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3

2021-07-02 23:23:43撞了南山再回头11:09 2556
声音简介

概率和规律矛盾么?

好问题。概率和规律好像是有矛盾。 相对论有答案,规律的真实性是相对于观察者。 换句话说,规律是概率的其中一个可能性。观察者只接受这一个可能性,形成规律。 因为,从全部来看,一个规律并不是唯一的可能性,所以并没有真的矛盾。 观察者只接受,只看到,这一个可能性,才好像是有矛盾。 观察者换个角度看,就不是矛盾。

动画的基本运动规律

动画的基本运动规律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缓入缓出、重心移动、曲线运动以及动作的呼吸感。动画技术较规范的定义是采用逐帧拍摄对象并连续播放而形成运动的影像技术。不论拍摄对象是什么,只要它的拍摄方式是采用的逐格方式,观看时连续播放形成了活动影像,它就是动画。 位移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移动。在动画中,我们需要通过调整物体的位移来制造动态效果;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在动画中,我们经常需要通过调整物体的速度来表达动态效果;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在动画中,我们也需要考虑物体的加速度,以表现出更加真实和自然的运动轨迹;缓入缓出是指动画中物体的运动在起始点和结束点处做出平缓的转换,以避免突兀的感觉;重心移动是指动画中物体的中心移动或是旋转,通过重心的移动来表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曲线运动是指动画中物体运动的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从而表现出更加真实和自然的运动效果;动作的呼吸感是指动画中的物体需要有一定的起伏和变化,从而表现出更加真实和自然的运动、呼吸和生命感。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和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1892年“动画之父”埃米尔·雷诺在巴黎首次向观众放映光学影戏,标志着动画的正式诞生。动画经历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产业体系,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同一律与矛盾律的区别

你好,几个规律是这样的:一、矛盾律: 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 二、排中律: A是B或不是B。例句:既说“此茅锋利,无坚不摧”,又说“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这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理。 三、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于甲"。逻辑的“同一律”方面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在里面。 四、充足理由律: 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 1.同一律及其逻辑要求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正确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自身同一。  同一律有三条逻辑要求。  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例如:  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我是人。  --------------------------------------  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在这个推理中,两个前提中的“人”不是同一概念。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第三,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或偷换语境”。  在日常思维中,任何思想断定都有特定的具体背景,这种特定背景,称为“语境”,也叫作“上下文”。对任何思想作评价,特别是批评,必须严格基于该思想原有的语境,保持该语境的同一,不得随意改变。  2.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  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如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不是湖南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是江西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常用的互相矛盾命题有:  “所有S是P”与“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是P”与“有些S是P”  “s是P”与“s不是P”  “p并且q”与“非p或者非q”  “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  “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  “只有p才q”与“非p并且q”  “必然p”与“可能非p”  “必然非p”与“可能p”  常用的互相反对命题有:  “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  “必然p”与“不可能(必然非)p”  3.不矛盾律及其逻辑要求  不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自相矛盾”。事实上,违反不矛盾律的错误,包括“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对”,但在日常语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对”(即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加肯定)也称作“自相矛盾”。  有时两个或若干个命题之间,并不明显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但如果对它们同时断定,就会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结论。如果这样,这种断定也违反了不矛盾律。  例如,“自相矛盾”一词就出于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作了两个断定: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  这里,从这个楚人所作的两个断定中,可同时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因此,违反不矛盾律。  4.排中律及其逻辑要求  排中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两不可”,即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都否定。  《墨经》说:“不可两不可”,如“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不可两不可也”。  再如:“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这我也不同意,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这段议论就是“两不可”,对“世上有鬼”和“世上无鬼”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都加否定,违反排中律。  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否定,不违反排中律。例如:“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这段议论不违反排中律,因为它所否定的两个命题是同一素材的全称肯定命题和全称否定命题,它们之间是互相反对关系。  有一种“特殊问语”。例如,某宿舍失窃,保安人员问其中的一位住宿者:“你以后是否再偷东西了?”,对特殊问语的回答,不能简单套用排中律。表面上看,“我以后不再偷东西”和“我以后再继续偷东西”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由排中律,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但肯定其中任何一个命题对于被提问者来说都是不恰当的,如果他事实上没有偷过东西的话。“特殊问语”事实上预设了一个对被提问者不利的前提,如在上例中预设被提问者偷过东西。因此,对特殊问语的恰当回答,是针对问题的预设,而不是针对问题自身。  对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 ,也不能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不矛盾律;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  对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可以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不矛盾律;同时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思考]  甲:我准 中奖!  乙:不见得。  甲:那你认为我不可能中奖?  乙:我不这么认为。  甲:你“两不可”,违反排中律。  乙:你错误地理解了排中律。  谁的说法成立?  解析:  乙所否定的两个命题是“甲必然中奖”和“甲不可能中奖(= 甲必然不中奖)”。这两个命题互相反对,并不互相矛盾,对此同时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5.在解题中的运用  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上述相关知识在GCT-ME解题中的运用。  [例50]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间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解析:答案是D。  题干中提及的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前一个“三分钟”是与不准确的挂钟相对照的结果,因而是不准确的三分钟;后一个“三分钟”是与标准时间相对照的,是准确的三分钟。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例51]  有一种观点认为,到21纪初,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将有更多的人死于 艾滋病。其根据是:据统计,艾滋 病毒感染者人数在发达国家趋于稳定或略有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却持续快速发展;到21世纪初,估计全球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将达到4000万至1亿1千万人,其中,60%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观点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因为,同样权威的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感染者从感染到发病的平均时间要大大短于发展中国家,而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只有发展中国家的二分之一。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上述反驳所使用的方法?  A.对“论敌”的立论动机提出质疑。  B.指出“论敌”把两个相近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  C.对“论敌”的论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D.提出一个反例来否定“论敌”的一般性结论。  解析:答案是B。  题干所反驳的观点的结论是:到21纪初,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将有更多的人死于艾滋病;其根据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在发达国家趋于稳定或略有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却持续快速上升。  题干对此所作的反驳实际上指出:上述观点把“死于艾滋病的人数”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这两个相近的概念错误地当作同一概念使用;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在发达国家虽低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感染者从感染到发病,以及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要大大短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其实际死于艾滋病的人数仍可能多于发展中国家。因此,B项恰当地概括了题干中的反驳所使用的方法。其余各项均不恰当。-  [例52]  1-2基于以下题干:  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1.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解析:答案是B。  乙和丁的口供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必有一假。又由“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这一条件,得知甲和丙说真话,由此又可推出“丁是主犯”。因此,丁说假话,作案的是丙和丁。-  2.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真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A. 甲是罪犯  �B. 乙是罪犯  �C. 丙或丁是罪犯  �D. 已知条件不一致,会推出互相矛盾的结论。  解析:答案是D。  乙和丁的口供互相矛盾,根据排中律,必有一真。又由“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真的”这一条件,得知甲和丙说假话。由甲说假话,可得:丙不是罪犯。由丙说假话,可得:丙是罪犯,但丁不是主犯。矛盾!-  由丙说假话,得出:丙是罪犯,但丁不是主犯,根据的是以下公式:  �8�3(p�8�1q)�8�8(p�8�4�8�3q)

