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佛陀生平与法脉

2023-05-21 11:42:31寻道有声19:27 2.5万
声音简介

 第 002 讲 佛生平及法脉

现在我们转来讲到法相中观对佛法正法的发展,有个历史需要知道,好像我看大家研究佛学的人,真正了解这一方面的,不太多。也有许多佛学概论的著作,也有许多印度哲学的著作,但是毕竟的,外行的多,内行的少。所谓内行,学得(一点皮毛),写佛学概论,写印度思想史概论,(但由于)自己没有证果,没有修证,碰到真正证的地方就不懂。4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大家如果研究佛的传记,我常常说一般人写佛教史佛教概论都写些不相干的事,什么释迦牟尼佛十九岁了,今天出东门、明天出南门、后天出西门,出了四门看了人家死、看了人家生病,他就感觉到:哎呀,生老病死苦!这个讲得这个青年人好糊涂哦!5 十九岁了,生老病死随便提一句都懂嘛!他还非要到外面看了,看了肚子涨了、生孩子了,才晓得是苦,有那么笨吗?把佛描写得好笨!是,一些古代经典上是那么说的。相距三百年(后),尤其在印度教育普及,那是说民间故事的时候说佛历史是那么说啊! 你研究佛的传记,在他十六岁以前,一切世间的学问,文的武的都是啊,没得老师、全国没有一个老师可以教他了,他反是……[断录]一个大象可以甩到城外去,那个武功练得多高啊!知识到了多高的程度,结果十九岁还不懂事,看到棺材还问:这是干什么的?“这是抬死人。”还问人家人为什么会死啊?经典上告诉说人生了就会死,自己才晓得“哦,那真没有意思”你说这个释迦牟尼佛给他们描写得多笨!一般佛教史、佛学概论就是这样呆板的。站在中国文化就是说,他的幼年少年时早就了解了,生老病死人生四大过程都有所考虑。(结果把)这些不相干的事拼命写。 相干的,是因为他觉得即使到了当了帝王,使这个世界太平了,(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一个太平的日子不会超过三十年。你看人类的历史,没有说十几年没有战争的,没有说十几年不出变乱的。虽然不出大的,小的(不断),东区冒火、西区冒烟。所以他想自己即使做了统治世界的帝王,(也)不足以为人类求得永远的永恒的福祉,不足以解决世界人类永恒安乐和祥,也更不足以解决人生生老病死的问题。因此他走出世的路子,他是追求这个!为了追求这个,释迦牟尼佛从十九岁出家,他遍学了印度所有的外道,都学完了,所以邪门诸道他样样都学。 我们要注意他,在家(的时候),他由幼年一直到少年,世间一切学问(都)成就了,第一流的数学家教他数学的时候最后(都)答复不出来他的问题。所有的学问都成就了。所谓婆罗门教的四典,婆罗门教的圣经哲学,他研究完了,各种各样的修持的方法,然后自己经过十二年苦修实证。学了各种外道以后,他并不是像我们大家哦,譬如传记上说他修“无想定”三年,他修成了。无想定,坐在那里打坐在那里什么思想都没有,脑筋停摆他修成功了,三年。 无想定,你们注意啊,打坐修定,如果以为“什么思想都没有”就叫做“定”,是个大外道修法,无想定。但是虽然是大外道的修法,我们试试看,做得到吗?你坐在那里把脑子完全停止了思想,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没有实验过,而且你也做不到。释迦牟尼佛是做到了、修到了。所以经典下面四个字就是:“知非即舍”,他认为这个不是道,抛掉了。 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同我们现在讲的课有关的,因为你做到无想,是意识的境界、唯心的力量。第六意识加强了控制自己的思想的力量,第六意识加强了把自己进入到无记的状况。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 所以有许多人因此研究错误的禅宗思想,六祖所讲的“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一般人看六祖坛经看错了,认为不思善不思恶就是禅,那是死人!那是属于无记、无想。 六祖当时接引惠明不是这样讲的,你们翻开《六祖坛经》看,六祖坛经是当时白话的记录,六祖叫慧明:你现在起,不思善不要想好的;不思恶不要想坏的。好事不6想、坏事不想,你把脑子清理扫荡干净一点。扫荡完了,好了,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句话是问号。唐宋人说的“那个”,就是说“你这样,你的本来面目在(哪里)?”