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叶封弟辩-柳宗元

2021-07-25 09:17:08麦田守望者20130704:47 38
声音简介

桐叶封弟是什么故事桐叶封弟是否可取?

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史称"桐叶封弟"。后因以指帝王封拜。亦省作"桐封"等。 唐代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 "桐叶封弟"告诉我们:当权者应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谁知道“桐叶封弟”的故事?

桐叶封弟”又可称作“剪叶”,出自于《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分封之意。唐代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

“桐叶封弟”故事是怎样来的?

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史称"桐叶封弟"。后因以指帝王封拜。 亦省作" 桐封 "等。唐代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桐叶封弟"告诉我们:当权者应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桐叶封弟的同源典故

一叶桐 剪圭 剪桐 成王剪桐 桐圭 桐叶封弟 桐叶戏

桐叶封弟的同源典故

一叶桐 剪圭 剪桐 成王剪桐 桐圭 桐叶封弟 桐叶戏

《古文观止·桐叶封弟辩》译文与赏析

桐叶封弟辩 桐叶封弟辩 唐·柳宗元 【题解】 辩,古代论说文的一种,即对传统的或流行的说法提出异议。本文针对古书记载的“桐叶封弟”故事进行辩论,表面上是对古书的记载持怀疑态度,实际上在批驳“天子不可戏”的观点。作为臣子,不能将君主的言论视为金科玉律,一味迎合,而应该用“道”加以引导。 【原文】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译文】 古书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梧桐叶子和幼小的弟弟开玩笑,说:“把这个封给你。”周公听到这件事就入宫向成王表示祝贺。成王解释说:“我这是开玩笑呀。”周公说:“天子不可以开玩笑。”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幼小的弟弟。 【原文】 吾意不然[1]。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2],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3];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注释】 [1]意:料想,认为。 [2]不中:不恰当。 [3]十易:改变十次。 【译文】 我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成王的弟弟应当受封,周公就应该及时对成王说,而不必等到成王开玩笑的时候才去祝贺,以促成此事。如果成王的弟弟不应当受封,那么周公让这样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把土地和百姓赐给年幼的弟弟,并封之为王,这样做能被称得上是圣人吗?况且,周公的意思不过是认为天子不可以开玩笑罢了,难道一定要顺从并促成这件事吗?如果发生不幸的事,成王拿了梧桐叶子与妃嫔、太监开玩笑,难道这样也要顺从并执行吗?凡是帝王的恩德,在于他施教的成效怎样。如果不恰当,那么即使改变十次也不为过失;关键在于恰当,只要得当就不能轻易改变,更何况仅仅只是一句玩笑呢!如果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付诸实行,那么这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实行过错啊。 【原文】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4],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5]。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6],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7]。 【注释】 [4]大中:中道,不偏不倚。 [5]逢:逢迎、迎合。 [6]缺缺:耍小聪明。 [7]史佚:周武王时太史尹佚,即太史,掌管祭祀和记事等。 【译文】 我认为周公辅佐成王,应当按照适当的原则去教导他,使他的行为举止、嬉戏、娱乐都恰如其分,而不能迎合他的过失并替他巧言粉饰。也不能对他管束太严,驱使他,使他像牛马那样,急于使他成长反而会坏事。即使父子之间也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自我约束,更何况是名分上还有君臣之别的人呢!这不过是那些识见不高而又爱耍小聪明的人所干的事,绝不是周公所应该做的,所以古书上记载的这件事不可相信。也有的古书记载说:用梧桐叶封唐叔这件事,是太史尹佚促成的。 【评析】 文章开篇叙事,围绕重臣应如何辅佐君王这一中心发挥议论。以周成王以桐叶封弟的故事,驳斥“天子不可戏”的观点。围绕“戏”字,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周成王的弟弟到底该不该被封,最后得出结论:不论应不应当被封,周公都没有尽到辅臣的责任。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假设“戏”之对象是“妇”、“寺”,从而对“戏言当真”做了绝对否定。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荒谬之事,指出“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君王的言行,关键要看是否恰当,施教的成效如何,不可以盲目听从。 本文虽篇幅短小,却将观点阐述得透彻清楚。上半篇驳斥“天子不可戏”的谬论,下半篇立论说明臣子辅佐君王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层层辩驳,结构严谨,是辩体文中的力作。

柳宗元 的《封建论》中“封建”的含义...?

封邦建国,就是西周的分封制

柳宗元的作品

柳宗元的作品一共有600多篇诗文,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江雪》经典五言绝句《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 《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黔之驴》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天/说》是唐代柳宗元先生的哲/学代表作之一。收入《河东先生集》、《柳宗元集》。文章着重批/判天能赏/罚的唯/心主义天/命观,阐发天没有意志、是物质实体的观点。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传/诵不衰的著名篇章之一。文章通过对以捕/蛇为业的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尖/锐地揭露了从唐/玄宗天宝后期至作者被/贬官永/州时约六十年间人民的苦/难生活:苛/重赋/税的压/榨,贪/官悍/吏的迫/害,逼/得劳动人民纷纷走上逃/窜死/亡的道路。

柳宗元的故事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贬谪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待,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 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罔开一面,让他改去联州上任。

柳宗元的故事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贬谪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待,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罔开一面,让他改去联州上任。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