规则和自由矛盾吗?

规则和自由是不发生矛盾的,因为我们在生活当中确实有很多事情是我们的自由,但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由于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是一个整个团体,所以说必须有一定的规则,所以说遵守规则是我们大家必须做到的,是共同遵守的,我们相对的自由和规则,所以不能对立起来,在规则的前提下我们才有自由,不是说什么事情我们都学到自己的性格来,这样做会损害自己也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所以在自由的同时有一些规则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维系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必然的条款。

动画运动规律必学基础

学习动画动漫设计首先要掌握现实世界物体的移动规律,在动画上反应的就是动画运动规律,掌握好动画运动规律以后才能更好的设计动画作品。   动画运动规律,是研究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处理好动画中动作的节奏的规律。在动画影片中有各式各样的角色,我们要让它们活起来,首先要让它们动起来,说到动,就要动的合理、自然、顺畅,动的符合规律。   人的运动规律   在动画中表现最多的是人物的动作,虽然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虽然有年龄、性别、体型等方面的区分,但基本的规律是类似的。因此,,研究和掌握人物动作的一些基本规律也就十分重要。   1. 人的走路动作   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带动躯干朝前运动。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配合两条腿的屈伸、跨步,上肢的双臂就需要前后摆动。人在走路时为了保稳重心,总是一腿支持,另外一腿才能提起跨步。因此,在走路动作的进程中,头顶的高低必定成波浪状。当迈出步子双脚着地时,头顶就略低,当一脚支地另外一只脚抬起朝前曲折时,头顶就略高。还有,走路动作的进程中,跨步的那条腿,从离地到超前舒展落地,中间的膝关节必定成曲折状,脚踝与地面成弧形运动线。这条弧形运动线的高低幅度,与走路时的神态和情绪有比较大关系。还要注意一下脚与地面的关系。   2. 人的奔跑动作   人奔跑时身体的重心向前倾,两手自然握拳,手臂略成曲折状。奔跑时两臂配合双脚的跨步前后摆动。双脚跨步的幅度较大,膝关节屈伸的角度大于走路动作,脚抬得较高,跨步时,头顶的高低的波形运动线也比走路时的运动线显著。在奔跑时,双脚几近没有同时,着地的进程,而是完全依托单脚支持躯干的重量。一顶要有腾空的动作。有些跨大步的奔跑动作,双脚腾空的动作在时间上可以停更长一点。   3. 人的跳跃运动   人的跳跃运动,是由身体屈缩、蹬腿、腾空、着地、还原等几个动作姿态所组成的。人在跳起之前身体的屈缩,表示动作的准备和气力的积蓄,接着,一股爆发力单腿或双腿蹦起,使全部身体腾空向前,落下时,双脚前后或同时,落地,但由于本身的重量和调剂身体的平衡,必定产生动作的缓冲,以后恢复原状。跳跃时的运动线呈抛物线状,这个抛物线的幅度,根据用力的大小来决定幅度的高低。原地跳时,蹬腿跳起腾空,然后原地缓冲、落下,人的身体和双脚,只是上下运动,不产生抛物线。   动物的运动规律   生活中动物是无处不在的,动画源自生活,因此,让动画更有真实性,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动物的运动规律。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动物的骨骼,这样更有助我们了解动物的动作。动物的基本动作是:走、跑、跳、跃、飞、游等,特别是动物走路动作与人的走路动作有相识的地方(双脚交替运动和4肢交替运动)。但是,,但由于动物大多是用脚指走路(人是用脚掌着地)。因此各部位的关节运动也就产生了区分。兽类动物的基本运动规律   (1)走路----兽类的大多数均属于4条腿走路的“趾行”或“蹄行”动物(即用脚指部位走路)。它的走的基本动作规律,可以分解成以下,5点:   1.4条腿两分、两合,左右交替成一个完步(俗称后脚踢前脚)   2.前脚抬起时,腕关节向后曲折;后腿抬起时踝关节超前曲折。   3.走步时但由于脚关节的屈伸运动,身体稍有高低起伏。   4.走步时,为了配合脚步的运动、保持身体中心的平衡,头部会上下略有点动,通常为在跨出的前脚行将落地时,头开始朝下点。   5.兽类动物走路动作的运动进程中,因注意脚指落地、离地时所产生的高低弧度。   以上,就是动画运动规律的相关介绍,希望人们能喜欢今日,的文章。

