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正传:39. 统治地球

2023-07-14 01:14:45科学史评话27:10 16.3万
声音简介

正传:39. 统治地球

上文书说到智人来到澳洲大陆,从东南亚那边儿过来的。澳洲这边当时大型动物非常多。最大的是双门齿兽。这家伙简直是个肉山,人家是吃草的。不过呢,也别以为吃草的就好欺负,大象还是吃草的呢。人家体积和重量就是最好的武器。个头小点儿的,经不住人家踩一脚。人家双门齿兽说了,我们慈悲为怀,我们是吃素的。看见前面有个家伙过来,我们先坐一屁股再走嘛。是啊,双门齿兽走了,再看刚才过来的这位啊,扁了。

所以啊,别看人家双门齿兽很和善。但是个头本身就是战斗力啊。日本相扑总看过吧,策略都是一样的。还有巨型袋鼠呢。那东西其实也不好惹,现代的袋鼠最擅长的就是拿后脚踹,人家尾巴厉害,尾巴可以当凳子坐,两条后腿抬起来照着对面来一脚,当时就能飞出去。巨型袋鼠照方抓药也给你来这么一下,那可完蛋了,人家3米高啊。

这都是吃素的,人家慈悲为怀啊。最凶猛的哺乳动物叫袋狮。人家跟猫科动物没半毛钱关系,只是名字里面有个狮罢了。澳洲挖掘出来的很多古生物的骨头上,都有咬过的痕迹,比对了一下,应该都是袋狮咬的。看来这家伙厉害呀,那是猛兽。最厉害的还是古巨蜥,那真是蹄至背高八尺,头至尾长丈二。尾巴拉开了,两丈多长啊。现在跟古巨蜥最像的那是科摩多岛上的科莫多龙。那家伙体型比巨蜥小了一大截,不过是蛮大的。

科学家们一看科莫多龙,这东西不就是缩小版的古巨蜥吗。在科莫多龙的身上绑了仪器测试。发现这家伙走路的声音不小。换算一下,那古巨蜥走路,动静更大。老远就听草里面一阵响动,那么就无法偷偷接近猎物伏击,而且它体型太大,草窠里根本藏不住。它想捕猎,麻烦大了,只能找个坑,事先趴在坑里,就等着路边有没有其他动物路过。万一发现有其他动物路过,上去就是一口。

科学家们根据发掘出来的化石推断,这个古巨蜥很厉害,能够攻击比他大两倍的动物。比如双门齿兽啦之类的。科莫多龙被发现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过去大家不知道,找不到毒腺,以为科莫多龙是靠嘴里的细菌使猎物感染。后来才发现有毒腺。假如古巨蜥就是科莫多龙的放大版。那么应该也有毒腺,也能分泌毒液。那么这家伙就是最大的有毒脊椎动物。那么就好理解了,为什么能捕杀比自己还大两倍的动物。咬住猎物以后,人家就中毒了。然后慢慢死掉。科莫多龙的毒液并不是靠牙齿注射进猎物体内,只是在嘴里分泌出来浸泡猎物的伤口,效率比较低。

智人来到了澳大利亚的时候,根本拿巨蜥没有办法。人家一身鳞片,鳞片里面还有骨骼,那真叫皮糙肉厚啊。但是人类不愧是人类,一个人打不过,万一跟古巨蜥遭遇了,咱们还可以先大喊一声嘛,一来吓唬吓唬对方,二来给自己壮胆,三来喊一喊周围的小伙伴们。第三条才是最主要的。人类嘛,最擅长组队攻击了。一个人打不过你,一帮人还打不过你吗?现在看非洲草原上捕猎狮子,那就是一大群人围上去,然后拿长矛投掷过去扎嘛。远距离攻击还是无敌的。任凭你多磨强大的动物,都是架不住人多的。不过呢,人家皮糙肉厚,必定要花好多的力气。

我知道除了人多以外,还有一种办法是可以直接杀掉古巨蜥的,这个办法是有可能实现的。要知道巨蜥是冷血动物,也叫变温动物。他们的体温不恒定,是随着外界环境变化的。天气冷了,体温就跟着降,体温低了,动作就变得迟缓了。温度低,cpu主频就低了嘛。温度高的话,古巨蜥就特别精神,特别暴躁。我们知道很多爬行动物都有冬眠的现象。蛇钻到洞里冬眠去了,乌龟藏起来冬眠去了。温度太低了,咱们还是进入省电模式吧。

这是冷血动物的一个BUG。智人不难发现这个情况。那时候,古巨蜥是分布在整个澳洲的。在比较冷的地区,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特性。趁着一天中气温最低的凌晨时分,太阳刚出来的那一刻发起进攻。古巨蜥冷啊,主频低啊,想动也动不了啊,动作极其迟缓。那不就挨宰嘛。长矛质量差,扎不进去,那就拿棒子敲脑袋嘛。办法多得是。古巨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啊,人的脑子赋予了我们最强大的战斗能力和生存能力。澳洲的大型动物,几乎全部团灭。很有可能与人类相关,毕竟时间上是重合的。

