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

2021-06-07 19:25:42阿玉看历史13:59 2016
声音简介

大帅找李嗣源是第几集

画江湖之不良人中不良帅找李嗣源是动漫第一季,四十一集《深不可测的袁天罡》

李嗣源 的弟弟

不良人李嗣源觉醒好不好

效果挺不错的,缩短和土豪阵容的差距,增加随机性,而且成本不高

丹道宗师主角几个子嗣

男主:秦逸尘 家人:杜冰兰(母亲)、秦浩然(父亲)、秦白鹤(爷爷) 老婆:吕伶菡、风千雪、舒如嫣、药溪 孩子:小灵儿(吕伶菡) 境界: 丹道:一品仙师(元神超过其他天仙仙师),丹炉还是那个洗尽铅华的小破丹炉~ 武道:神尊境界,掌握兵器之道、冰火大道、宇宙大道(空间和时间)、炼器之道。 武珠:火属性、雷霆属性、吞噬属性 武魂: 真龙、雷霆狂狮、麒麟 当前已知最高阶兵刃为半步道兵《御龙刀》 精神力: 精神力功法:《灵神诀》丶 武道功法:《灵体诀》丶《天雷神体》《无上霸体,不灭神决,诛魔掌法三部》 秘术:《御剑术》 另有在宙光神庭出师时炼制的,和矮人族传承的神锤 宠物:小白、小黑、小兽 师傅:伏魔大圣 朋友:【李元霸(莽夫)(老婆沐颜贞)】、【叶良辰(骚男)(老婆史静姝)】 势力:飞乐商会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几个儿子?李恪又是第几个?

李治是第九个,长孙皇后的第三个。 李恪是第三个,比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李泰大,李泰是第四子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几个儿子?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位皇子,从小备受欺负,其母亲是郑贵妃身旁的侍女,后来得到了李纯的赏识才有了李忱。

李唐宗室中,有哪些名人?

三代之上: 李弇(前凉武卫将军,安世亭侯。也作李弃) 李昶 李暠(西凉开国君主,武昭王。也作李皓) 李歆(西凉后主) 李重耳(历任北魏恒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李熙(金门镇将) 李天锡(北魏幢主。也作李天赐) 三代之内: ①父族 曾祖父:李虎(西魏陇西郡公、襄公,府兵柱国大将军。唐朝时追尊为唐太祖。) 曾祖母:梁氏(唐朝时追尊为景烈皇后。) 祖父:李昞(北周唐国公、仁公,陇西郡公,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朝时追尊为唐世祖。) 祖母:独孤氏(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第四女。唐朝时追尊为元贞皇后。) 父亲:李渊(唐高祖) ②母族 外曾祖父:窦岳(西魏清河、广平二郡太守,死后追封大将军、神武郡公)) 外曾祖母:未知 外祖父:窦毅(西魏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大都督,安武县公,永安县公,豳州刺史,神武郡公,大将军;北周神武郡公、肃公,定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大司马) 外祖母:宇文氏(西魏开国皇帝宇文泰之五女,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之姐妹,北周襄阳长公主) 母亲:窦氏(唐朝时追尊为太穆皇后,窦皇后)

李世民唐太宗吗

是的,李世民是唐太宗

唐玄宗和李白什么关系

唐玄宗和李白是君臣关系。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唐高宗李治简历

李治,628年生,683年逝世,陇西成纪(今属甘肃)人。唐高宗皇帝。字为善,太宗第九子,始封晋王。贞观十七年,立为皇太子。公元650~683年在位。在位三十四年。谥曰天皇大帝。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 太宗有14个儿子,李治排行第九,他是长孙后所生,小名“雉奴”。贞观二年(628)六月出生在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封为晋高宗《矛江叙帖》 王,七年(633),遥授并州都督。在他前面,不仅有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均是他一母所生的同胞兄长。 大明宫麟德殿遗址贞观十七年(643)四月七日,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太宗在太子承乾被废以后没有选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谓经营而得。而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又是因为他的“仁孝”与不争。关于李治的“宽仁孝友”,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李治小时候刚一开始学习《孝经》,太宗就提问他有关书中的要义,李治这样回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十分满意,夸奖他说:“能够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事实证明,太宗凭借李治的“仁孝”而作出的这一决定,得到了长孙无忌等朝廷亲信大臣的拥护和支持。选立李治以后,太宗在当月下诏降魏王泰为东莱郡王,后来又改降为顺阳王,流放均州郧乡(今湖北均县北),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 太宗希望李治尽快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便把大量心血倾注到对他的教育上。每逢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使李治得到实际的政治锻炼。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借题发挥:看见李治吃饭,就说:“你要知道稼穑的艰难,不夺农时,才能经常有饭吃。”见李治骑马,就说:“你应知道不尽其力,才能常有马可骑。”见李治乘船,就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见李治在树下小憩,就说:“木要以墨绳为准才能正直,君要能够接受劝谏才会圣明。”李治每次听了这样的话,都会马上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父皇的教诲,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太宗晚年还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赐给李治,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方面总结自己,对李治循循善诱,要他明晰修身治国安危兴废的帝王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三月,太宗亲征高丽的大军返回长安。由于太宗病体虚弱,需要静养,政务暂由太子代理。然而在太宗晚年,皇太子李治的主要工作是照看他父亲的身体。太宗这次卧病以来,在他的寝殿侧安置了一处院落,让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寝宫外陪住了不少时日。就是这个时候,他和同样侍奉父皇的才人武则天有了私情。这是后话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52岁的一代英主长逝在终南山的翠微宫。六月一日,22岁的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即大赦天下。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