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青天”到底官至何职

2021-06-10 11:46:43古城南笙03:43 22万
声音简介

包拯的官有多大?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包拯的官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官,我认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市的市长的那个官职。这个地方所有的事情都由他掌管,他说了算。

包青天是几品官,包拯的职业生涯中当过什么官职?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在民间的“显官”为开封府知府(正式名称应为开封府尹),包拯的惩恶所善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他开封知府任上。其实,包拯并没真正担任过开封知府。开封府是北宋的首府衙门,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开封府尹一职多由皇族亲王兼任,统揽京城汴梁一应行政、司法、民生要务:“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 据北宋国制,宋太宗端拱年间开门办公时,官员的汇报次序为:先宰臣、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开封府的地位低于三司,而高于审刑各院。而在实际工作中,担任开封府尹的亲王只是挂名,并主持工作,主持工作的是开封领会少尹或是临时委派的官员(称“权知开封府事”)。包拯就曾于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间,被短暂召任权知开封府,并迁升右司郎中,主持开封府事。 在包拯的职业生涯中,还有两个职位常常被人提及,一为天章阁待制,一为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包拯又被人称为“包待制”“包龙图”。那么,天章阁待制与龙图阁直学士又是个什么官呢?这还得要从宋朝的“馆阁”制说起。北宋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明清以后也沿用此制,并慢慢演变成“内阁”。包拯所任职的二阁,天章阁与龙图阁,其实都是皇家的文化机构。 龙图阁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地点位于会庆殿西侧。龙图阁收藏有宋太宗御书、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册、谱牒等。景德四年(1007年),置龙图阁学士,为正三品。学士下设直学士、待制。第一位龙图阁学士为海阳(今潮州东津)人刘昉,世称刘龙图。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民间戏曲小说中也以“包龙图”称之。 在北宋,龙图阁学士是"加官"、"贴职",一种虚衔,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相当于荣誉称号。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包公因为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宋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并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天章阁始建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以奉真宗御集御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置天章阁待制。景祐四年(1037)置天章阁侍讲。庆历七年(1047)置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其品级顺序为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待制、侍讲。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曾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所谓“待制”,是指等待诏命,最初设于唐朝。唐太宗即位后,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是谓“待制”。宋因唐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其职责为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

包拯是什么级别的官?

电视剧里面说的是开封府尹,,开封府尹这个官职可不得了,第一任是晋王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可想而知是多重要的的一个职务

包拯是个清官,你同意吗?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世美,皇上怀恨在心,借个由头,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样,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策划了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当日就动身回家。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走。却没有料到太监还跟在后面盯梢咧。 那时正是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走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天,汗淌了几桶。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西瓜结得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有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们一气吃了两个大瓜。两个象鬼样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监说: “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老包愉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 “吃瓜给钱,那有啥说的。” 傍晚,包公住到小镇上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盯着跟进去。包公钱不多,就要了素莱米饭。哪知这客栈小,米不干净,碗里尽是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拣,满桌子上堆的尽是谷粒。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大监说: “糟踏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眼看走到淮河边上,包公就要到家了,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么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大小太监连夜从小路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坐等,单等包公一到,他们一个拉腿,一个推背,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他们以为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个弄脏河水的罪名。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脏后,叹口气爬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正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洗手,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离开水边,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心想,老包真是天下无双的铁清官,再跟下去,也找不到他的问题。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回复皇命。 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就说: 毒不过皇上, 奸不过太监, 清不过包公。

包拯在当时官居几品?

从一品,枢密副使

为什么说包拯是古代职场达人?

包拯是一位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神话般官员,世称包龙图。虽然,这里面有许多虚构的故事和细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包拯不仅是一位刚正不阿的人,而且是官场不倒翁,从来没有被贬或者撤职。然而,不给人送礼而又四处“得罪”人的包拯缘何在宋朝的职场上步步高升呢?其中缘由还得从包拯的人生哲学说起。

宋朝包拯的官有多大,相当于如今的什么官职呢?

包拯一生中变迁的各个本官(文阶官),最顶峰的时候就是死后追赠的“礼部尚书” (本官,正三品) ,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

寇准和包拯谁的官大

寇准,他是相

包拯为官铁面无私

只知道第2件,狸猫换太子 原剧是,斩的八贤王的舅舅,

宋朝包拯时期,有哪些官职?各几品?

共有九品,十八个等级,太师太保太傅,枢密使,参知政事,御史大夫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