人类还有一个最强有力的外挂,那就是用火。对于火攻战术,我们中国人一点儿都不陌生,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是个火祖宗。那是个用火烧的高手啊。其实原始人那会儿,也很喜欢用火。把树林子点着了,把草原点着了。那一把大火烧的各种动物全都灰头土脸的到处乱窜。跑的慢的就全烧焦了。跑的快的,恐怕也活不下去了,因为环境全都改变了。

比如袋狮吧,趴在草堆里藏着,很难被发现,因为颜色和周边环境差不多。现在一把大火烧过去,全都黑了,袋狮趴在那儿,颜色完全不一样,一眼就看出来了。而且草都烧光了,古巨蜥这种动物,想藏身就更难了。趴在土坑里,露出半个脑袋,老远就看见了。人家双门齿兽一看,那儿趴着一个古巨蜥,咱们还是绕着走吧。于是这个古巨蜥的捕猎成功率就大大降低。

人类大规模放火烧荒的行为,改变了澳洲的环境,比较耐火烧的植物就更多的存留下来了,比如桉树。澳洲的桉树很多。考拉,树袋熊,人家就是喜欢吃桉树叶的嘛。不过人家还是比较挑嘴的,只吃某种桉树的叶子。其他的人家看不上啊。环境一改变,那么很多物种就走上了下坡路,最后灭绝了。反正环境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嘛。这个过程说起来很短,其实也有近万年的时呢。

人类走出非洲,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协作能力。走遍了全世界。我们成了分布最广泛的物种。也是这个地球新一代的霸主。恐龙曾经有过繁盛的时代,不过那时候恐龙有好多种,并不是同一种生物。人类不一样,人类就 是一个物种。那么人类是怎么来到东亚的呢。具体点说,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类从何而来。

要知道大概4万年前,东亚这边儿已经是棕色人种的天下了。就是从非洲到澳大利亚的这一伙人。我们黄种人的祖先跟他们不是同一批,我们的祖先比他们晚了一点儿。也都是从中东地区往东走,都是先到了南亚次大陆,印度这一部分。不过去澳大利亚的这一批,主要是往南走。黄种人的祖先则是贴着南亚次大陆的北部边缘活动。再往北就是青藏高原了,走着太费劲了。山太高了,过不去啊。还是贴着边儿走吧。往缅甸这边走,到了中南半岛,人口渐渐地多起来了,当时还有少数棕色人种在长江黄河一带活动,数量不算多。那时候气温很低,很多高山上都被白雪覆盖。因此要越过高山就很难。比如南岭山脉,就是一个大的屏障。走起来不方便。

从东南亚进入中国,那么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云南这边,进入云贵高原,贴着青藏高原的变儿走,一路来到河套地区。在迁徙过程中,他们的长相慢慢开始变化了。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慢慢的口音也发生变化。这一支人也开始分化,一部分往东走,东边就是陕西嘛,这一支就是北方汉人的祖先。另一部分往西南走。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个群体就像细胞在不断裂变,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颇、土家。

汉藏原本是一家,这一点上从语言学里面得到了印证。我们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跟藏语系统性相似。这也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分子人类学的某些成果,经常是可以跟语言学相互印证的。一个是理工科吗,一个是文科怎么会相互印证呢?你想啊,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基因能够混合交流的地方,起码大家说话都能听得懂吧,否则怎么交流啊?所以基因传播范围恰恰就是语言能相互听得懂的范围。某个基因突变在这一群人之中传播,同时某个新词也在这一群人里面被广泛使用。语言学和分子遗传就对上茬了嘛。

北路黄种人迁徙大略就是这条路。南路呢,他们是从北部湾附近出发的,向北进入中国,形成了南方的百越,也就是语言学上的澳泰语系祖先。南边来的这一支,经过上千年的分化,诞生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mu lǎo )族、仡佬(gē lǎo)族、高山族、壮族、傣族。当然,很多人最后融入了汉族。

北路那一支黄种人里面有一小部分半道儿掉队了。他们大概是沿着长江往下游走去了,这个人群在洞庭一带形成了苗瑶语系。过去有人研究长江下游的方言。上海恰好是吴越交会的地方,互相说话大家都是听得懂的,语言学界有人说,这根本就是一伙人,后来分化成不同的族群。但是做个基因测量,按照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来看。越人大约是7000年前来到上海的。吴人大约3000年前才来到上海。这根本不是一路人。越人,其实就是南方的百越北上了。吴人,其实是苗瑶语系的一哨人马来到了长江下游,被北方南下汉人同化了。反正现在都混在一起了,不管是哪路来的,都是中国人嘛。看外形已经完全分辨不出了。后来汉族怎么迁徙融合,我就不细抠了。如今也有人花几百块去测一下自己的基因,看看能不能了解一下自己家族的迁徙历史。还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儿。人家采集的基因样本越多,研究就越准嘛。

