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谋臣与名相 鸟尽弓藏第一人—范蠡

2021-09-22 21:40:39赵浩佑115:34 31
声音简介

范蠡是一个怎么的人(历史上有范蠡这个人吗)

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道家学者。范蠡出生于楚国,被认为是最早一批提出商业理论的人,所以很多做生意的人会把范蠡当做是“商圣”。其实范蠡从小家境并不算好,但他十分爱学习,而且善于结交,长大后因不满楚国的政治圈所以投奔越国,此后成为了越王勾践最重要的帮手。范蠡曾辅佐勾践复国,并且灭吴一雪前耻。立下汗马功劳的范蠡最后却决定隐退经商,并且三次发财又三散家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01 范蠡观察越王,产生离开念头。 话说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欢庆灭吴之功,乐师们作曲歌功颂德。在欢悦的气氛中,可是勾践本人却面无喜色。范蠡猜中了勾践的心思,他是只爱土地财物,不惜臣民的死活,即使谋成国定,也永无满足之日。范蠡于是产生了离开勾践的念头。 将离去之前,他对文种说越王将来会诛戮你的,文种不以为然。范蠡后来写信告诉他一些“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和物盛而衰,适时进退的道理。还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你若不走,终有一天会加害于你。但终究口说无凭,文种还是不信。 02 范蠡去意已决,勾践留人心切。 范蠡向勾践辞行,勾践流泪挽留,又加以威胁,说你真走了,我将杀戮你妻子!范氏软硬不吃,他说:“君子适应形势,有计不急于成功,死也不怕人猜疑,内心也不 自欺。你走,妻子犯什么罪呢?”于是乘扁舟远去三江、五湖烟水之中,开始人们也不知他的去向和所在。 据说,不出他所料,越王还封他的妻子土地,铸他金像于座右表示不忘故旧,并朝夕相与论政。人走了,就是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沾名;而对于还存在的功臣却是另一种态度。 03 范氏预言中的,文仲伏剑自杀。 范蠡走后,旧时同僚,有的走,有的疏远于勾践,文种也消极起来,怠于朝政。果然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心怀怨望,甚至说要谋反。尽管文种向勾践解释,勾践总是郁 郁不欢。这时关于对待鲁哀公想求越国伐三桓之事,君臣之间也意向不同。 过了一年,勾践就向文种索取他过去宣扬的“九术之策”。文种自知不免,方才醒悟日前范蠡的劝告,真所谓“大恩不报,大功不还”是常规。于是越王也赐给文种“属镂”之剑。文种仰天哀叹:身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罪囚,后世的忠臣,一定会以我为鉴戒!于是伏剑自杀。 04 陶朱公经营有道散财乡邻,不愿应齐侯赐相位之聘。 范蠡起初在东海之滨治产业,他善于经营,颇有积蓄。然后浮海至齐,慕伍子胥的忠悃,叹为夫差所杀,就取名为“鸱夷子皮”,即子胥鸱夷浮江之意。在齐国,他从事农商结合的产业,又建立室家,生了儿子,全家合力从事,积蓄达数十万。也不愿应齐侯赐相位之聘,还散财于亲友邻里。后来,移居中原交通枢纽的定陶,主要从事商业,号称陶朱公。 古时“工商食官”,工商业为官府所经营,春秋时代出现了个体工商业,如前面说到郑国的商人弦高就是一例。后期卫国商人势力壮大到会与政府为难的地步,孔门弟子子贡也经商致富。到战国时代就出现更多的工商业家了。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达。范蠡可说是这些商人中承前启后的一位。 05 范门中男犯罪,庄生泄愤处死,陶朱公预料成真。 后来,范氏发生了一桩家庭悲剧,虽然不幸,却从反面证明了他的人世经验丰富,预见正确。相传他的中男犯罪被拘囚在楚国,他想用重金去赎免,装了一车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可是,他的大男却要去,夫人也按常理支持大男,朱公不得已,就让大男捎去给旧友庄生一封信,并叮嘱大男把千金全给庄生,一切听其所为。 大男到了楚国,找到庄生家,起初按父亲嘱咐照办。庄生叫他回去,一切也不要探问。庄生家贫,但以廉直闻名,楚国君臣都尊重他,他本无意得这千金,待事成后归还,先作信任的抵押。庄生入见楚王,说今夜某星座预示灾异,王若施德可以消除。于是楚王使人封三钱之府以示节俭。其他官员也受了朱公大男的贿赂活动,这时,纷纷报讯说他弟弟得救了,因为楚王封钱府之后照例要大赦。 大男得讯见事已成功,却又去庄生家说弟弟将获赦,庄生知道他的心思,退回黄金,但觉受骗,再见楚王告以将大赦的传言,楚王因被人觉察他未施行的意图而恼怒,立即处置罪犯。结果朱公中男被判死刑,大男为之奉丧恸哭而归。 母亲和众乡亲甚为悲哀,唯有陶朱公却说:我已预料了八九分。因为大男与我共患难,治产业,惜财如命;小儿子从没吃过苦,不知财产贵重,所以这件事只能让小儿子去办。这是事物的定理,悲哀无济于事。 故事也许带点寓言性,却并非完全是子虚。足见范蒸在政治进退上有远见,治产业生财有道,处理人事纠纷也自然体察入微。在剥削阶级的政治斗争中,尔诈我虞,媚强凌弱是常事,最恶毒的莫过于过河拆桥,饮水塞井,甚而骨肉相残,以怨报德,这种闹剧,纵观春秋一代真是层出不穷,少有能跳出这种尘垢之外,范蠡可以说在统治集团里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佼佼者。 06 本文的总结与启示 唐人有诗云:“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给予他以深情的赞叹。烟水苍茫,孤帆远影,一个人渐渐远去了,一个历史时代也告别了我们一一春秋时代结束了。 《老子》有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范蠡“富好行其德”,是因为他意识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范蠡从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道理中隐约感觉到久受尊名,不祥的道理,可以说与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范蠡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把握到他的精神:健全的人格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诚实经商的诚信精神;回报社会的无私精神。