应该拿闽南语讲,我的闽南语不标准。“你(的本来面目)在哪里?”是问他的。可是后世人看六祖坛经呢?说:哎哟!不思善不思恶,六祖就说“那一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完了!统统错了!这一错,把外婆家里都错到底了,完全一路错下去,把开天辟地的老祖母那里的本钱、那里的思想根源统统搞错了! 所以,我们晓得无想定它的意思,因此佛“知非即舍”,他实验过了,把它抛掉了,另外又去学,一切外道学完了他还学这些,做实验,去学 “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非非想定,你说这个是什么想?非想,就是不是思想;非非想,不是(不)思想的那个想。你说这是什么想?黄鱼鲞、白鱼鲞?这是什么东西?非想,非非想,不是不在想。还在想不在想呢?你想想看!我们大家光读佛经看佛经都看过去了。非想非非想,非想是个名词,不是思想,中间这个“非”是动词,不是;非想,不是不是思想。那么换句话说就是思想,可是又不是思想。这是个什么境界?你们去研究过没有? 这是一种功夫,一种定的境界,最高的目标达到这样。到达了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那已经到达了欲界天、色界天以上的无色界天人的境界。拿现在的观念说:不是物质的,不是生理的,也不是精神的。那么现代人很会造些名词超”,什么超生理、超冥想、超直觉,反正给它来个超字就是了。“超”字将来用得不愿意用了、讨厌了,再来个“超超直觉”。这是个什么东西?可是他也去修了三年。修到了,“知非即舍”,抛掉了。他知道这个是错了,这不是道。因此走了,所以后来又雪山苦行六年。 苦行里头就很多了,凡是我们今天你认为不吃饭、饿饭、拜佛、夜里不睡觉啊、不倒褡哪,这一切一切都在苦行里面,他都去实习了。最后六年下来(共)十二年,苦行非道!走掉了。但是要加一句,苦行虽然非道,可是苦行是助道品。换句话说你证得菩提以后,不但苦行是助道品,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助道品。没有证得菩提以前,你纵然学得大乘知见,还是外道思想,有这样严重。因此唯识中观不能不了解。 可是,释迦牟尼佛过世以后,他的弟子们在(他过世后)三五百年(之内)出家弟子、在家的弟子证果的还有;再过四五百年以后就很难。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晓得,唯识的道理,只有大乘经典一提。(但是)我们要想修持,尤其你们诸位出家的同学,舍利子所著的、佛的大弟子舍利弗所著的《阿毗达摩论》不能不研究。要想修禅定证果,《阿毗达摩论》不能不研究。可是我讲出这个经典的名字,恐怕许多同学是听成“阿鼻达摩”了,摸摸鼻子不知道,那真是阿鼻达摩了。那是舍利子著作的,舍利弗著作的听佛所讲的笔记,如何修持、如何解答。另外譬如大目连尊者神通第一,《阿毗达摩蕴足论》(整理者注:应为《阿毗达摩法蕴足论》),目连尊者所著的,不能不看。所以你看我们佛教佛法(多少的宝藏)!而这些经典,我们今天现代的青年僧,现在的法师僧、僧众们几个去摸啊?几个去看啊?甚至我们提到这种经典的名字都是茫然(不知),尤其你们在座的高级班的同学更要留意。那么讲修行,唯识法相、中观正见同这些所谓小乘证道、证果的经典有关联没有?绝对地关联,基础就在那些地方。7 讲唯识中观,我们晓得小乘的经典(没有提到这些),不是说舍利弗、目连尊者反对大乘,不要搞错了。他们当时只讲小乘修证、证果的重要,大乘的道理没有加以新的发挥,所以他们的弟子们对于大乘的经典是否认的。所以讲我们现在南传佛教,缅甸泰国南洋的所有巴利文系统的佛教根本不承认大乘佛学的思想,绝对不承认,认为是假的。那么他们自己巴利文南传佛教所保有的这些小乘经典,绝对靠得住吗?又是大问题。 所以我们晓得佛法在(于)修证,在佛过世以后三四百年之间,除了禅宗单传一脉,一代只传一个人,正统只传一个人,其他虽然说了证果了也不能传正统的。单传一脉维系这个文化的命脉之外,就靠这些大乘菩萨的修证,同时也是禅宗的住持。所以五百年后马鸣菩萨出来著作了《大乘起信论》。这《大乘起信论》是唯识宗五经十三论必定要研究的东西,也是净土宗三经五经一论的最重要的一论。那么有马鸣菩萨出来亲证,大乘的思想(于是)兴起。兴起以后,所谓唯识中观、真如自性、妄想真如这个道理建立。可是这个时候佛教佛法的修持,已经走入了另外一个方向了。印度固有文化的婆罗门教、瑜伽术等等风起云涌,使一般学佛的佛弟子尤其[似有断录]不及他们,因此佛法的威势慢慢地受影响。 