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一讲(5)我们的心能够“虚”吗

2017-08-09 08:00:04万万读书11:31 2.4万
声音简介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我们的心能够“虚”吗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声音有起有和,起的时候呜呜地唱,紧跟着,随者也呼呼地和。人与人之间也经常是这样,名人一提倡,一大群粉丝就跟上来了,也是“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我们怎么去感觉自然里面的这个景象呢?一群鸡在一起,公鸡一叫,一大群母鸡马上就跟着“咯咯咯”地叫;老母鸡一叫,一大群小鸡也跟着“咯咯咯”地叫。整个自然的形态起承转合而来,“生、住、异、灭”也在其中,所以有前者有后者。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泠风”,就是很轻柔、很温柔的小风。风是空气的运动,它作用于相应的物体,相应的物体就会发声,它不可能仅触动某一个具体的物体,它有它运行的路线。刚才过的是竹林,后面过的是松林,竹林里面的声音和松林里面的声音不一样,所以才有“泠风则小和”。“泠风”过的路线有前有后,前面是唱,后面是和。“飘风则大和”,“飘风”当然比“泠风”大,感受就不一样。我们现在没有福报听松涛的声音了,当年我在峨眉山洗象池,周围全是松林,大风来的时候,真的就像站在海边一样,海涛般“哗哗哗”的声音不断,所以也能感受到“飘风则大和”的味。

“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济”,就是停止。有的时候,风突然而来,又戛然而止。我们在玩乐器的时候,一操作,乐器就有声响了;不操作的时候,那个声音也就没了。当我们在摆弄乐器的时候,这个乐器非常充实,什么声音都有,好像无穷美妙的乐曲都可以从乐器里面释放出来。当我们停止的时候,乐器就是乐器,空空荡荡的。木鱼,你要敲它,它才响;你不敲它,它也不会响。不敲它,它就是虚的,敲它,它就是实的,所以“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反过来说,我们的心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的心也是“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我们的心音难道不是“激者,(xiào)者,叱者,吸者,叫者,(háo)者,宎(yāo)者,咬者”吗?我们的心也有由动转静的时候,但能有“众窍为虚”的感觉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无时无刻不受到污染,无时无刻不在烦恼之中、烦躁之中,能感觉到这个“虚”吗?庄子在《人间世》里面谈“心斋”时说:“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也者,心斋也。”虚,我们怎样体会这个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diao乎?”哪怕众窍为虚,厉风止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风虽止而树未必静。风虽然止了,但是受到了惯性的作用,那些树木仍然在继续地摇曳不止。今天挨了骂,领导熄火了、不骂了,但我心里面的郁闷之情还是在那里“之调调、之刁diao”。今天受表扬了,心里面欢喜,表扬会开完了,心里面还是“之调调、之刁diao”啊,就像山谷的回音一样。我们的心受到作用之后,那个作用力的影像未必能立即放下。

当然,子綦讲了这么一通,我说了,这个是定中的境界,如果我们的酒色财气、名闻利养之心不能放下,是感受不到这个的。上面仅仅是指我们的耳朵。眼睛又能看见什么?鼻子又能嗅到什么?触觉又能触到什么呢?这些都要深入去感觉。所以子游这个人不得了,能让老师讲出这么一番大道的景象。南郭子綦有这样的好徒弟,不容易啊,子游可以说是道门的颜回了。

 

万物的总导演

听子綦说了这么一大通,子游很清楚,老师说的这些只是地籁、人籁而已,于是又问:“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说,老师啊,“地籁”不过是自然中的各种孔窍而已,“人籁”也就是人工制作的各种乐器嘛。“籁”在先秦时是箫的一种称谓,如笛、竽、号等,这些都是“比竹是已”,是竹子一类的东西。斗胆问一下,什么是“天籁”?

