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讲三苏 72 苏辙:冰山下的火焰—制科中的黑马

2023-08-04 08:57:25康震04:40 6479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129 喜点
声音简介

苏轼与苏辙名字有什么含义(苏轼和苏辙的名字的由来)

我们经常说,“人如其名”,一个人和他的名字之间,或许会有着某种联系,因为名字寄托着他的家人对他的期望和培养,所以他也就会照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去发展。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族“三苏”,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这三个人在文坛上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物,但是我们所知道的,却是苏轼名气最大,而这种结果的原因,也就与苏洵给他们起的名字有关,那你知道,苏轼苏辙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1.苏轼 首先,来看看我们都知道的苏轼。苏轼,字子瞻,“轼”在古代是车前面乘车人用来扶手的横木,“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认为,轼这种东西,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用,但是如果没有,又好像缺了点什么,既然轼拥有这样的特点,那也就只能作为装饰品了。所以苏洵对苏轼的希望就是,要懂得把自己真实的想法掩藏起来,不要太冲动,对人也不要太坦诚,多自己不多,少自己不少。 当然,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那就不是苏洵的原话,而是苏轼的字子瞻。“瞻”字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意味,也有点乘风破浪,首当其冲的意思,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做一辆车最前面的那个“轼”,出人头地。其实这样的解释与上面所说有些矛盾,但也不是说不通,或许苏洵两种意思都有呢。 2.苏辙 而苏辙,字子由。“辙”指的就是车子走过之后,留下来的车辙印,这个车辙印看起来更是微不足道,雁过留影,不管是什么东西走过,都会留下印记,车子走过之后自然也会留下车辙印,后面的车会跟随着前面的车辙印往前走,不管车子怎么样,是好是坏,是立了功还是闯了祸,都与车辙印没有关系,他其实也希望苏辙这一生能够平平安安,不求大富大贵,只要平稳过完一生就好。 与子瞻相对的,也有人认为,“子由”就是让苏辙“人云亦云”,不要那么出风头,这些交给苏轼去做就好了,你就跟着做做,不要拔尖出头,收敛锋芒。就像做一个车辙印一样,“子由”,看着别人做什么,自己跟着做就行了,出人头地的事情,交给哥哥苏轼去做就行了。所以说,从名字上来看,苏洵对于兄弟俩还有不同的愿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苏洵要这样想呢? 3.苏洵的经历 苏洵,字明允,青年时期游荡了不少地方,虽然几次三番想要发奋读书,但是总归是没多久就学不成,也就放弃了。而他第一次参加乡试的时候,不幸落第,惨痛的失败让他不由得正视起自己,从头开始痛定思痛,而这个时候的苏洵,已经是二十七岁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洵终于学成,只是他仍旧难以考取功名,因为他的风格与当时流行的风格不一样,而且他经常议论政治,又不愿结交地方官员,仕途不顺也是当然。 后来他来到京城,终于赢得好的形势,然而他的傲却又为他树了很多敌人,所以仍旧没办法。也许正是他一生的不顺遂,所以对两个儿子有不同的期望,而他们的人生,也的确如苏洵所猜想的那样。

苏辙和苏轼的不同

1、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 2、苏轼旷达,苏辙内敛,苏轼不拘小节,苏辙沉静严谨(一对互补的兄弟) 3、例子一:苏轼把自己科举考试时候写的文章收入文集,有一处引用的典籍记错了一个地方,苏轼也不改,直接就收入,说明苏轼不拘小节,而且率直,错了就错了,不愿意掩饰。苏辙在将自己小时候写的一篇文章收入文集的时候,对不合适的地方做了改动,说明苏辙严谨,要求比较完美。具体是那篇文章我记不清了,好像是《缸砚赋》。 例子二:在晚年两兄弟被贬蛮荒之地,分手时苏辙要哥哥答应他一不再写诗,二不再喝酒(因为苏轼经常以诗获罪,不让他喝酒是因为苏轼当时身体不好),苏轼为了不让弟弟担心,就答应了,结果在一次打盹的时候在梦中做了首诗,苏轼醒来心痒难耐,就把这首诗记录下来了,又一想,反正答应弟弟不写诗也没做到,干脆再喝杯酒吧。说明苏辙从实际出发,而苏轼则大而化之,不甚在意现实的毁誉。 例子三:…… 写累了,= =,他们两个的例子太 多~说不过来,我最喜欢这对兄弟了,苏辙对他哥哥实在很好,苏轼也实在喜欢这个弟弟~~而且两人又都这么有才华~比如写诗写文,兄弟俩经常唱和~ 看看以下一段: “黄州为全鄂胜境,子由《快哉亭记》谓其南合湖、沅、北合汉、沔,其势奔流肆放,益张于赤壁之下。余尝三至其地,凭苏核衫消子吊古之墟,瞰长江之清流,慨然想见其为人。夫以天地之大,白露清风,长江皓月,何在非供骚人笔墨资者?然非所性不失,有以胜造化鼓铸之情,鲜不动于物而生其羡矣。坡仙以象外之神,写个中之境,物皆自得,兴与人同,故能使改知一时望君吁古之怀,遂成为千百世凭吊兴亡之所。而其穷耳目之胜,又适如子由之记《快哉》,令人读之,真有难为兄难为弟者。此所由壮色江山,而江山皆乐为之助也欤!” 苏辙太好了,好的做他哥哥塌激难,苏轼太好了,好的做他弟弟难~~苏轼曾把自己和弟弟比作二陆,初来俱少年~

苏轼和苏辙的故事?