历史上,范蠡吴越贩马的故事体现了范蠡哪条经商思想?

D

历史上,范蠡吴越贩马的故事体现了范蠡哪条经商思想?

C

范蠡怎么读 关于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

范蠡fàn lí 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仗越国战败,范蠡陪伴越王勾践到吴国为奴,尝尽了辛酸、屈辱。回国后,范蠡协助勾践制订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大战略;他又到民间选美,发现美女西施和郑旦,将她们培训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女谍",然后派到吴国去涣散、瓦解吴王意志,最后战败了吴国。庆功宴上,范蠡揣度出勾践有诛杀功臣之心。便乘夜与西施一起逃走了。范蠡与西施辗转来到泰山脚下的陶地定居经商。他修建房屋、开挖养鱼塘、饲养五畜,自称"陶朱公",他用独到的经营理念与方式逐渐的使生意兴旺起来,并远播四方。一代商圣就在这里诞生了。

鸟弓尽藏的意思

鸟弓尽藏的意思是:基本鸟被打光了,弹弓就收藏起来了。 比喻统治者取得胜利后或事情成功后,就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害。 例句 张良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懂得急流勇退,从而获得了一个较好的结局。 出处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文子·上德》 典故 《文子·上德》中写道,“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意思是,猎人在捕获狡猾的兔子后,便将忠诚的猎犬杀掉;当天空中的鸟儿被射杀殆尽,那把曾经精准无比的弓便被封存起来。这是对君子的一种警示,要知道适可而止,过度追求名利往往会适得其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逐渐演变成了成语“鸟尽弓藏”,比喻统治者取得胜利后或事情成功后,就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害。 引证 1、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明·吴承恩·《西游记》二十七回 3、长卿扼腕道:“古人每叹鸟尽弓藏,今并不俟鸟尽而先藏其弓,边将解体矣。”——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十二回 4、其实他们在当时昧了良心努力讨好清廷,结果还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真是愚不可及。——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四)》 鸟尽弓藏的故事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公元前497年,越国战败。后来越王匀践卧薪尝胆,起用文种和范蠡等贤臣良将,终于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兵败逃走,连续七次向越王求和,都被拒绝了。无奈之下,夫差写了一封信用箭射给了范蠡。 信中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子的猎狗就没用了,就会被煮肉吃,敌国被战胜了,出谋划策的能臣就被抛弃和铲除。你为什么不留着吴国,作为自己的后路呢?”但范蠡并没有接受吴王的议和请求,力不从心的夫差最后只好拔剑自刎。 战争结束后,范蠡离开越国,隐居到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信中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功臣亡。越王只能与人共患难,不能与人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离开呢?” 文种看后才明白范蠡已经躲起来了,忠心耿耿的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为了国家呕心沥血,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文种开始被越王怀疑,最终被迫自杀了。

藏弓尽鸟成语?

鸟尽弓藏。意思是鸟没了,就把弓箭收藏起来。有点儿卸磨杀驴的意思。

鸟尽弓藏的意思

鸟尽弓藏的意思是指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 鸟尽弓藏(拼音:niǎo jìn gōng c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成语寓意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触目惊心的八个字,让人感到砭人骨髓的寒凉与恐怖。然而,这就是历史的真实与残酷,曾经一次次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功高盖世,无可赏赐,只有赐死,一了百了,从而根除可能出现的后患。 其实这样做是一个很大的悖论,有时非但不能根除后患,反而导致新患的出现。比如,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给皇孙朱允炆扫除后患,大杀功臣,后来燕王起兵靖难时,朝廷几乎无将可派。 结果让朱棣比较轻易就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为他人做事的同时,也要为自己预留出一条后路,这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处世哲学,要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运用示例 1、三国·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2、宋·刘克庄《读韩信马援传》:病厌鸢飞鼓噪,晚悲鸟尽弓藏。 3、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小弟从征方腊回来,苦劝我东人隐逸。明知有鸟尽弓藏之祸。 4、现代·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范蠡本是勾践的大臣,那为什么他被称为商圣?

因为范蠡经商特别重视品质,对于品质不好的商品,那么范蠡宁肯自己损失也不让它流入市场。

范蠡的老师是谁 范蠡与勾践是什么关系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范蠡的蠡怎么读

我记得是li ,读第二声。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