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4、5章

2021-07-25 09:45:38彭欣惠老师03:26 3
声音简介
【原文】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画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原文】
14·5南宫适①问于孔子曰:“羿②善射,奡③荡舟④,俱不得其死然。禹稷⑤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①南宫适(kuò):即南容。
②羿(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
③奡(à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
④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奡力大,善于水战。
⑤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评析】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

论语 宪问

【原文】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论语.宪问》中的“宪问”是何含义?

“宪问”是指孔子的学生原宪与孔子的对答。《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中第十四篇《宪问》就是孔子的弟子原宪与孔子的对话。 原 宪 (前515~?) 字子思,孔子弟子,今仲村镇南屯人 。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 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 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一 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子贡问: “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 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 唐朝人吴筠有《咏原宪子》诗:“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 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原宪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从祀孔子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之东庑内。其故里因靠近南武阳城,南武阳城亦名原宪城。城北武山擂鼓台,传为原宪墓。

论语宪问 十四

由于《论语》对人物言行的时间和背景都没有交代,很多记载后人就不知道是在什么场合下发生的,这件事情也是这样。遽伯玉在当时应当是位名人,从史料来看,孔子到卫国后在他家里住过。这件事很可能是发生在孔子第二次到卫国,遽伯玉派人来探望。孔子可能是出于客套,待来人坐下后,随口问了一句“夫子何为”。没想到来人回答“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中想必出乎孔子的预料,惊讶的同时产生由衷的敬意,连声称赞“使乎,使乎”。 来人的回答之所以让孔子感动惊讶并产生敬意,恐怕不仅在于其回答内容的高明、得体,更重要的是其回答问题的态度认真严肃。如果孔子这里随便一问,他那里便随便一答,即使内容再高明、得体,也难以让人产生敬意。

论语·宪问的介绍

本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十二章的论语简介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典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某高校法学系的四名大学生正对宪法的发展史展开积极的讨论,四人的讨论如下:

A C D 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A项正确,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是英国的不成文宪法,它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争夺政权过程中互相妥协的产物,但英国宪法没有制定出一部统一的、完整的成文法典,而是由各个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法院判例和国会惯例所组成。因此,英国宪法是宪法之母的说法是正确的。 B项错误,C项正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于1787年9月通过,1789年3月生效,这部宪法确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制度和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总统制。 D项正确,1791年法国制定了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把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作为宪法的序言,在这部宪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故正确答案为ACD。

第一个宪法日,老师怎么给学生讲宪法

宪法的作用,宪法产生,宪法的特征,我国宪法的沿革

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总结

学宪法讲宪法总结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撰写: 1、开篇语;介绍学习背境、简单说明学习结果和原由。 2、组织学习情况;介绍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 3、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过程。 4、学习效果;介绍学习取得的成绩和作用。 5、学习后讲宪法、用宪法、宣传宪法的具体做法和效果评价;主要介绍在具体工作生活中因学而改善应用宪法的事例和取得的效果。 6、学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在学和讲中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7、下步打算。在问题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强化学习和应用宪法。

第一个宪法日,老师怎么给学生讲宪法

可以说说宪法产生的过程与意义,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守法的自觉性。

论语十二章的第十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时间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