苏轼是苏辙的弟弟

康震讲苏轼观后感

很不错的,只是还是因为上百家讲坛吧,一些东西还是没能有机会听康震老师深入将我下去,还有好多需要自己再看,当然康震老师的数则是一个大概轮廓,需要自己向里面添东西,自己就会很深刻。。。支持这种“思考”

康震评说苏东坡的内容简介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其中蕴含着苏轼怎样的人生况味?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具体的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本书为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苏辙有几个孩子

3个儿子 长子苏迟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次子苏适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三子苏逊字叔宽,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

苏辙有什么故事?

苏辙轶闻故事—张方平对苏辙兄弟的品评 苏洵带苏轼、苏辙去拜谒张方平,张方平与兄弟二人谈论之后颇为惊赏。第二天出了六个题目,让他们拟作,而自己偷偷在壁间窥视他们的反应。两人得题后各自运思。苏辙对某一题意有些疑虑,偷偷指著题目请示哥哥,苏轼也不答话,拿笔倒敲矮桌暗示语出《管子注》,苏辙疑而未决;又指著下一题,苏轼用笔把题目勾去,马上拟作文章。出来交卷给张方平,张方平读了他的文章更为欣喜,而勾去的一题,并无出处,乃是他故意要测试这对兄弟才学的陷阱。第二天,张方平见了苏洵,告诉他说:「两位公子都是天才。大的聪明机敏,特别教人喜爱;但弟弟谨慎持重,成就可能会超过哥哥。」 (据佚名《瑞桂堂暇录》) 苏辙轶闻故事—「调水符」与「无忧符」 嘉佑六年,苏轼派任凤翔签判,苏辙则留京事父。苏轼是个颇懂得享受的人,他在游终南山下的玉女洞时,发现泉水甘美,带了两瓶回去。以后又派士卒专程至玉女洞取水,为防士卒用其他地方的水来冒充,於是与寺僧破竹为契,僧与己各藏其一,作为往来的凭据,戏称为「调水符」,并作了一首〈调水符〉的诗。苏辙也作了一首〈和子瞻调水符〉,劝哥哥与其大费周章取水,还得担心士卒欺骗,不如减少欲望,自可免此忧烦。诗的最后二句说:「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两人个性上的差异由此可见。 (据苏轼〈调水符〉、苏辙〈和子瞻调水符〉) 苏辙轶闻故事—担任陈州教授 熙宁三年(西元一○七○年),苏辙任陈州教授,有诗云:「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宛丘是陈州州治,在今河南省淮阳县。由於苏辙个子瘦高而学舍低矮,往往读书读到一半起身伸个懒腰,头就撞著屋顶了。但他并未被现实折磨得意志消沉,反更坚持读书人的风骨,所谓「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形象地描绘出他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不为贫贱所屈的骨气。 作者: 220.131.47.* 2008-1-19 15:1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苏辙轶闻故事 转 苏辙轶闻故事—张憨子的启示 黄州有个人叫张憨子,看起来疯疯癫癫的,无论冬夏都只穿一件粗布衣,三十年来从不换,却闻不到臭味。他常在市集中独行,没有人知道他夜宿何处。有人想看看他,他多半不见;苏轼派人去请他相见,他却欣然而来,但却不说话,也不坐下,只是把客舍打量一番,默然而去,连苏轼也摸不清他的用意。苏辙对这件事却颇有心得,他在〈次韵子瞻张憨子〉中谈到个人的领会,反省自身之所以得罪南贬,正由於正直敢言;而张憨子始终保持静默,却正是悟道体真的表现。随顺自然的脉动,悠然游心於道,其中自有一种简单质朴的快乐。 (据苏轼〈张先生并叙〉、苏辙〈次韵子瞻张憨子〉) 苏辙轶闻故事—〈黄楼赋〉的轶事 苏轼知徐州任内,适逢黄河氾滥,苏辙也协助哥哥积极组织徐州百姓防洪,坚持与城共存亡。水退之后,苏轼就在徐州东门建黄楼。元丰元年(西元一○七八年),他在黄楼大宴宾客,苏辙因公务繁忙,不克出席,於是写了一篇〈黄楼赋〉托人捎去祝贺。苏轼本想作〈黄楼记〉,看到这篇赋后,也为之搁笔,并亲自书写,刻之於石。以苏辙的文章,加上苏轼的书法,堪称二绝。崇宁二年(西元一一○三年)禁毁苏文,徐州太守不愿毁此刻石,只是将它投於城濠中。宣和末年禁令稍弛,权贵之家纷纷以拥有东坡手迹为荣,出价甚高。当时徐州太守苗仲先命人取出刻石,日夜拓印,得数千本,然后藉口「苏氏之学,法禁尚在」,将刻石毁掉。众人听说刻石遭毁,拓本的价格遂为之激增,苗仲先因此发了一笔横财。 (据徐度《却扫编》) 苏辙轶闻故事—与僧道广泛交游 苏辙兄弟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兼读儒、释、道的著作,而苏辙的佛、道根柢,则较其兄为深。由於苏辙曾染过肺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从担任陈州教授起,就特别注重道家的养生之术,与道士交往,学习「吐故纳新」的养生术,藉活络筋骨以调养疾病,使得病况渐趋好转。又陆续结识佛门中人,因而洞悉各种虚妄的现象而返归质朴的本性,自然免除了先前的忧虞,逐渐达到「是非荣辱不接於心」的境界。 (据苏辙〈筠州圣寿院法堂记〉等诗文)

