖国比拟为伤痕累累的母亲,以赤子之情向母亲倾诉内心的痛苦,表达为祖国的未来而献身的激情和决心。


    此诗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自然地显示出诗歌思想层次和感情段落的分明。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形成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于是乎,这首诗就具有了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奋到深沉,其中纠结着悲怆、忧患、炽烈,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体现出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


    诗歌一直是在为走失的人们点燃火把的,每当我们困窘和迷惘时,情不自禁地就会背出经典诗歌里的那些名句,比如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时,心里顿然有了自信,感受到人生的悠远,生活的醇香,时间的短暂和漫长,那种荡漾生命厚度的金箔之声,余音绕梁。


    诗人艾青是一位擅长抒发内心深沉情感的杰出歌手,《我爱这土地》,写在抗日救亡的最艰难的1938年。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来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将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不是直接写自己与土地的关系,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借鸟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


    如何表达对于祖国的最为深沉的爱?诗人没有直呼“热爱呀”之类的口号,也没直接宣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把心底的全部情感浓缩在小鸟那“嘶哑的喉咙”的“歌唱”中。


    “歌唱”也不是轻柔空灵的,而是无比凝重深沉。因为祖国那“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惨遭蹂躏,面临沦亡。最后,诗人以小鸟之死,把诗情升华到顶点,而死后也要与祖国的土地浑融合一,则是诗人赤诚之心的真实写照。


    1937年至1940年,艾青投身于斗争的洪流,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重庆、西安等地,几年里,走南闯北的生涯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素材,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旺盛和高峰期。大量的作品表现出富有艺术个性特征的“艾青式的忧郁”。


    诗人不仅“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且对土地挚爱直露地坦言:“我爱的”就是“这悲哀的国土”。这种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眷恋,在不断地询问自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同时,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对遭受苦难民众的痛心,逐渐转化为诗人内心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他要用“如炬”的诗笔“把弥漫在广大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起来……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世界!”


    艾青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观点是“苦难比幸福更美”。这种对苦难美的追求,正是一个伟大的人民诗人爱国深情、民族忧患意识的自觉体现,也是诗人自我面对苦难时代的自觉选择。他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记录。”    


    朗读这首诗,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沉重;不是快乐而是哀伤,但从诗人那沉重和哀伤的吟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不已。


    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织绚烂夺目的云锦;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秋季节里,黄金般的早晨,唱响国歌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于坚的诗歌《壬午秋咏长江》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就如在庙堂之中,奏响黄钟大吕之声,给人神圣、庄重之感。李小雨评价说:于坚的诗飘逸、潇洒,他把长江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来写,现代与历史交融,把“神”写出来了。此诗为“长江颂”诗歌征文大赛唯一的一等奖作品。


    诗中写道:“我生来就是你的祭酒/感激你 成就我的今世今生/你是深埋在我静脉中的酒窖/你是我语词的偏旁中永远抽不掉的三点水/微躯三尺 大河赋予我浩然 大块假我以文章/君不见 诗人自古出两岸。”


    “世界弱水三千 我只服你呵/大河长江 我的水 我的黄/我舌头上的文身  我的祖国/我的灵魂永远裹着你纺织的灰布长衫/在水落石出的秋天 我只想回到你的永流/随着那些素面朝天的江沙沉底。”


    一组组形象,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与客观事物,与对祖国历史、现实、未来的哲理性认识互相渗透而凝成的意象,这种“意象迭加”的方式,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也更广阔,更具有立体感。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非常犀利、熔铸古今、开启现代、成就中国新诗风的转折性作品。从五四新诗的开始,到八十年代新诗的第二次上路,其中有曲折艰难、探索与迷途,新诗有些时候与中国的血脉没有真正融合,没有把东方的气质表现出来,而于坚的这首诗,却令人耳目一新。它既有新诗的壳子,又有大中华的内涵,着实令人惊艳,让人读之,一气呵成,如有神助。