所以,马鸣菩萨以后,马鸣菩萨是禅宗第十一代祖师,随之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出来,建立了密宗。密宗这个系统就是容纳了印度当时古今中外一切修持的方法,乃至包括正道邪道都把它堆到一个炉子里铸了一下。这是变成般若中观的这个法门、方法,所有的密宗经过龙树菩萨的整理,那么密宗变成正统的佛法,使佛教重新博大精深起来,而且扩大。不过,龙树菩萨以后不到两三百年,大乘的佛法还是抗不住时代的趋势。所以在修持的方法上,外道的修持方法超越了佛法正统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注意,大家上早晚课的时候,无量法门誓愿学。因为要负责挑起如来正法,而(想)要弘扬如来正法的人,(你)一切世间法的学问、一切魔道外道的三教九流不会,那你弘扬的方便就没有。我们看这些佛以及大菩萨、诸位祖师,他这一切都通达。所以到了龙树菩萨以后又衰落了。 那么,所谓弥勒菩萨这一系统、法系,世亲无著菩萨出来整顿这个佛法,建立中观、建立唯识的法门。所以无著菩萨秉弥勒菩萨的教化,并记录下来,(成为)《瑜伽师地论》。可是这门学问在印度当时弘开也很难,因为佛教渐渐在衰落。再过四五百年以后碰到我们自己中国一位青年法师玄奘法师,唐三藏法师到印度留学。 那么唯识中观,弥勒菩萨这个系统,唯识法相到了一位学者居士胜军居士手里,去亲传《瑜伽师地论》,传给玄奘法师。那么龙树菩萨的中观正见呢,由戒贤律师一位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自己快要死了,夜里梦到文殊菩萨托梦要他慢一点,尽量拖住。因为印度的法缘完了,他说正有震旦,就是 China,东方中国有一位传佛的慧命的年轻和尚要来,你要把这个法门传完了你才能够死。他听文殊菩萨的警告,所以一百二十多岁修定硬拖住,玄奘法师一到他高兴得眼泪都掉下来,说我责任可以交出了。在这个时候所以玄奘法师集中了这些回到中国。这已经距离释迦牟尼佛一千四五百年的时代,但是在中国的佛教正是开花、鼎盛的时候,黄金的时代,就是唐代的唐太宗这个时代。我们先休息一下,大家松松腿。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你仔细品,吐气时念,细品不超过三遍就领悟了;是不是找到叹气的感觉啦。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直心就是道场 心平的念 呼吸正常 不快不慢 若你看阿弥陀佛与蚂蚁无亦 而又能念此佛号 你必定往生也 此名真念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每天要念九九八十一次佛号,用佛珠记鼓,就可以往生。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佛教的道号。念一声阿弥陀佛,功德无量。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称西方三圣佛,有两大弟子,左是观音菩萨,闻声救苦,32个化身,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右侧是大喜大舍,大势至菩萨,为众生解灾消难,为通往西天极乐世界的鬼道众生,往生,超拔超度者,乘做莲台到西方极乐世界,苦海救难,光炽身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的念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念佛最好的方法是:一字一句的念,自己念,自己听,念的清楚,听得明白。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的佛曲是什么啊

叫做诵“佛号”,应前有“南呒”这两个字吧? 因佛教中,念佛号可以消除前生的罪孽,还是以积福德。如能诚心念万遍以上,还是可以与佛有感应。

佛教中说到的佛陀是谁,佛陀是如来吗

佛陀,是佛国世界的主持,也称为如来。 佛教说的佛陀一般是指释迦牟尼。 我们熟知的佛陀还有阿弥陀佛、药师佛、大日如来、毗卢舍那佛、弥勒佛等。

请看图!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可以听大悲咒

是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信愿持名,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