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的故事

2022-09-21 15:46:30林丽艳_ks08:59 5
声音简介

孟尝君为什么叫孟尝君

田文叫孟尝君的原因是他的字为孟,封地是在尝邑,同时他还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所以就被大家称为“孟尝君”,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 战国时期除了孟尝君外,还有春申君、平原君和信陵君,他们四人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与孟尝君是一个人吗?

不是,孟尝君是齐国人,传说有食客三千,名叫田文;孟尝是东汉吏官,字伯周

孟尝君和孟子的关系

没有关系。孟尝君也并不姓孟。姓田名文。孟尝是他的爵位。

孟尝君是谁?

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齐国田文。

与“孟尝君”有关的成语是什么?

1、与“孟尝君”有关的成语是:鸡鸣狗盗。 2、 【成语】: 鸡鸣狗盗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拼音代码】: jmgd 【近义词】: 旁门左道 【反义词】: 正人君子 【歇后语】: 孟尝君过函谷关 【灯谜】: 孟尝君的门客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解释】: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举例造句】: (1)这种鸡鸣狗盗之徒,随时都要留意他的一举一动才是。 (2)这又不是什么鸡鸣狗盗的事,何必鬼鬼祟祟? (3)他没什么大能耐,只会干些鸡鸣狗盗的小事。 (4)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5)鸡鸣狗盗之徒,不足为惧。

与孟尝君有关的成语是?

1、与“孟尝君”有关的成语是:鸡鸣狗盗。 2、 【成语】: 鸡鸣狗盗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拼音代码】: jmgd 【近义词】: 旁门左道 【反义词】: 正人君子 【歇后语】: 孟尝君过函谷关 【灯谜】: 孟尝君的门客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解释】: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举例造句】: (1)这种鸡鸣狗盗之徒,随时都要留意他的一举一动才是。 (2)这又不是什么鸡鸣狗盗的事,何必鬼鬼祟祟? (3)他没什么大能耐,只会干些鸡鸣狗盗的小事。 (4)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5)鸡鸣狗盗之徒,不足为惧。

孟尝君典故?

孟尝君田文应秦王之邀出使秦国,却被秦王扣留,为了逃出秦国,孟尝君手下门客装成狗盗取白狐裘送给秦王宠妾,又有门客为了骗开城门,又装成公鸡打鸣,历史上就有了“鸡鸣狗盗”的典故

孟尝君故事简介

  孟尝君,原名田文,出生于王室家族。关于孟尝君的 故事 很多,你知道哪些是他的故事?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孟尝君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   “战国四公子”,是对当时各国养“士”之风盛行之时,给这股风潮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人物的称呼。这股风潮兴盛的缘由是因为强大的秦国对其他的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各国为了抵御秦国,增强自己的实力而纷纷招募 天下 贤能之人。这四个人,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个性迥异却都具有礼贤下士的高贵品质。而这四个人之中,势力最庞大也是最具野心的便是来自齐国的孟尝君了。   孟尝君,原名田文,出生于王室家族。但是小时候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他的父亲想要扔掉他,还是她的母亲瞒着父亲把他偷偷养大的。不过田文毕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靠着自己的雄辩之财和出众表现最终在四十几个兄弟中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可能是小时候的经历给他留下了很严重的阴影,继位之后,他大肆招募有才能的人,甚至是所有来投靠他的人不管有没有本事他都一概接纳,因此他的宾客号称有三千人。但是人多并不一定就能办好事,有一次孟尝君应秦王之邀出使秦国,秦王因担心放他回去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便将他软禁了起来。这时田文的一个食客便扮成一条狗偷了狐白裘献给了秦王中的一个妾让她说服了秦王放田文离开。但是当田文逃到函谷关的时候,秦王有改变了主意要重新抓住他。这时另一个食客便发出鸡鸣叫的声音骗过守卫开了城门,孟尝君总算回到了齐国。这就是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来历。   这个故事主要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本事,同时也指的是派不上大用场的行为。就像孟尝君那样,离开秦国要用这样的伎俩才能回去。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的故事   著名的“战国四公子”的由来是当时因为秦国过于强大,对其他的国家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各国出于对抗秦国和提高本国实力的需要,而纷纷招贤纳士,因此便形成了一股养“士”之风。这股潮流的代表人物便是这四位了。这四个人都是能够礼贤下士,谦虚待人之人。都是要说其中得到最多贤能之人的认可,势力也是最庞大的便是来自东方齐国的孟尝君了。   田文在继位之后,广纳贤士,给予他们最好的待遇,因此有很多的人都来投靠他。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对所有来投靠他的人都是一视同仁。有一次,田文因为瞧不起自己门客中的一个人,因此便想着要赶他走。这时另一个门客鲁仲连劝说他:猿猴如果离开树木在水上肯定没有鱼鳖游的快,良马攀登岩石肯定比不过狐狸......可见一个人如果舍弃长处而使用短处,肯定是做好事情的。你现在派他去做他不擅长的事情,做不好就说他愚笨,因此便要抛弃他。如果他将来怨恨你而对你进行报复,这哪里是治理国家和教导百姓的方法呢?”田文听了之后,便打消了赶走门客的想法。   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必要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而应该找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走向 成功 。   孟尝君与冯谖之间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的威胁,同时也是为了增强了自己的实力,纷纷招兵买马,招募天下有才能的人。因此一时之间,出现了一股养“士”的潮流。而”战国四公子“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这四个人之中,实力最庞大,也是最具野心的便是来自齐国的孟尝君。   冯谖是一个不一般的人才,他为了测试田文是否具有足够的胸襟和眼界,便故意装扮成无才无德的人来接近他,在孟尝君接纳他之后还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来刁蛮,但是田文却满足了他的所有要求。冯谖就此认定他确实是可辅佐他成就大业的人。于是便倾力相助,先是挺身而出接受了到薛城收债的任务,烧了百姓的借据为孟尝君买到了“义”。之后又“经营三窟”,帮助田文恢复并巩固了相位。可以说孟尝君能够数十年没有遭到什么灾祸,完全靠的是冯谖的计策。   孟尝君和冯谖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要有广阔的胸襟,要体恤下属;而下属在选择为谁工作是也要进行充分地考虑和思索,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结局。