    诗歌,对于读者是勾魂夺魄的,而另一方面,诗歌的存在对于社会具有非比寻常的责任,这就是传统诗歌的“诗教”。诗教就是诗歌对社会最大的道德和伦理责任。


    杨克的诗歌《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这首诗意象宏大,立意深远,然而皆是从小处着笔。


    “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硕大而饱满的天地之果/它怀抱着亲密无间的子民/裸露的肌肤护着水晶的心/亿万儿女手牵着手/在枝头上酸酸甜甜微笑/多汁的秋天啊是临盆的孕妇/我想记住十月的每一扇窗户。”


    外韵与内韵即声律或韵律。“诗歌是有韵律可歌咏的一种文体”,所以声律或韵律是诗歌存在的生命。品味这首诗的外韵与内韵,给我们带来良好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我抚摸石榴内部微黄色的果膜/就是在抚摸我新鲜的祖国/我看见相邻的一个个省份/向阳的东部靠着背阴的西部/我看见头戴花冠的高原女儿/每一个的脸蛋儿都红扑扑/穿石榴裙的姐妹啊亭亭玉立/石榴花的嘴唇凝红欲滴。”


    诗人写“祖国”,偌大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山河,以及浩浩十三亿人民,诗人只让你从“一颗石榴”中见之;对于“祖国”的“呈现”,“石榴”是一个观察口,同时是一个隐喻,诗人从其中看见了“一个个省份”,看见了“头戴花冠的高原儿女”,同时也看见了“一道裂口/那些餐风露宿的兄弟”。从“小处着笔”其蕴含的深层意义有二:其一,“小处着笔”体现出一种底层关怀意识;其二,“小处着笔”反映着诗人内心深处的“灵魂观察史”。


    “我还看见石榴的一道裂口/那些风餐露宿的兄弟/我至亲至爱的好兄弟啊/他们土黄色的坚硬背脊/忍受着龟裂土地的艰辛/每一根青筋都代表他们的苦/我发现他们的手掌非常耐看/我发现手掌的沟壑是无声的叫喊。”


    杨克曾说:“很多年生活底层的经历,奠定了我的诗追寻存在意义的基调。所以,民间是我的精神立场和写作的出发点,是诗歌的在场。”民间的立场,其实也正是诗人“灵魂观察”的立场。


    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七十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我要蘸着天空的泪水/滴血的翅膀/抹去“灾难”这个辞藻;/我还要请求一只鸽子的心,带上/卑微的念想/说出和平与爱人的芳名;/是的,请求祖国在上/岁月静好/她每一次的阵痛,都是我难以割舍的心跳。”


    诗歌《祖国在上》的作者叶舟,1966年生于兰州一只船街道,西北师大中文系毕业,曾作过教师、记者和编辑。这首诗写于2008.5.12四川汶川地震后,是纪念汶川地震的震撼共鸣诗文。


    “我知道天裂,并不能擦去太阳/青铜的光辉/鹰是一句誓言/要驰越昨天的废墟;/我知道地坼,也不能抽取大地/凛冽的脊梁/一群梦中的学童,吃着饼干/跨进黎明的课堂;/我知道眼泪在飞/冰雪无迹,大海为盐/白发苍苍的《二十四史》中/哪一次,不是痛苦的蜕变?”


    诗中用六个“我知道”的喻象,让我们收获多层次立体的想象空间。我们知道,喻象是通过比喻、象征的方式构置的意象,它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将客观物象按照心灵重组或变形,让客观物象成为心灵的载体而创造出来的。比喻和象征性的意象因其具有巨大的暗示性而为艺术家所喜爱。


    “我知道一行褪色的碑文/补天、理水、抟土、造字/一阕漫长的歌谣/有待传唱;/我还知道一盏无畏的灯笼,挂在/东方的屋檐/一个民族的慈航,其实是/一种恩养;/是的,我知道祖国在上/风吹草低的山冈/她每一次浴火的舞蹈/都是我引颈翘望的——凤凰。”


    诗人杨炼曾经说过:“一首诗的整体结构就像一个‘磁场’,一组群雕……这是一个正在共振的场,每个部分和其他部分相呼应,相参与。”这个整体的旋律或磁场比单个的意象更为重要,一个意象也只能在整体的“场”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高明的艺术家是非常重视意象的组合关系的。诗歌《祖国在上》亦复如是。