子綦回答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明末的时候,四川有一位非常棒的老和尚,当时在四川的名望不比破山海明禅师低。大家读过《佛教三字经》没有?作者是谁?就是吹万老人——四川忠州吹万聚云禅师。杨仁山先生也好,印光老法师也好,他们修订的《佛教三字经》,都是在吹万老人所编著的基础上做的补充。为什么要补充?因为吹万老人是明朝末年的人,而他们是清末至民国年间的人,明末到清末还有三百年,还有些故事要补充进去。所以,《佛教三字经》是吹万老和尚的原创,我们看他的名字,就表明了《庄子》和禅宗的关系。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我们天天说“自己”,知道这个“己”吗?这个“己”应作动词,闯了祸、发了财,是你“自己”的作为而致的呀,所以对这个“己”应好好参究。书归正传,众窍、万物各有各的声音,在同样风力的吹拂之下,大树是大树的声音,小草是小草的声音,吹到水面是水面的声音,吹到山里是山里的声音,吹一棵树是一棵树的声音,吹一片林是一片林的声音,“吹万不同”啊。“而使其自己也”,发出的声音都是它们自己的声音。万物有万物的声音,但那个能“吹万”的可不是万物啊,它不是具体的东西。我们念头起起落落、来来去去,谁在感知这些念头?谁在发动这些念头?念头的起灭来去、喜怒哀乐也就是万窍怒呺呀!谁在推动我们的喜怒哀乐?谁在推动人心的万窍怒呺?《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己”就是自然呀,这个“己”是动词,不是平时我们常用的“自己”这个词,所以下面又叫“自取”,这个“取”,又可作“趣”字讲,是趋向。这个也是“吹万”,是自己的“吹万”,不等于小我的那个自己。小我的那个自己是阿狗就是阿狗,是阿猫就是阿猫,他们是他们自己,但“吹万”的那个“自己”超然于万物之上,是“万象之中独露身”的那个东西,它就是“吹万”,是它“自己”“自取”地在“吹万”。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尽管万物有各自的形态,有自己运行的轨迹,有自己的表现方式,但是总导演是谁?我们知道生态链、蝴蝶效应之类的,这些都是具体的。我们推因缘,这个因缘、那个因缘,现在推到因特网了,《华严经》里面庞大的网络结构,把宇宙万事、无量法界全部都收入其中。那么谁在操盘呢?“怒者其谁邪?”这个就要参了。并不是只有禅宗叫人去参,《庄子》里面这一句“怒者其谁邪”,也是要让人去参的。

前面讲的是南郭子綦“吾丧我”后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他在道上对人生和自然的有感而发。下面,就从自然回归到社会,回归到社会人心,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世道人心”。我们经常说要熟知世jian法,六祖菩萨说:“佛法在世jian,不离世jian觉。”那么世jian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天籁、吹万、自己、自取和这个“怒”,谈的都是一个事,大家对此应弄明白。下面这一段就非常深刻地揭示出众生相,也非常深刻地刻画出了人世jian众生的各种心态,这是人籁,可天籁也暗暗运行于其中。



齐物论的理论是什么

齐物论的理论是一切道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对于人(观察者,研究者,)来说都是“齐”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   现在看来,这理论有哲学、物理学、心理学三重意义。哲学有它孕育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物理学有它孕育出了相对论,而最明显的贡献在于心理学,这篇文章提到了“成见”的概念,就是今天的思维定势,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齐物论的结构齐物论的结构是什么

齐物论的结构是:齐(上下结构)物(左右结构)论(左右结构)。 齐物论的结构是:齐(上下结构)物(左右结构)论(左右结构)。拼音是:qíwùlùn。注音是:ㄑ一_ㄨ_ㄌㄨㄣ_。 齐物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酒名。 二、引证解释 ⒈酒名。引宋唐庚《泸人何邦直吾呼与饮为此诗》:“满饮一杯齐物论,白衣苍狗任浮云!”自注:“余在惠州作酒二种,其和者名‘养生主’,其稍劲者名‘齐物论’。” 三、国语词典 庄子篇名。内容叙述万物自适判准难定,终而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及其价值。 四、网络解释 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这种见解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具有片面性。文章中有辩证的观点,也常常陷入形而上学观点之中。但是,在他的论述中常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齐物论的诗词 《齐物论》《临江仙·病里渐通齐物论》《次韵德久·熟窥齐物论》 关于齐物论的诗句 石磴坐谈齐物论满引一杯齐物论处世久师齐物论 关于齐物论的成语 岑楼齐末双管齐下论千论万 关于齐物论的词语 齐轨连辔齐心一力白首齐眉岑楼齐末金鼓齐鸣比翼齐飞双管齐下齐头并进齐人攫金积甲山齐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齐物论的详细信息

什么是齐物论?