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

《读孟尝君传》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翻译: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他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孟尝君简介

  孟尝君,姓田,名文。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他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兄弟。田婴在齐威王时随父驾前任职,经常带兵出征。在宣王时期也建有卓越的功勋。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在与魏国的“马陵之战”中取得大捷。田婴在诸侯争霸中极力维护齐国的地位。宣王七年,田婴出使韩、魏,经过一番经营,使韩、魏两国“服于齐”。又“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盟而去”(《史记·孟尝君列传》)。宣王八年,“复与梁惠王会甄”。田婴的活动使得齐国在众诸侯中的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宣王九年(公元前311年),田婴被任命为齐相国,自此后在任11年之久。愍王三年(公元前298年),田婴被封于薛地,为孟尝君挣得了一片疆土。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孟尝君善于用人,广招贤士,门下“客无所择”,“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为了最大限度的招揽人才,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人才济济。孟尝君对门下食客及其家庭体贴入微,每每“问亲戚居处”,而后“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史记·孟尝君列传》)。为了礼贤下士,孟尝君与门下食客吃一样的饭食。一次,一位食客因为误以为孟尝君吃的饭比他们的好,羞惭难当,以自刎向孟尝君谢罪。孟尝君因而更得人心,“士以此多归孟尝君”,人人都把孟尝君当作“亲己”。孟尝君对食客的厚遇,不仅解除了门客们的后顾之忧,更让他们感恩、感动至极,因而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挺身而出,拼死报效孟尝君。这些人是孟尝君最为宝贵的财富,不仅在危急时刻救他性命;而且他们倾心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更是孟尝君得以活跃于战国时期政治舞台的重要倚仗。其中最有名的是冯谖的故事,冯谖以怪人面目出现,孟尝君三番五次满足他却不嫌弃他。在后来的薛国买义、狡兔三窟、出使秦国等系列事件中,冯谖为孟尝君立下汗马功劳,这不能不说与孟尝君平时的善于待人,广交朋友有密切关系。   孟尝君任齐国相国期间,为齐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齐愍王随着自己霸业的发展,便骄傲起来,特别是灭掉宋国后,更不把孟尝君放在眼里,并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很害怕,就逃到了魏国,被魏昭王任为相国。孟尝君再次以其政治才能,举魏国之力联合秦国、赵国,帮助燕国攻打并战败了齐国。齐愍王逃到莒(今山东莒县),死在了那里。齐国受到沉重打击,使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格局和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孟尝君死后,发生了诸子争立事件,国势日衰。后来,魏、齐两国联合,灭掉了薛国。薛国故城至今仍足迹可寻,故城东北有田文墓。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