    祖国,是最温暖的词汇;诗歌,是最优美的语言。当祖国与诗歌相遇,那些金色的词汇就宛如多彩的乐章,汩汩流淌在我们的心间。


    马雅可夫斯基说:“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而伟大作家鲁迅则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赵丽宏在《黄河故道遐思》里深情歌咏:“站在这片土地上沉思,/我听见了黄河古老的歌唱,/我听见他顽强执着的脚步/依然在前方回响。”


诵读这105篇诗歌佳作,你就会有更深一层的领悟,感觉唯有热爱祖国,热爱生命,享受诗歌的美好,方是生活中最值得心心念念、为之舞之蹈之的事情。

 

 

    让我们在拥有京剧与秦腔、梆子与鼓词的美丽国度,以《诗经》关睢的歌喉,以屈原《橘颂》的音韵,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唱响历史的恢宏与岁月的辉煌,唱响祖国壮丽山河的迷人风景吧。


我和我的祖国票房献礼70周年,致敬新时代!

我和我的祖国票房献礼70周年,致敬新时代!这句话,不仅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宣传语,更是全国人民的心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了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许多电影公司都推出了以祖国为主题的电影。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我和我的祖国》了。 电影简介 《我和我的祖国》是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刘若英联合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片由8个故事组成,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70年间,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与成就。影片中,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家国情怀等多种主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智慧和勇气。 票房成绩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映后,口碑和票房双丰收。截至目前,该片的票房已经突破了50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在国庆节期间,该片更是创下了单日票房超过3亿元的惊人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观影感受 作为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情感上非常打动人心。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感,但都是围绕着“祖国”这个中心展开的。观影过程中,不时有观众擦泪,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充满了正能量,他们的故事也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观影注意事项 如果您还没有观看《我和我的祖国》,那么在观影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观看电影,避免噪音干扰和人流拥堵。 2.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在电影院内吃东西,以免影响他人观影体验。 3.请勿拍摄电影的画面和声音,这是侵犯版权的行为。 4.在观影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或打电话。 结尾 我和我的祖国票房献礼70周年,致敬新时代!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份爱国情怀的表达。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为祖国加油,为祖国而自豪!

周记70个字

有的地方不通顺。

小孩子周岁长命锁一般是哪个长辈给啊? 还有小孩子周岁选个礼物很头疼,要祝福类的

唉呀,我收到这个求助真让人难以回答。长命锁?我们倒没有这个风俗。至于小宝宝送礼物,你要讲究祝福类的,有些困难。小宝宝就送衣服或者玩具就好了,因为才一岁,宝宝根本不会玩什么,我想了很久,我宝宝一岁的时候也没送什么,就拍照留念,他在那里吃蛋糕的情景。

周朝的文献有哪些

周朝的时间范围, 西周为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而东周(又称春秋战国)为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共计存在约791年。 文献有孔子的《春秋》及《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国语》《周书》。 战国时期有《孟子》、《荀子》,道家有《道德经》《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商君书》《管子》,兵家《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名家《公孙龙子》,纵横家《战国策》《鬼谷经》等等。 其他杂家则有《吕氏春秋》《列子》《楚辞》《虞初周说》等等。

在一些70后的婚礼现场,会有哪些70后婚礼的中文歌曲呢?

一曲红尘,最浪漫的事,相爱永恒,相思,红豆,这些都是70后婚礼的中文歌曲,特别好听。

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共产党建立90周年献礼 地理手抄报

阿哈,,酱紫啊,,我也是实验中学哒.. 啊啊,,我也是245哒

“不学礼,无以立”出自古代哪一位名人?

“不学礼,无以立”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意思是: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原文: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译文: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不学礼无以立出自哪位名人的

不学礼,无以立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 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意思是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原文: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扩展资料: 赏析: 《论语》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

关于“不学礼,无以立”的的故事

“(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戴立对中国有贡献吗

不能说没有贡献吧。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