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卷二~泄泻十

2021-05-31 07:59:11糖果芸熙13:58 98
声音简介

什么叫中寒泄泻

中寒泄泻即脾胃虚寒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症状:泻下稀水,色白无臭,或完谷不化,鸭溏清澈。兼有肠鸣腹痛、喜温、喜按、畏寒、面白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中寒泄泻怎么治疗

中寒泄泻是指脾胃虚寒所引起的大便溏泄, 痰湿痞满气滞是由于脾虚所导致的痰湿、胃脘痞胀不适的感觉, 意见建议:可以吃些藿香正气丸和香沙养胃丸。

独圣散的丹溪心法卷五

【异名】牛蒡僵蚕散((普济方》卷四○三)、牛蚕散(《医学入门》卷八)、独胜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组成】牛蒡子(炒)15克 白僵蚕7.5克 【用法】上为末,入紫草3茎煎。连进三服,其痘便出。 【主治】小儿痘疮陷入者。

中寒泄泻 痰湿痞满气滞是什么意思?

中寒,指的是脾胃虚寒,痰湿痞满气滞是由脾胃虚寒运化水湿功能减弱而导致的病理产物。

什么是中寒泄泻、痰湿痞满气滞

病情分析:中寒泄泻是指脾胃虚寒所引起的大便溏泄, 痰湿痞满气滞是由于脾虚所导致的痰湿、胃脘痞胀不适的感觉, 中寒泄泻,痰湿痞满气滞者忌服是说所附的这个药寒性较重,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合吃意见建议:

我们在朱丹溪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相火论,阳长有余阴常不足。我好像就能记得这些,呵呵。

排泄、腹泻、密探、探秘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急

不同的汉字组成不同意思的词组。应以解释词组为题。 排泄,是生物正常的生命现象,本意是指新陈代谢的弃除过程,纳新后的吐故。常引伸用于有进有出的事物; 腹泻,是专指动物肠胃病态现象。 密探,是暗查选定对象人和事,而进行的行为; 探秘,是实地调查选定对象地点,目的为发现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所有事物。

名医朱丹溪的传说有哪些?

名医-朱丹溪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因世居丹溪,故人称朱丹溪,或尊称为丹溪翁,公元1281~1358年(元至元18年~至正18年),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县)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震亨自幼好学,初习举子业。奋发学医,并深入研究《素问》、《难经》等古典医籍。学了五年,便能临证,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术,他外出浙江,走吴中、抵南徐、达建业,以访求名师,在他四十四岁时又跟随罗知悌学医。罗是当时名医,世称太无先生,其学得刘完素之再传,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学说。丹溪尽得其学,并有机会吸收三家学说之长,融会自己的心得,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自成一派。朱丹溪因而非常重视养阴。并创立了“滋阴派”学说。 朱丹溪一生,他所创立的养阴派学说及其著作,大大丰富了中国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处方用药的内容和范围,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受到后世医家很高评价,亦为国外医家所重视。丹溪之学,其学说特点大致有三: 1.阐明相火的生理与病理,探讨了相火对人体的重要性,并说明相火妄动的危害。后世论相火者,多根据朱氏之说而加以发挥。 2.在相火论的基础上,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强调“养阴”在养生和治疗上的重要性,因而创立了“滋阴派”。后世温病学派受其影响颇深。 3.丹溪临床经验丰富,在杂病方面,阐明了气、血、痰、郁等病机理,丰富了临床医学的内容,并经过他的弟子们的发挥,使朱氏之学对后世内科学有深远的影响。关于对相火的论述,朱氏学说,主要有两点:其一,强调相火为人身动气。其二,强调相火妄动,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于滋阴降火法的临证应用,朱氏是有很丰富的经验的。朱氏在学术上不墨守一隅之见,除滋阴降火外,也善于温补。他曾用黄氏附子汤、黄氏白术汤,治愈郑兄的病。用补血温血法,治愈东阳傅文的病。用峻补法,治愈徐妇难产。这些都足以说明丹溪在医学上是比较全面的。 朱丹溪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以下几部:《格致余论》一卷,成书于公元1347年;《丹溪心法》,成书于公元1347年,全书共五卷,分一百门,前有十二经见证等六篇,后附《丹溪翁传》;《金匮钩玄》,成书于公元1358年,全书共三卷。末附《火宁君相,五志具有论》等医论六篇,为戴原礼所加;《医学发明》一卷;《局方发挥》一卷。另外,还著有《本草衍义补遗》一卷。《素问纠略》一卷。

丹书铁卷是什么?有什么用?

........ "丹书铁券"(简称"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但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可以认为"铁券"是勋章的雏形。 "铁券"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梁时以银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

朱丹溪,字?

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