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由,诲汝知之乎?孔子“观器识道”

2021-05-28 10:09:21记者谢士乐10:16 109
声音简介

听众朋友们好!欢迎收听《国学讲堂|论语最新解析》。今天学习《论语·为政》篇,第十七章: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教给你的道理都明白了吗?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聪明!”

 

解析:在这一章,前面的五个“知”,都是“知道”、“明白”的意思。最后一个“知”,“是知也”,通智慧的“智”,是“聪明”、“明智”的意思。孔子在本章中阐明了对待学习应当持有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虚心学习,不耻下问,不断进步,获取真知。对待学习是这样,对待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对于为政者而言,虽然身处高位,但也不可能事事尽知。因此,为政者在作决定之前,最好能够多方论证,以减少犯错的几率。

 

下面讲一个孔子观器识道的故事。

 

据《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里“宥”字相当于左右的“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宥坐”就是放在座位右边的意思。)这也就是“座右铭”一词的来源。

 

这个故事大概的意思是:孔子与弟子一同到鲁桓公庙参观,看到了一种外形很奇怪的器皿。它是祭祀时盛酒用的,看上去好像随时都会倾覆。

 

孔子不认识这种器皿,便向守庙人询问,守庙人回答道:这是君主放在座位右侧(古人常常把珍视的事物放在座位右侧)的器皿,目的是劝诫自己的言行要中正,不偏不倚。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容器:它空着的时候就会倾斜;承载的容量恰到好处时,就很端正;一旦满了,它就会倾覆。”

 

为了让弟子亲眼见识一下,孔子便让他们往里面注水,果然情况同他说的一模一样。孔子不由地感叹说:“唉,这个世界上哪有满了而不会倾覆的事物呢!”

 

子路却不满足,进一步向孔子询问道:“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呢?”孔子回答说:“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情;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大意就是,有聪明才智却不显能,有功却不贪得,有勇却不逞强,富裕却简朴谦让,才能保持已经得到的盈满地位。这段对话点出了一个真理:任何事情都要有度,一旦过了度就会变质。正如《周易·乾》所说:“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人千万不能骄傲,否则就会因失败而后悔。满盈是不会持久的。

 

听众朋友,下面学习《论语·为政》篇,第十八章: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请教求得官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解析:干禄:指谋求禄位。干:求也。阙疑:把疑难问题留着,不下判断。阙,通“缺”。寡尤:减少过失。阙殆:与前面的“阙疑”意思相同,都是“存疑”的意思。这一章,孔子教导子张,身居官位者要慎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正是年轻有为、意气昂扬的时候,便很坦率直接地问老师怎样求得官职。大家都知道,虽然孔子以前做过官,但是仕途并不顺利。即便如此,孔子也不迂腐,而是耐心地教子张应该怎样去做。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子张这个人。颛孙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子张相貌堂堂,极富资质,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孔子评价子张说“师也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就是说子张才气过人,缺点是有些邪辟。在《论语·先进》里孔子又说子张“师也过,商也不及”,即认为子张性格有些过于张扬,子夏性格有些过于软弱,并说“过犹不及”,认为他们都没有达到中庸之道。子张与人交往宽宏豁达,主张“尊贤容众”,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因此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据《韩非子·显学》记载,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而“子张氏之儒”列在最前面,可见他这一派的势力是相当大的。

 

在以前的节目中,我们学习过“孔门十哲”,但是在后来,十哲还是有一些变化的。由于颜回在后来被称为“复圣”,所以颜回不再列为十哲之一,在南宋咸淳三年,颛孙师升十哲位。清康熙五十一年,升朱熹位居十哲之后。乾隆三年,升有若为十二哲之一,居颛孙师之后、朱熹之前。也就是说,最早的“孔门十哲”,少了颜回,又增加了颛孙师、有若和朱熹,就变成了“孔门十二哲”。

 

听众朋友,本期的《国学讲堂》节目就是这些,咱们明天见!


子曰:由,诲一汝知之乎?什么意思

原句应该是: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什么意思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 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语出:孔子·《论语·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 由 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真正的智慧吧,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诲:教导,教诲。 汝:你。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什么意思?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翻译成现代汉语: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注解: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诲人不倦的孔子文化典故

  以下是我整理的 孔子文化典故 诲人不倦 ,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悔羡虚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派宽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感悟 :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碧燃,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在现实生活中,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

诲汝谆谆”怎么读啊

诲huì 会的第四声 汝rǔ 如的第三声 谆zhūn 准的第一声

孰为汝多知乎的汝是什意思

出自寓言故事《两小儿辨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 译: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或译成:“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和赏析。

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句是出自《论语·为政》篇,由是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汝即你的意思;知:通智,智慧的意思。后世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扩展资料 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 孔子这两句话,有其特殊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指他所说的道理。因为孔子说道理的态度十分谨慎,所说的都是正确的道理,才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过来说,对于道听途说,未经明确判断的知识,不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免害人害己。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译文

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句是出自《论语·为政》篇,由是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汝即你的意思;知:通智,智慧的意思。后世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扩展资料 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 孔子这两句话,有其特殊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指他所说的道理。因为孔子说道理的态度十分谨慎,所说的都是正确的道理,才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过来说,对于道听途说,未经明确判断的知识,不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免害人害己。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论语·为政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