怎样处理小孩子社交矛盾

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很多家长所困惑的。 一、理解别人,学会宽容,不要太较真儿 一位妈妈在我这里做长期咨询,以前孩子聪聪爱动手,现在有了进步,能忍住不动手,但还常和小朋友有些冲突。虽然知道不能动手,但是心里生气,常常气得哭。 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关键。生了气之后,人都是不理性的,所以吵起来、甚至打架就是自然的事情了。最重要的是怎么能不生气,能随和些,人际关系就会好多了。 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重要的是要学会宽容别人。而要做到宽容,其前提是理解,这和亲子关系中的原则是一样的。比如在这个事情中如果孩子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也许就会很好解决这个矛盾了。 真正重要的事情可以据理力争,但是对于一般不太重要的事情,可以不去太较真儿。这是较真儿的中庸之道吧。 二、心态平和 心态平和,对人际关系也有好处,其中三种思维是让人平和的有效方式。参考:学会三种思维,孩子坦然面对挫折。如果经常向孩子“灌输”这三种思维,孩子的心态会平和,相信对人际关系很有好处。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是什么?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逻辑学基本原理之矛盾律

懂点逻辑,做一个靠谱的人。 上一讲试着介绍了一下逻辑学中的最最基本原理,即同一律。 同一律,是强调个体的独一无二性,“我就是我,不是别人”,既使位置和时间发生了变化,也依然“我还是我,不是别人”,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同一律,用数学上的“集合论”类比一下,就更容易理解了:一个整数集合中,只能有一个5,绝不可能有两个,否则,就错了。 简单回顾了一下“同一律”的概念,下面要出场的就是“矛盾律”。 矛盾律在逻辑学中也被认为是同一律的延伸,一个推论。 不看原因,先看一下“矛盾律”的概念。 矛盾律,通俗的表述是:在某一个事物的某一方面(注意:必须是同一时刻),不可能既是A又不是A。 矛盾律主要讲“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且也在同一时刻”。 而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中,一个人既卖矛,同时又卖盾。先说我的矛如何锋利,无坚不摧,然后又说,我的盾如何坚固,什么都打不透。就是违反了“矛盾律”。 自行矛盾,也真是难为人。 菲茨杰拉德说:一个头脑中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却还能正常行事,这是一流的智慧。 这句话用来理解“矛盾律”,估计就更糊涂了,反正我是俗人一个!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这个世界就是矛盾的世界,学会与矛盾共存才是重要的。 更因为,这个世界是变化着的,没有动态的思维逻辑,经常会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 至少,知道了矛盾律,会更多地让自己回归常识、公理。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这句话也没错,也不违反“矛盾律”。但最终“趋利者”多,而“避害者”少。

《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伐吴会被陆逊打败和邓艾会偷渡阴平。诸葛亮早料到了。为何不采取措施呢?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本来就反对,但是刘备一意孤行,诸葛亮能采取的措施也只能是派遣赵云救援;邓艾偷渡阴平时诸葛亮已经去世,而他生前确实有部署军队驻守阴平,但是刘禅后来将阴平的守军撤走。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