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色京都:古典与摩登的交响》-第64集-陶瓷与漆器的世界-01

2021-09-01 08:00:08蟹墩儿12:38 524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0.20 喜点/集
声音简介

瓷器和陶器有什么区别

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区别是烧制温度和原料等项目不同。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一个粗略的建议是土器在正常情况下烧制温度约在1000至1200℃之间;石器约在1100至1300℃之间;瓷器则约在1200至1400℃之间。但陶瓷器在窑的烧成方式除了受达至的最高温度影响外,亦受到烧制时间的长度影响。 所以窑中的最高温度通常会维持固定至一定时间去"浸泡"陶器,以达至陶器坯体所需的烧成。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拓展内容: 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西方学者还将胎质内的铁含量的多寡作为陶器与瓷器的判定标准,他们认为陶胎含铁等金属杂质较多,颜色较深。瓷胎含铁量较少,颜色较白。笔者则不这样认为,含铁多少并不影响瓷器的性质,只是审美取向不同而已。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汝、官、哥、钧、定都曾是皇室御用瓷器。其中前四种都属青瓷产品,胎质的铁含量都超过了西方人所认为瓷器标准,只有定窑属白瓷,胎质的铁含量较低。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瓷器和陶器有什么区别

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区别是烧制温度和原料等项目不同。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一个粗略的建议是土器在正常情况下烧制温度约在1000至1200℃之间;石器约在1100至1300℃之间;瓷器则约在1200至1400℃之间。但陶瓷器在窑的烧成方式除了受达至的最高温度影响外,亦受到烧制时间的长度影响。 所以窑中的最高温度通常会维持固定至一定时间去"浸泡"陶器,以达至陶器坯体所需的烧成。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拓展内容: 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于哪里

1、原料不同:原料不同是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之一,陶器的原料比较普遍,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陶器的原材料,在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就可以烧制出陶器。而瓷器的原材料一般为高岭土,而高岭土的取材具有一定局限性。 2、烧制温度不同:此外陶器和瓷器的烧制温度也存在区别,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此外有的陶器需要在800℃以下才能烧制而成。而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主要集中在1200℃~1400℃之间。 3、质地不同:陶器和瓷器的区别还在于质地不同,陶器的做工相对简单,因此质地会比较粗糙,颜色比较暗淡,并且会带有杂色。而瓷器的烧制温度高,质地坚实细密,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后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什么是瓷器,什么是陶器?

果然是秀才,看不过来了,太长。其实简单的说瓷器就是比较细密的陶瓷,陶器当然就是指看起来较粗的陶瓷啦,更详细的区别,那就耐心看上面的吧。

陶器和瓷器有什么区别

有区别啊,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个是“陶”字,一个是“瓷”字,后面的器都是一样的。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1、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制温度相对低于瓷器,最低可以达到800摄氏度以下,最高可以达到1100摄氏度左右。瓷器的烧制温度则不同,相对较高,一般都在1200摄氏度以上,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1400摄氏度左右。 2、坚硬程度不同 由于陶器的烧制温度低,导致胚体未完全烧结,因此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较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用钢刀能够划出沟痕。瓷器烧制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3、原料不同 在材料的选择上,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就可以烧成,而瓷器需要选择特定的高岭土作为原材料。 4、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胚体即使薄也不带有半透明的效果。瓷器的胎体不管厚薄,都具有半透明的效果。 5、釉料不同 陶器分为挂釉跟不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也分两种,可以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以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原料、制作温度、透光性、声音和外观等方面。 1. 原料差异: 陶器使用的是一般的黏土,这种黏土随处可见,易于获取。将黏土成型后,进行低温烧制即可得到陶器。 瓷器则使用的是高岭土,这是一种特殊的黏土,通常还添加了如石英、长石等矿物作为熔剂。使用这些原料经过高温烧制后,可以得到瓷器。 2. 烧制温度: 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700-1000摄氏度。这种温度下,黏土颗粒并未完全熔融,因此陶器的质地较为疏松,有气孔,吸水性也较强。 瓷器的烧制温度则要达到1200摄氏度以上。在这种高温下,瓷土中的矿物完全熔融,形成了玻璃质的釉面,因此瓷器的质地紧密,几乎不吸水,叩击声也更为清脆。 3. 透光性和声音: 由于陶器的质地较为疏松,它的透光性较弱,即使是很薄的陶器也不易透光。而且,敲击陶器发出的声音较为沉闷。 瓷器则因为质地紧密且釉面光滑,所以透光性较好。尤其是薄胎瓷,透光性极佳。敲击瓷器时,发出的声音也更为清脆悠扬。 4. 外观差异: 陶器的颜色较为暗淡,表面通常较为粗糙,不施釉或施釉不均。而且因为陶土的杂质较多,所以陶器的颜色往往不均匀。 瓷器则因为使用了高质量的瓷土和矿物熔剂,所以颜色更为鲜艳且均匀。瓷器的表面通常覆盖有一层光滑的釉面,使得整体外观更为亮丽。 总的来说,陶器和瓷器在原料、制作温度、透光性、声音和外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使得陶器和瓷器在用途、价值和审美上都有所不同。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概念不同、烧成温度不同、使用原料不同、坚硬程度不同、透明度不同。 1、概念不同 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2、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3、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 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4、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5、透明度不同 陶器胚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虎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备半透明的特点。

陶器和瓷器有什么区别?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