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1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021-10-24 19:55:45虚空重生12:13 110
声音简介

#述而第七# 7.18
叶(she)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古文读叶(she),现在我们都读叶(ye),叶公,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叶,是叶县,在今天的河南,当时的叶县是叶公的封地,是楚国的君主把叶公封在叶县这个地方;公,是他的爵位,所以叶公是叶县这个封地的行政长官,以贤德著称,在当时也是一个很有贤德之人。
叶公问孔夫子的弟子子路,说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不对,没有回答。我们来看看为何子路不去回答呢?对于一个圣贤之人,又是自己的老师,子路该如何去回答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有人问,说你眼中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会发现不好去描述,讲不清楚。或者我们在说生活当中的事情,如果别人问在你心中一个很神圣的人,你很尊敬的人,很有学识、智慧和仁德之人,别人问,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会发现你不知从何说起,因为无论怎样描述,你都觉得表达不清楚。因为他问的不具体,比如说他去问子路,孔子具体的事情,或许子路还好作答,只是问你的老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子路不对,没有回答。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讲了下面这段话,子曰:“女奚不曰”,曰,是为什么,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说孔子他这个人,发愤用功,甚至都忘了吃饭,每天乐在其中,甚至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已经渐渐的老去了,如此而已。孔夫子对自己的评价,说这个人发愤忘记吃饭,快乐忘记忧愁,不知道自己已经变老了,如此而已。
所以我们来看孔夫子在形容自己的时候,都是“如此而已”,我什么都没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此而已。你说我日常的生活,我只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你说我平常的生活都做了什么,“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还有什么呢,如此而已。有人又问了子路,说你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这个人很简单,只不过是发愤用功忘了吃饭,快乐忘了忧愁,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夫子对自己所有的描述只有一个字,这个字就是“道”,我们看看发愤用功,为什么事情而发愤呢?发奋学习,发奋悟道,发奋传道,发奋讲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述、叙述、传承古人所讲的道,好古人的学问,好古人所讲的圣贤之道。所以他讲的事情就是围绕着一个字,就是“道”,我不停的自己去学道,去悟道,去正道,去传道,去行道,靠自己的行为不停的去推行道。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说,一个人无欲无求,是不是就变得消极了?不是这样的,这个实在是对圣贤的文化没有学习清楚,理解的并不深刻。
我们上一讲,孔夫子说了,对于富贵这些外在的所有的东西,“与我如浮云”,但是什么对我是重要的呢?学道,习道,传道,我们看孔子是不是也很努力,不光很努力,甚至努力到忘记了吃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乐在道之中,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有忧愁这件事情。所以道之中蕴含着快乐,蕴含着学习,可以消除所有的忧愁,可以忽略所有的外物,忘记了吃饭,自己老之将至也想不起来,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忧虑的事情,所以这就是乐道啊!

当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很多朋友就已然有体会了,有的时候我学习,有的时候我体会,有的时候在做事情,在去传道,在去行道,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我都学习了一年,不知不觉怎么一个月又过去了。这个时候,我们都是乐在其中的,忽然想一想,我好像没有那么多的烦恼了,原来我还有很多的忧思,我还在担心我过得贫穷,我还在担心我的身体,我还在担心生活当中我有那么多处理不了的事情。可是当我乐在其中的时候,似乎忘记了那些让我忧虑的事情,这就叫乐以忘忧,不知道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回想,不知不觉,有的人说学习了一年了,有的人说这半年的时光过得很快,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我们再下去五年、十年,就会发出如此的感叹,乐以忘忧,不知道自己已经渐渐的老去了,如此而已。

我们从当中再来做一个延伸,学习和快乐这两件事情,是不分年龄的,我们从小的时候就要学习,我们读初中、高中、大学,甚至读研究生、博士,都是要学习的,当我们走上社会,开始参加工作,开始自己创业,都是要学习的。当我们遇到了自己的感情,当我们经营了一个家庭,当我们开始养育一个孩子,都是要不停的去学习的,所以学习是要贯穿一生的事情。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学习这件事情是不分年龄段的。但是很多人不是这样认为的,我们都已经成年了,我们都已经成家了,我们都已经立业了,我们干嘛还要去学习呢?我们这一生有不同的功课,如果我们不懂得去学习,你也无法更好的去工作;如果我们不懂得学习,你也无法经营一个好的家庭;如果不懂得去学习,你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去学习,甚至你都不知道从哪里获得快乐,从哪里获得自由。

第二件事情,不分年龄的就是快乐。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的误区,认为长大了没有那么多的快乐,只有年轻的时候才有快乐,只有小的时候才有快乐,实则不然。当我们不停的去学习,当我们不停的去修道,当我们懂得向内求的时候,你会发现快乐其实一直都在,它是可以乐以忘忧的。只不过我们认为只有在小的时候才有快乐,是因为快乐这件事情是在内,而我们不停地向外追求,越追求越麻木,所以每天生活的没有快乐可言,没有自由可言,是因为我们不停地向外去贪求,而从不曾向内。所以当我们通过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修道,你会发现每一天都可以是快乐的。
学习和快乐这两件事情是不分年龄的,不像其它的事情,比如说旅游,到了一定的年龄,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说想去参加一些有意思的活动项目,你会发现,可能我的年龄不太适合,可能我的性格不太适合,可能我没有那样的追求和爱好。但是学习和快乐这两件事情则不然,无论到了什么样的年龄,都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不停的向内修,而找到自己内在的那个快乐。

所以我们一生都要至于学,一生都要去修道。



发愤忘食的故事简述?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来到楚国叶县。县官沈诸梁间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后来子路把沈诸梁的问题告诉给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发愤求学,连饭都忘记了吃),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会高兴得忘记忧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这个成语形容勤奋好学,忘我工作。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什么意思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是出自『论语·述而』中的一句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意思

工作时发愤用功,废寝忘食,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不觉中就变老了。体现出一个人的工作时的刻苦用功。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什么

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此句确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叶神旅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过来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册拦(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样州瞎胡回答多好!” 为什么子路不敢评价孔子?这是师道尊严造成的。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什么意思?

这是出自『论语·述而』中的一句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意思是?

勤奋起来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指人只要奋发努力,乐观向上,就不会虚度光阴。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个人全身心投入了工作或事业中连饭都忘了吃,同样一个人如果用乐观的态度去看一切就会把忧愁也忘了,这样的人感觉不到老就要来到身边了。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意思

意思: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这句话出自《论语》,原句是: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意思是: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什么意思

大概指的是:学习特别刻苦勤奋,都忘记了吃饭,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已经老去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