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人生赢家范蠡如何把握进退分寸?

2021-05-14 11:17:53开浩御书房21:14 5442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68 喜点
声音简介

范蠡为什么隐退

范蠡评价越王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事业成功后就急流勇退,免得落到兔死犬烹,文仲下场就很惨

范蠡退隐从商的典故

虽然自己富了,但范蠡不是那种关起门来过自己安稳日子的人,他仗义疏财,经常给乡亲们帮忙救急,还热心的教当地人如何经商理财。作家杨大侠描述,有种人生叫做功夫在诗外。

《道德经》深知进退的范蠡

五  深知进退的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由此可知,范蠡在辅佐勾践灭吴,进而称霸的漫长过程中立下了汗马之劳。不过,正是由于他与勾践相处的时间很长,所以十分了解勾践的为人,知道其可以共患难,但是难以共处安乐。而范蠡知道自己名气大了,难以久留,如果不急流勇退,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越国最强盛时期,范蠡向勾践提交了一份辞职信,信上说:“我听说主上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忧;主上受侮辱,臣子就该死难。从前君王在会稽受侮辱,我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在已经完成大业,我请求追究使君王受会稽之辱的罪过。”勾践看到范蠡的信,非常生气,立即把他找来,沉着脸说道:“我要把越国的江山分给你一半,让我们共同享有。不然的话,就要惩罚你。”范蠡知道,勾践所说的话并非真心实意,对此他早有准备,便从容的向勾践说道:“君主执行自己的命令,臣子实践自己的意愿。”回到家后,范蠡就打点包装了细软珍贵珠玉,与私属随从乘船从海道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范蠡走后,勾践曾让工匠铸了一尊铜像,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另外,他还把会稽山作为范蠡的奉邑,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两百多年后,司马迁在谈到有些人“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时,还以范蠡的事迹与之作比较,认为范蠡功成身退,名传后世,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离开越国之后,范蠡浮海来到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后来范蠡一家在齐国的海滨定居下来,他们吃苦耐劳,勤奋努力,治理的产业颇为丰厚。住了没多久,范蠡就累计了数十万的财产。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就让他做了相国。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能弄到千金财产,做官做到卿相,一个普通人能这样,也就达到极至了,长期享受富贵的名号,是不吉利的。”于是归还了相国的印信,全部发散他的家财,分给相知的好友和乡亲们,带着贵重的财宝,悄悄的离开,到陶地住了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和各地相通,做生意可以致富。于是他自称为“陶朱公”。又规定了父子耕田畜牧,囤积储存,等候时机,转卖货物,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润。待了不久,范蠡就积累了万万的家产。 由上可知,范蠡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仅有政治才能,而且在经商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下一篇写——华盛顿

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

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虽出身贫贱,却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交情很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公元前494年,夫差带兵大败越王勾践,范蠡劝勾践忍辱负重,以图复国,并陪同勾践夫妇一起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回到越国,他与文种一起,定下了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兴越灭吴的策略。为了灭吴,他亲自到各地去寻找合适的美女,结果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西施,从此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深明大义、英雄美人的传奇篇章。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了吴国,成功雪耻。范蠡因功绩卓著,被封为上将军。他认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人,自己的名望和功劳在他之上,并不是件好事。于是,已经六十三岁的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携妻带子辞官而隐,化名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也有一说是与西施相携而归)。   归隐后,他就带领儿子和门徒们在海边结庐而居。齐国是东方的大国,农业和工商业都十分发达。范蠡一行人在海边一边努力垦荒耕作,一边又看准机会经商做生意,没过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由于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里,同时能力和才干又异于常人,很快,就连齐王都知道了他的名声,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想拜他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这与他的本意是相违背的,他不禁感叹:努力治家能积聚千金,进入仕途为官能位至卿相,这是一个平民百姓最得意的事情了。但是长时间地享受名望,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他奉还了相印,散尽了家财,再次急流勇退,带着家里人悄悄地走了。   范蟊带着家人来到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尊称他为陶朱公。他的.经商头脑和善于治财的才干又一次发挥了作用,没几年时间,天下人都知道陶有个陶朱公,富甲天下。后来,范蠡年岁已高,就把生意交给长子继续经营,自己带上夫人和小儿子一起游山玩水去了。   当行至熊耳山下的卢邑(今河南卢氏县)时,为当地景色所恋,决定在此定居。定居期间,范蠡带动当地居民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物资的差异,做转运生意,逐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不仅如此,他的夫人也教当地妇女种桑养蚕、抽丝织布,使男女老幼的衣着也有了改观。   最后,当他决定回陶时,他再一次显示了自己的慷慨,把积累的几十万家财中的绝大部分留给了乡邻和穷苦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大商人,就把他当年生活过的卢氏县莘川村改名为范蠡,把村边的湖改称范蠡湖,并载于清朝的《卢氏县志》上。

“财神”范蠡:人最清醒的活法,是笑着后退,你如何评价范蠡?

我觉得他是一个看问题很清醒的人,懂得怎么为人处世,而且遇到问题懂得退让。

寸进尺退的典故

寸进尺退是汉语成语,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成语寸进尺退是什么意思

寸进尺退: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寸进尺退”打一动物?

这种动物指的是牛。寸进尺退的意思是付出的多,得不偿失腔稿,指的就是牛这种动物。 1、寸进尺退: 读音:cùn jìn chǐ tuì 解释: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碰圆搏。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2、牛:牛(Bovini),即是牛族,为牛亚科下的一个族。为哺乳动物,草食性,部分种类为家畜(包含家牛、黄牛、水牛笑祥和牦牛)。体型粗壮,部分公牛头部长有一对角。牛还具多种用途:肉和乳可供食用,牛皮可做工业原料及衣料,牛角可做药材及工艺品等;牛还可为农业生产等提供役力。

寸进尺退的意思

【解释】: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谁知道“寸进尺退”什么意思?

词条: 寸进尺退 发音: cùn jìn chǐ tuì 释疑: 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处: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示例: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