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194)识鉴第七(2)观人和远见

2021-10-22 06:59:45叶老师读书08:13 77
声音简介
【千年士风骨,傲气与时存】

(3)何晏、邓颺、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①。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②。二贤若穆,则国之休③。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④。”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⑤。何晏、邓颺,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禽,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⑥。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注释】
   ①“何晏”句:何晏等三人是三国时魏人,在当时名位都很高,后来都先后被司马氏杀害。傅嘏那时名位未显,看来三人不一定会追求和傅嘏结交,这里所述之事不大可靠。夏侯玄,字太初,参看《方正》第6 则注①。
   ②好成:指有交谊。致隙:产生裂痕。
   ③穆:和睦。休:喜庆。
   ④“此蔺”句: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因为完壁归赵之功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就想羞辱他。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愿做两虎相争之事,总是回避廉颇。廉颇听说后,负荆请罪。下,在下,这里指退让。
   ⑤心劳:心思劳累;用尽心思,虚誉:虚名;虚荣。利口覆国:用能言善辩来倾覆国家。《论语·阳货》说:“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言辞锋利。
   ⑥有为:有作为。关龠(yuè):门闩,这里指检点约束。妒前:嫉妒超过自己的人。
   【译文】
   何晏、邓颺、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结交,可是傅嘏始终没有答应。他们便托荀粲去说合。荀粲对傅嘏说:“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杰,对您很虚心,而您心里却认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谊;如果不行、就会产生裂痕。两位贤人如果能和睦相处、国家就吉祥。这就是蔺相如对廉颇退让的原因。”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尽心思去达到目的,很能迎合虚名的需要,确实是所说的耍嘴皮子亡国的人。何晏和邓颺,有作为却很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对外喜欢得到好处,对自己却不加检点约束,重视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讨厌意见不同的人,好发表意见,却忌妒超过自己的人。发表意见多,破绽也就多,忌妒别人胜过自己,就会不讲情谊。依我看来,这三位贤人,都不过是败坏道德的人罢了,离他们远远的还怕遭祸,何况是去亲近他们呢!”后来的情况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4)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①。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②。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③。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④。王夷甫亦叹云:“公暗与道合。”
   【注释】
   ①讲武:讲授并练习武艺。偃(yǎn)武修文:停止武备,提倡教化。临幸:到场。皇帝到某处叫“幸”。
   ②山公:山涛。曾任尚书、太子少傅,所以下文称山少傅。据《晋书·山涛传》载,灭了吴国后,晋武帝就搞偃武修文,撤除州郡武备,以炫耀********。山涛不同意这种做法。孙、吴:孙武、吴起。孙武是春秋时代齐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吴起,是战国时代魏国人,著名将领。后世谈到擅长兵法的人,都是孙、吴并称。
   ③诸王:帝五给同族人的封爵,最高一级称王。诸王都有分封的土地,称为国或王国。骄汰:放纵、奢侈。轻遘祸难:指八王之乱。西晋初大封宗室,诸王拥兵自重。晋武帝死后,诸王互相攻杀,内讧达十六年,史称八王之乱。
   ④以谓:认为。理会:理合;事理上相同。
   【译文】
   晋武帝命令军队在宣武场练武,他想停止武备,提倡文教,所以亲自到场,并且把群臣都召集来了。山涛认为不宜这样做,便和诸位尚书谈论孙武、吴起用兵的本意,于是详尽地探讨下去,满座的人听了没有不赞叹的。大家都说:“山少傅所论才是天下的名言。”后来诸王放纵、奢侈,轻率地造成灾难,于是兵匪到处像蚂蚁一样聚合起来,郡、国多数因为没有武备不能制服他们,终于逐渐猖獗、蔓延,正像山涛所说的那样。当时人们认为山涛虽然不学孙、吴兵法,可是和他们的见解自然而然地相同。王夷甫也慨叹道:“山公所说的和常理暗合。”

前车可鉴 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

前车可鉴,引申为教训。指用前人的失败作为教训。出处 《清史稿·刘韵珂传》。 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自《诗经.大雅.荡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一个强大的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一件大事,一件值得令人极其震惊的大事,甚至到东周时期,还能引起人们的震惊。

它鉴定人心,识别了人性

这似乎不是个问题

殷鉴不远原文!

原文 孟子曰:“规矩(1),方圆之至(2)也;圣人,人伦(3)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4)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5)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6)其民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7)其民,甚则身弑(8)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9),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圆规和直尺是方和圆的标准,圣人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标准。想要成为君主,就要有作为君主的责任;想要成为臣子,就要尽臣子的责任。两种人都只要学习尧和舜而已。不用舜服侍尧的态度和方法来服侍君主,便是对他君主的不尊敬;不用尧对待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百姓,便是对百姓的残害。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种,施行仁政和不施行仁政罢了。"君主暴虐百姓,厉害的自己会被杀,国家会被灭亡。不厉害的自己也会危险,国力会被削弱。死了的谥号叫做‘幽’,叫做‘厉’,纵使他有孝子顺孙,经历一百代也是更改不了的。《诗经》说:‘殷商有一面离它不远的镜子,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 ”

《殷鉴不远》翻译

应该是想做君主

《殷鉴不远》翻译?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 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 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 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标准。作为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两种,只要都取法尧和舜便行了。不用舜服事尧的态度和方法来服事君主,便是对他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百姓,便是对百姓的残害。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种,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暴虐百姓太厉害,本身就会被杀,国家会被灭亡;不太厉害,本身也会危险,国力会被削弱,死了的谥号叫做‘幽’,叫做‘厉’,纵使他有孝子顺孙,经历一百代也是更改不了的。诗经说过:‘殷商有一面力它不远的镜子,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殷远不鉴成语?

殷鉴不远 汉语拼音 yīn jiàn bù yuǎn 成语释义 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成语出处 《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使用例句 宋与金的历史,对崇桢说来,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臣民心目和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无能的君主。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前车可鉴 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

前面的事情是可以拿来借鉴使用的,殷商灭亡的教训还是历历在目的

亲子鉴定中心有哪些毁三观的事。?

亲子鉴定中心如果是正规的话三甲医院的话他不会有什么毁三观的事情。毁三观的事情基本都是那家那个小的或者是有熟人腿托人作弊的。这人那才是毁三观的事情。

观政识局知行见远的意思?

所谓智即知高于天。古时智写成知,也就是说,知者为智。知有知行,知己,知人,进而知地知天,天为大道,自然之力,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是知之大成。

有声小说,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好像没见过这个有声小说,题主是不是喜欢佛教的作品啊?我最近在听果FM听佛渡有缘人,感觉非常好,心灵陷入一片沉静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