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词起源演变史 006绪论 曲词起源的源头第四节曹魏清商乐及燕乐的兴起

2022-09-08 08:36:24小花长春站15:04 2
声音简介

兴修水源的历史人物是谁?

最早的是大禹治水。 最出名的是李冰父子修的都江堰。 最亡国的是郑国渠。

谁知道魏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芈姓等多种说法。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现已遍布全国各地,是当今姓氏排行第47位的大姓。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

曹姓的来源和历史

曹姓,中华姓氏之一,三国时期魏国国姓,主要源自上古时期火正祝融支系和西周王族支系,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二十六,2006年排名第28。宋代曹姓在川甘地区和中原比较兴盛,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四川,甘肃四省,占全国人口0.58%,总人口约730余万。 现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四川三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五省的曹姓又集中了31%。河南为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10%。 曹姓在中国的来源主要有:一支出自祝融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一支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三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建立曹国,后为宋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 曹姓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曹姓历代名人285名,占总名人数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一位;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6%,排在第二十二位;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7%,排在第三十位。

魏姓的来源和历史

魏姓的来源历史有出自姬姓、外姓改姓魏、魏姓出自芈姓等等。 1、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 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3、魏姓出自芈姓 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那么(秦昭王),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阳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这支魏姓有2300年历史。 魏姓的姓氏文化介绍: 1、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钜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2、任城郡:三国魏置任城郡,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

魏姓的来源和历史

魏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 源自于姬姓:源自毕公高:魏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 源自魏斯: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封毕万于为邑(今山西芮城县)。 毕万裔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国。 魏斯建魏国,都安邑(山西夏县),为魏文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氏。 源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其他来源: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例如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总之,魏姓的来源广泛,历史悠久。

魏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魏姓源出隗姓。历史名人主要有:魏咎,魏谟,魏学曾,魏扶。 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国家,即魏国。 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魏姓,晋国六卿之一,是当代中国人口排名第44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 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截至2013年,魏姓人口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570万。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 魏姓,晋国六卿之一,是当代中国人口排名第44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

魏源写的什么书

《海国图志》

关于魏源的故事

东台自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县起至宣统三年(1911年)废除帝制的143年中,共有知县93人,其中大多数是昏庸颟顸、贪赃枉法, 遭到人民唾弃的贪官;也有少数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受到人民爱戴的循吏。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东台知县魏源,就是一个廉政爱民的贤明知县。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进步思想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中三甲第93名进士,秋天,任扬州府东台县知县。任期虽不到一年,却留下不少政绩,得到当时东台人民的称颂与后世的景仰。 魏源到任后,看到东台水患严重,亲自巡视勘察主要河道,分别轻重缓急,疏浚入海水道。他看到与蚌蜒河相通的斜丰港,年久失修,河道淤塞。他就利用冬闲时间,征集民工修浚。魏源亲临现场指挥,关心民工生活,纪律严明,分工合理,民工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完成疏浚任务。第二年夏季大水,上游来洪,经斜丰港渲泄入海,免除了水患,东台人民无不称颂。 魏源很爱惜人才。他在政事之余,遍访县内有真才实学的人,向国家推荐。时堰镇人冯道立,对天文、历法、算学、医学都有研究,特别在水利方面,造诣很深,著作较多。魏源闻其名,亲自访问冯道立,对东台的水利建设,多有咨询。冯道立认为东台水利建设,必须巩固堤防,疏浚入海水道,“尾闾既泄,腹胀自消,下游多一份去路,上游即少一份狂澜,其裨益不仅在东台一县也”。魏源对冯道立的治水理论,大加赞赏,于是写了一副对联赠给冯道立: 绘郏 之图一卷中已饥已溺 熏阳城之化数千家毋讼毋 魏源觉得这样的人才,不向上司推荐,是地方官的失职行为,于是,他在谒见两江总督陆建瀛时,极力称赞冯道立。陆建瀛即推荐冯道立参加制科,举贤良方正,授承德郎。后来冯道立不负魏源之望,多次参加苏北水利工程建设,贡献甚大。 清代的漕务,弊端重重,除了“浮收勒折”之外,还有“将值交卸,截串先征”的陋规。有的知县在离任前,预先征收,中饱私囊,将一笔糊涂账,留给后任。魏源在接任后,就遇到这种棘手的事。前任知县预征漕银四千两,接任后,欠款悬宕无着,上级追征时,魏源宁可自己筹借赔垫,而没有将这一额外负担,转嫁给百姓。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夏天,魏源的母亲因病去世,按清例父母丧必须去官守制。这时,他窘迫得连装运母亲棺柩回乡安葬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借住在朋友家中,向亲友借债。魏源在这一年八月致友人春蕴之(林翼)信中说:“弟东台半载,只因漕务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其尤急者,举家数十口指日悬磬,而先榇至今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窘为生平所未尝。”他的穷困拮据之情,可想而之。他清廉爱民的品质,堪为后世之楷模。 魏源由于亲友的帮助,最终才将母亲棺柩运回。在离开东台的时候,台城人民深为这位贤明的县令离任而感到怅然,万人空巷,挥泪相送,攀辕卧辙,途之为塞,殷切地期望他再知东台,此情此景,实在是令人感动。

