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篇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21-07-15 13:23:42一声之遥06:25 714
声音简介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清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周啸天)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意思是什么?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什么?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 塞下曲六首·其一 作者: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寄托了诗人希望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的决心,也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李白的《塞下曲六首》,是六首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描绘时事和心生的作品,主题是平定边患。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哪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但愿腰下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平定边疆的急迫心情。 李白的《塞下曲六首》是六首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描绘时事和心声的诗句,主题是平定边患,表达了诗人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民生的担忧、战士的歌颂,和其往日的浪漫主义风格有所不同,是少有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中,借用了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了李白甘愿赴身战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其中愿和直互相呼应,说明诗人决心之强烈,让人看了不由热血沸腾,极具感染力。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哪首诗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中的楼兰指的是什么?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中的楼兰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塞外的敌对者。

傅介子斩楼兰的典故?

傅介子斩楼兰典故的由来: 傅介子西汉义渠(今宁县)人,(公元前86年-公元前65年)。傅介子以从军为官,元凤年间为骏马监,自请出使大宛国。因龟兹、楼兰都曾杀汉朝使者。皇上诏令介子为使。介子至楼兰、龟兹,以罪查问,两国均服其罪。并在龟兹率随从吏卒杀匈奴使者以归,诏拜为中郎,迁为平乐监。后介子又复清出使楼兰,刺杀其国王,以威示西域诸国。获准后,他与土卒持金币再至楼兰,楼兰王无意会见,他便装做离去。指使译者转告楼兰王说:"汉使者持黄金行贿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译者还报,楼兰王闻言来见,介子与其坐饮,待其酒醉,引导楼兰王进入帐中,指退他人,使二壮士从身后将其刺死,然后持楼烂王首级归报朝廷,皇上甚喜,下诏封介子为义阳侯。

谁能帮我找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翻译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 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芙兰达·塞维伦被腰斩了是真的吗?是网络流传的?

背叛麦姐,被腰斩了,小说15卷,你自己去看看吧

被腰斩的动漫有哪些?

亡念之扎姆德..

何谓“腰斩”?并例举被腰斩而亡的人物(2个以上)

腰斩是一种古代刑法,从腰部把身体斩为两段。 著名人物有:秦朝的李斯、汉朝的晁错(与汉景帝有关)、明朝的方孝孺(与朱棣有关)、唐朝的辩机和尚(与高阳公主及玄奘有关)、清朝的俞鸿图(历史上最后一个遭腰斩的人,雍正皇帝看到腰斩太惨,就下令封刀,停止了腰斩之刑)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