澳泰语系形成以后,就有一哨人马,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走。一直走到辽河流域,他们是阿尔泰语系的祖先。在那里又一次民族的融合,这伙人之后往西分化成蒙古、突厥,往东进入朝鲜、日本,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

反正呢,棕色人种最后被黄色种灭了。当然也伴随着不少混血的情况。但是这个过程也很漫长。气候影响着人的迁徙。千里冰封的状态下,迁徙就慢,海平面特别低的时候,去海岛就容易。东亚这边有不少的岛屿,比如台湾,比如日本。棕色人种来东亚的时候,去日本还不算难,扛着行李走几个月总到了。但是等黄种人来到东亚的时候,气温已经回升,日本和大陆之间已近是茫茫大海阻隔了。那一阵子气候总是像打摆子一样时冷时热的。冰期与间冰期交替。

先到日本的阿依努人就是棕种人。后来黄种人技术水平高了,才从朝鲜半岛通过九州登上日本列岛的。日本征夷大将军名头从哪里来的,不就是欺负北方虾夷人嘛,虾夷人就是阿依努人。他们都是日本人的老底子。还有一部分棕色人种去了美洲,不过后来还是被新去的黄种人给灭了,最后美洲还剩下很少一点点棕色人种。人口密度小,技术发明不易流传,可能是棕色人种当时的难题啊。所以老被黄色人种欺负。印第安人和西伯利亚的部族长得很像。算是亲缘关系比较近的了。他们也是黄种人。

人类同一物种之间的竞争都是常事,对于其他的动物就更不客气了。到了美洲,北美47个属里灭绝了34个属。南美60个属里灭绝了50个属。当然人类并没有有意的疯狂血洗。很大程度上是改变了环境造成的。生态平衡是脆弱的。你把某种动物弄死,很可能其他物种也跟着灭绝。

到现在,我们地球表面基本被人类全踩过一遍了。不仅仅是地球啊,我们的卫星月亮也被人类的宇航员踩过了。这是有史以来,足迹最远的一个物种了。外星人不算啊,那东西不靠谱儿。

我在这里所描绘的人类迁徙的历史,大部分是根据分子人类学总结出来的结果,也有一部分语言学的印证。我国还有一派观点,他们认为黄种人是本地独立起源的。这就与分子人类学相矛盾了。到底谁对谁错呢?下回再说。


长治发源的成语?

1.精卫填海: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气不平的精卫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2.后羿射日: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只只三足乌。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3.长治久安等。

传统节日有哪些起源或由来?

一、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因为中秋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吃月饼、看月亮,一家人团圆在一起,高高兴兴的。除了吃月饼、看月亮这些习俗,中秋节的时候还有赏桂花、喝桂花酒的习俗,因为八月是桂花盛开的季节。闻着那淡淡的桂花香,喝着桂花酒,整个人都会非常的放松惬意。 中秋节由来是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古代,农民为了庆祝农作物和各种瓜果的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节也就由此流传下来。在古代的时候中秋节还会玩花灯,但是现在很少有地方会在中秋节的时候玩花灯了。 二、腊八节 每年春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去烧香拜佛,祈求来年能平平安安。其实除了春节的时候,腊八节这天我们也会去拜佛,而且还会煮腊八粥喝,不得不说腊八粥非常的好喝哦,因为它有多种食材熬制而成。腊八节的起源是古时候为了祈求丰收和吉祥,所以那时候会在腊八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后来这个节日也就被流传了下来。 三、七夕节 七夕节是情侣们约会的节日,也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些人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过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关于七夕节的传说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那时候牛郎和侄女相恋,但是被王母知道了,两人被迫分隔两地,只有到了七夕这一天,喜鹊为他们搭桥,他们才能见一面。不过七夕节的由来是因为古代的乞巧习俗,所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

政治系统与政治体系

两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古代西汉统治了几个地方?

不包括西藏新疆

RFID 系统可分为有源系统和无源系统,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RFID 系统可数卜分为有源系统和无源系统。有源RFID系统识别距离较远,但标签需要电池供电,体积较大,寿命有限,而且成本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槐游。无源RFID系统中的标签无须电池供电,标签体积非常小,并可以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个性化封装,标签的理论寿命无限,价格低廉,但其识别距离比有源系统要薯明穗短。讯维

自治区统计局局长是啥级别

一般是正处级

到底何谓统治力

简言之 统治力 就是统治的能力 即组织管理的一种能力 统治力属于组织行为学。融管理学、心理学、哲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类学科于一体,是领导科学和社会学的中所体现的一种管理能力

一个电影讲的那个城市被猫统治了是什么电影

是动漫的吗?猫的报恩

系统类小说资源

末世之无限兑换

腊月二十八的传统来源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