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

2021-07-19 21:09:48禺悦读书曼曼15:08 22
声音简介

认识规律的事例

认识规律:牛肉质老(即纤维组织),筋多(即结缔组织) 利用客观规律:必须横着纤维纹路切,即顶着肌肉的纹路切(又称为顶刀切),才能把筋切断,以便于烹制适口菜肴 这个例子很通俗吧

幼儿识字的认知规律

汉字、汉语有其自身的规律,根据规律教学汉字,可以提高识字效率;还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依据儿童的思维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否则,不仅会降低识字效率,而且不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要了解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就要从了解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入手。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知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知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知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主要是理解)、记忆、运用四因素,学习过程中的诸认知因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这是儿童认知的基本规律。 儿童学习汉字必须统一地掌握字的音、形、义,既要通过听觉、视觉感知字音和字形,又要理解字(词)义,还要记住字的音、形、义,达到能在书面语言中会写会用之目的。其实,这就体现了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运用的认知过程。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的过程,也都是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的过程。尤其是字(词)义的掌握,首先要通过具体事物、形象、动作等感知字(词)义,进一步理解字(词)的概念,能解释说明字(词)的含义、用法,并要记忆,进而达到能在语言中运用;缺少其中的一个环节,就会影响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如从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和形成识字能力来讲,就更要以认知规律为指导了,因为识字方法的掌握和识字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一讲就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学生在识字的实践中,不断地感知、理解、记忆、运用才能形成。所以,不论是学习一个字还是掌握识字方法,形成识字能力,都必须以儿童的认知规律为指导。 二、汉字教学要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 儿童的思维是不断发展的,这一发展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各年级儿童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认为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儿童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教学具体形象,让儿童易于接受。 刚入学的儿童只有六七岁,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他们记忆力虽然较强,但是也很容易忘记。针对这些特点,教学汉字大都是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相对的)。例如,一般的识字教材大都采用看图识字形式,将独体字(大都是象形字和指事字)编在前面,因为独体字的笔画相对较少,结构也相对简单,字义(词义)易懂(实词多),符合儿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方法上要分散难点,多采取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在这方面,广大教师已经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汉字教学更为生动、有趣,更符合儿童的这一思维特点。

认识图形找规律

第5个图形应该是5个三角,上两个,下三个;第六个图形是6个圆,上3个,下3个; 完毕!

认识规律的事例

认识规律:牛肉质老(即纤维组织),筋多(即结缔组织) 利用客观规律:必须横着纤维纹路切,即顶着肌肉的纹路切(又称为顶刀切),才能把筋切断,以便于烹制适口菜肴 这个例子很通俗吧

幼儿对物体形状的知觉有哪些认识规律

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更多问题可以去西周幼儿园的网站看看

幼儿识字的认知规律

幼儿识字3-9岁就是黄金时期了,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记忆力好,信息吸收能力好。不过给这个时期的孩子识字必须掌握方法,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图像记忆的思维方式。成人式的学习方式不合适他们。建议以图像记忆的方式来学习比较好。这里有巧虎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设计的早教视频《巧虎学汉字69集》希望能帮到您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二年级表内乘法基础上的。鉴于此,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本班学生特点,我对本课做出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环节旨在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受规律的存在。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反馈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分为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旨在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畅谈收获,关注情感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兴福镇中心小学属于镇级小学,与本镇其他小学相比较,教学设施较先进,做到了微机终端进教室,学生自一年级开设微机课。学校阅览室全天开放,学生可随时借阅、查询资料。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为来我镇打工者的孩子,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为初中文化水平,家庭教育状况不是很理想。学生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来源于学校(包括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询等),至今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并且已经初步具备在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倾听意识不强,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高。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那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还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师: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数会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N”来表示数量,说成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评析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兴趣高涨,初步感受到规律的存在。) (二)自主探索 1.第一组算式:5×1,5×10,50×10 (1)课件出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计算这些算式的得数。 (学生动手计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5×1到5×10,乘数1扩大了10倍,再到50×10,乘数5和1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5到50到500都是扩大10倍。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50×10的吗? 生3:我这样想的,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上知道它就是500。 生4:我是这样想的,50×10=50×2×5=500。 生5:我用5×1=5,然后再把省略的0写上就等于500。 生6:老师,我发现了很重要的问题:5×1=5,5×10=50,乘数1扩大10倍,5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50×10,乘数10没有变化,5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 生7:我补充一点,用5×1和50×10比较,乘数5和1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第二组算式:3×2,3×20,30×20 (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3×2到3×20,乘数2扩大了10倍,再到30×20,乘数3和2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6到60到600都是扩大10倍。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30×20的吗? 生3:我这样想的,30×20表示30个20相加,从数位表上知道它就是600。 生4:我用3×2=6,然后再把省略的0写上就等于600。 生5:老师,我发现了很重要的问题,3×2=6,3×20=60,乘数2扩大10倍,3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30×20,乘数20没有变化,3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 生6:我补充一点,用3×2和30×20比较,乘数3和2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3.第三组算式:12×4,12×40,120×40 (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12×4到12×40,乘数4扩大了10倍,再到120×40,乘数12和4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48到480到4800都是扩大10倍。 生3:我们组发现了,12×4=48,12×40=480,乘数4扩大10倍,12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120×40,乘数40没有变化,12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用12×4和120×40比较,乘数12和4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们在计算这三个算式的时候,都是这样想的吗?真了不起! 4.探索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三组算式都计算完成,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三组算式,找一找在计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观察算式,交流规律,然后汇报。) 生1:我们组找到的是,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如12×4和12×40,12没变,4扩大10倍,积由48变成480扩大10倍。 生2:我们组找到的是:两个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如5×1和50×10,5和1同时扩大10倍,积由5变成500扩大100倍。 师:你同意他们的发现吗?有了这么好的发现,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规律进行计算了。你们真了不起,为我们的发现鼓掌庆贺一下吧。 (三)巩固反馈 1.基础性练习 (1)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第2题。 (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算式,学生抢答说出得数,以此巩固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2.提高性练习:练一练第2题 (巩固所找的规律,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课教学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 2.“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学生亲历计算、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方法等数学能力。 3.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积极发言,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交流,让学生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三组算式的处理上,形式单一,创造性不够。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借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环境宽松、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乐学、敢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3.营造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教师自始至终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独立计算――自由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探究规律,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尽情地发挥,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让思维得到充分地锻炼。

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

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及规律: 学习生字的读音和字形不再困难,理解字义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脑海中大量汉字生熟不—,很容易出现误读和写错别字的现象。 很多孩子可以独立阅读儿童读物,反而认为课文简单,学习课文的兴趣开始下降。写作因缺乏素材,加上写作速度慢,普遍不喜欢写作。从写话到写段,学生缺乏把句子连贯起来的学习储备。 主要学习要求: 1、字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词语,学习重点正式从字过渡到词语。 2、阅读:提高朗读能力。培养默读和速读能力。 着眼于句群和段的教学,关注文章整体。 拓宽阅读面,让学生从一二年级读“图画书”走向读“文字书”。 3、写作: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积累,写内容较具体的片段。 三年级是从阅读为主向读写并重过渡的年级。 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此时儿童的思想开始又较大的易变性,出现可逆性,能解决守恒问题,可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但是,这种运算仍有其局限性。

有个定律,说的是如果我认识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那我将认识世界上所有的人。这个叫什么啊?

好像是占铝华吧!

老子的《道德经》有哪些规律,你对此有什么认识?

老子的《道德经》总体来说就是以柔克刚。它是讲人生在世做事的时候不能太过于刚强,过刚则折。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