关于魏源的故事

东台自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县起至宣统三年(1911年)废除帝制的143年中,共有知县93人,其中大多数是昏庸颟顸、贪赃枉法, 遭到人民唾弃的贪官;也有少数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受到人民爱戴的循吏。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东台知县魏源,就是一个廉政爱民的贤明知县。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进步思想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中三甲第93名进士,秋天,任扬州府东台县知县。任期虽不到一年,却留下不少政绩,得到当时东台人民的称颂与后世的景仰。 魏源到任后,看到东台水患严重,亲自巡视勘察主要河道,分别轻重缓急,疏浚入海水道。他看到与蚌蜒河相通的斜丰港,年久失修,河道淤塞。他就利用冬闲时间,征集民工修浚。魏源亲临现场指挥,关心民工生活,纪律严明,分工合理,民工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完成疏浚任务。第二年夏季大水,上游来洪,经斜丰港渲泄入海,免除了水患,东台人民无不称颂。 魏源很爱惜人才。他在政事之余,遍访县内有真才实学的人,向国家推荐。时堰镇人冯道立,对天文、历法、算学、医学都有研究,特别在水利方面,造诣很深,著作较多。魏源闻其名,亲自访问冯道立,对东台的水利建设,多有咨询。冯道立认为东台水利建设,必须巩固堤防,疏浚入海水道,“尾闾既泄,腹胀自消,下游多一份去路,上游即少一份狂澜,其裨益不仅在东台一县也”。魏源对冯道立的治水理论,大加赞赏,于是写了一副对联赠给冯道立: 绘郏 之图一卷中已饥已溺 熏阳城之化数千家毋讼毋 魏源觉得这样的人才,不向上司推荐,是地方官的失职行为,于是,他在谒见两江总督陆建瀛时,极力称赞冯道立。陆建瀛即推荐冯道立参加制科,举贤良方正,授承德郎。后来冯道立不负魏源之望,多次参加苏北水利工程建设,贡献甚大。 清代的漕务,弊端重重,除了“浮收勒折”之外,还有“将值交卸,截串先征”的陋规。有的知县在离任前,预先征收,中饱私囊,将一笔糊涂账,留给后任。魏源在接任后,就遇到这种棘手的事。前任知县预征漕银四千两,接任后,欠款悬宕无着,上级追征时,魏源宁可自己筹借赔垫,而没有将这一额外负担,转嫁给百姓。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夏天,魏源的母亲因病去世,按清例父母丧必须去官守制。这时,他窘迫得连装运母亲棺柩回乡安葬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借住在朋友家中,向亲友借债。魏源在这一年八月致友人春蕴之(林翼)信中说:“弟东台半载,只因漕务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其尤急者,举家数十口指日悬磬,而先榇至今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窘为生平所未尝。”他的穷困拮据之情,可想而之。他清廉爱民的品质,堪为后世之楷模。 魏源由于亲友的帮助,最终才将母亲棺柩运回。在离开东台的时候,台城人民深为这位贤明的县令离任而感到怅然,万人空巷,挥泪相送,攀辕卧辙,途之为塞,殷切地期望他再知东台,此情此景,实在是令人感动。

魏源写过什么书呢?

《海国图志》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