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庄子选》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1遍,共16遍

2022-07-23 23:26:37成竹经典35:49 32
声音简介

介绍 庄子·德充符

对于世俗现象界的否定,庄子是相当彻底的,从生死观上可见一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庄子与主张生不如死的民世主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是以否定思维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的,也就是说庄子从超越生死之中得到了精神体验的升华,是从绝处逢生,而不是陷入了矛盾之中,但是他从生死观上突破出去,复活了内在精神而向精神的"无不为"发展。一方面,庄子的生死观主张"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庄子·德充符》),即在世俗中"难得糊涂"。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成然寐,蘧然觉,"(《庄子·大宗师》)就是说生是蒙昧,死才是觉解。《养生主》说到老子之死带来的觉解:"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联系起来可知,庄子的生死现使他方生方死之时体验到了新生和最终解内脱,这个新生超越了世俗的生现象圈子。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对于常人来说是"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庄子·容逍遥游》)但是就庄子来说,他实际上又是以人生的尊严向虽生犹死挑战,争取新生。可以说,生死观的突破是庄子精神向第二层"心不死"进展的重要一步。

听句子,选择与你所听到的句子内容相符的图画。每个句子读两遍。 ...

1-5 BEDCA

听对话,选择与对话内容相符的图画。每个对话读两遍。 ( )1. ( )2. ...

1-3       CAA

《庄子德充符》

《德充符》 本篇主要谈论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文中以五个寓言写了六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充实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时的孔子,郑执政者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哀公都甘拜下风,这一切无非要说明:形体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却能够弥补形体的残缺不足。所谓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万物的变化,消除立德的动机。

录音中有五个句子,听一遍后选择与其相符的图片。 ...

1-5. EABDC

《庄子》—内篇—德充符—小结

【解析】 在本章中,庄子主要谈人生修为。庄子首先从生死入手,揭示生命的有限性和道德的长久性,从而将人的外形与道德分开来。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寓言,并借孔子与老子之口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倶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负责的意思。 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自成部分的五个小故事:孔子为王骀所折服,申徒嘉使子产感到羞愧,孔子的内心比叔山无趾更为丑陋,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和翁㼜大瘿为国君所喜爱。五个小故事之后又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即第六部分,在庄子的眼里惠子恰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 庄子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视角是非常独特的。他认为,从事物的不同之处去看,则发现所有的事物都迥然不同,但不必因为人与人的差异而互相攀比,斤斤计较。如果从事物的相通之处去看,天下万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贫与富、成与败等都不是造物主送给我们的礼物吗?天下万物不都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吗?何必要互相争斗和攀比呢?抛开名利与嫉妒,才会真正享受自然和人生。

走遍中国之枣庄

暂时还没有。我家是薛城的。要等到纪录片整体拍完才能播放。估计得今年下半年才有可能播放。目前是确定没有的。

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看一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个就是“一写当十读”(文章抄写一遍,胜过阅读十遍)的典故出处. 与“一写当十读”相关的记载还有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手写九经》:“唐代张参为国子司业,手写九经,每言读书不如写书.高宗……尝御书汉光武纪,赐执政徐俯曰:‘卿劝朕读光武纪,朕思读十遍不如写一遍,今以赐卿.’”

走遍德国

发给了有时限快点下

听句子,选图画。看图听句子,根据你所听到的句子,选出一个与其图画意思相符的选项,每小题读一遍

1-5       EACDB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