苏辙简介

苏辙(1039-1112), 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 位成都市西南)人. 字子由, 号颖滨遗老. 为北宋著名文学家, 又有“小苏”之称. 仁宗(赵祯)嘉佑年间进士. 神宗(赵顼)时, 王安石行新法, 轼、辙力言不便. 又尝罢蔡确、韩缜、章dun 、吕惠卿等, 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后以事忤元丰诸臣, 累贬徙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 徽宗时, 复官大中大夫, 致仕. 卒谥文定. 苏辙为文汪洋澹泊, 与兄轼齐名. 著有《诗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

苏辙的生平简介

  苏辙,字子由,又字同叔,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宰相。苏辙与父兄还有父亲的好友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苏辙的人生受到他父亲和兄长的影响较深,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苏辙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辙的生平简介   苏辙出生于1039年,当时苏洵31岁,苏轼4岁。1057年,苏辙和父兄一起上京,苏辙与苏轼参加了礼部考试,二人同时登榜三父子的轰动京师,同年四月,因母亲去世,苏辙三人回到了四川。在1061年,苏辙参加了殿试,被派往商州,苏辙以需要在京城侍养父亲为由留在了京城。1066年,苏洵病逝,苏辙与苏轼兄弟将父亲送回故乡。1086年,苏辙分别历任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直到1094年起宋哲宗开始任用李清臣、苏辙遭到贬谪,与兄长苏轼在滕州相遇,送哥哥前往海南,再到汝州。宋徽宗即位后重用蔡京,苏辙再次被降职,最后以太中大夫退休。1104年,苏辙定居颍川,曾复任过朝议大夫,直到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74岁,葬于苏轼的墓旁。   苏辙的简介   苏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三苏。苏辙在治学的方面受到父亲的影响非常大,以儒家为主要方向的学习方向,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时又看遍百家。   他最擅长 政治 和 历史 方面的知识,在政治言论中纵观 天下 大事,所写的文章一针见血,十分中肯,如《上皇帝书》、《六国论》等。苏辙在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写文章既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又要有丰富、广阔的阅历。因此他十分羡慕和欣赏司马迁能游览天下与各路英雄交流。   苏辙的赋也是极具特色的,在《墨竹赋》中他把竹子形态写的非常逼真,又充满诗意。早年间对诗的写作上,苏辙并没有表达出出色的才华,与他哥哥苏轼的手法相差甚远,主要是写一写生活琐事和景物等,风格朴实平淡。但在晚年写诗的才情逐渐突显出来,所写的诗作富有情态,将情感融入在诗中。   苏辙的从官生涯   苏辙一生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广,因此他的主要成就也表现在政治、文学、儒学、 书法 等不同的方面。   先说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主要是以维护地主利益为目的,然而农民的困境却没有得到改变,他们的负担还是非常重的。王安石在听到苏辙的 意见 后觉得挺有道理的。司马光的变法也遭到了苏辙的反对,苏辙认为这个变法也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因此极力反对。苏辙的政治主张跟他的哥哥苏轼基本相同,论事精辟独到,言简意赅。   接着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苏辙擅长政治方面和历史方面的论述,在纵观天下之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中肯。在苏辙的代表作《历代论》中些文章非常有他自己的特点,如《六国论》就是借古讽今,表面上是评论六国的过错,实际上是暗喻北宋的腐败的现实。苏辙写的最自由随意的文章应该是书信杂文了,比较 自然 平淡,也有自己独有的特色,这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除了在古文、诗文的创作方面有才华外,苏辙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笔法跟苏轼非常相近,书法潇洒自如,但又工整有序。

苏辙简介 苏辙是怎么死的 苏辙是在什么时候死的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苏轼,他写了一首诗,叫做中秋月,这首诗是久别重逢的一首诗。 中秋月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