就是庄子的一篇文章 意思就是一切道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 对于人(观察者,研究者,)来说都是“齐”的 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 现在看来 这理论有哲学,物理学,心理学三重意义 哲学有它孕育出了辩证唯物主义 物理学有它孕育出了相对论 说来也好笑 一个“绝对”的理论,竟然能孕育出“相对”的理论 而且这些“相对”理论都在他们的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只能用这句话来解释:唯一不变的字是“变” 而他最明显的贡献在于心理学 这篇文章提到了“成见”的概念 就是今天的思维定势,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齐物论是什么意思

齐物论的意思是齐同物论,也就是要消除各派对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 “齐物”一说来自《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有“齐物论”一篇。阐述万事万物永远是有对立面天然交融的夫妻,如果只是局限在其中的一面,就会离真象越来越远,2010年中华书局对本篇的”齐物论“作了阐明,即齐同物论,也就是要消除各派对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 后世影响: 历史上大多数文学艺术家都从《齐物论》篇中得到了有益的启迪。如庄子在此篇开头即提出了一个命题“吾丧我”。“吾丧我”,表现在外是“形同槁木”,表现在内是“心如死灰”。 “丧我”并不要丧失自我,而是要去掉纷繁芜杂的“诸我”,复归生命本源的虚静灵台,这就要求一切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还自己一个澄明净澈的本我,从而达到最完美的创作境界。 庄子接着由“吾丧我”引发开去,导出“三籁”,其中所谓的“天籁”也就是要求人们应该消除种种“是非”、“成心”,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这同样给了文学艺术家以有益的艺术启迪。 庄子最后以“庄周梦蝶”寓言故事收结,在万物一齐的观念下,让自己于梦醒后化作优游自在的蝴蝶,这更把文学艺术家带进了一片“浑沦元气”的审美境界,使他们的创作灵感由此勃发出来。

《我的青春谁做主》里面 高齐的理论 我的爱与你无关 是怎么说的

没分有就讲!!

齐秦与一位女歌手合唱的歌曲。其中有一句 我不能 我不能够不想你

歌名叫“燃烧爱情”。

有什么故事能够体现出论语的一句话

一天孔子在讲课,下面有一个学生在睡觉,孔子走到他面前说 朽木不可雕也

原子论中的“虚空”

连虚空的概念也不要有

庄子齐物论的中心思想

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万物齐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齐彼是。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岁穗能看清楚。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二者的存在,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论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会存在。 2. 齐是非。庄子认为,世人皆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是,以别人的主观判断为非。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偏见,所以无法确定什么是真正的“是颂行”和“非”。因此,乎樱卜庄子提出了“是非莫辩”的观点。他认为,不应争论是非,因为这样的争论是无穷无尽的。只有超越是非,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3. 齐生死。庄子认为,生和死是自然规律,应该顺应其自然,不应该过于执着和悲喜。庄子认为,生和死只是生命的不同阶段,应该平等视之。他提出“生死齐一”的观点,认为生和死只是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达到心灵的自由自在。 综上所述,“万物齐一”是庄子《齐物论》的中心思想。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是非、美丑、善恶之分。只有超越这些差别,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齐物论是什麽意思

齐物论 ,是庄子的一篇文章 意思就是一切道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对于人(观察者,研究者,)来说都是“齐”的 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现在看来这理论有哲学,物理学,心理学三重意义,哲学有它孕育出了辩证唯物主义 物理学有它孕育出了相对论......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