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直言进谏(2)

2021-11-30 17:35:00纳兰云溪13:38 67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19.90 喜点
声音简介

什么事讽谏,直谏?它们分别有什么好处?

讽谏: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直谏:直言规谏 讽谏 显得更委婉,容易被别人接受;直谏更直接,但是由于是直言规劝,所以有时候难免激化矛盾,导致别人有不满情绪,反倒不容易达到规劝的效果.

直言进谏的成语?

纳谏如流,犯颜进谏,从谏如流,尽忠直谏,直言不讳,不讳之门,从谏如流,,谠论侃侃,直抒已见,心直口快,单刀直入

直言进谏和婉言劝谏的故事?

在初中课本中直言进谏的是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婉言劝谏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劝齐桓公。

忠谏死直文言文翻译,急用。

我连原文都没找到

求古带名士中冒死直谏的人和事请

茅焦 茅焦乃是齐国人,被秦始皇封为上卿。他最大的贡献是为秦始皇挣的一个好的名声。 在古代,一个好的名声是十分重要的。它所取得社会效益也是极大的。秦始皇在处置嫪毐一事上十分震怒。 史载“始皇取毐四支车裂之,取两弟扑杀之,取太后迁之咸阳宫。下令曰:‘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脊。’谏而死者二十七人。”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茅焦没有退缩,做了第二十八个谏者,不过,他的下场不象前面那二十七个。 茅焦在上谏中说:“陛下车裂假父,有嫉□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咸阳,有不孝之行;蒺藜谏士,有桀纣之治。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 茅焦以入情入理的分析,和巨大的后果劝谏成功。于是,秦始皇迎太后归咸阳。 茅焦在情况还十分糟糕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劝谏秦始皇成功,一方面说明了茅焦的勇气胆量,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在那个时代,人才的巨大作用。 另外,韩愈谏迎佛骨也是

犯颜直谏什么意思

犯颜直谏的意思如下: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直谏:以直言规劝。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犯颜直谏的汉语拼音读作:fàn yán zhí jiàn。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姚雪垠《李自成》:臣读书一生,只学会犯颜直谏,并未学会逢迎阿谀,欺君罔上,竟被陛下目为佞臣。 犯颜直谏的造句如下: 一、团结需要的是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而不是指鹿为马的赵高。 二、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唐嗣。 三、海公更甚,竟敢于批逆鳞,犯颜直谏,向嘉靖递上了著名的奏疏。 四、彭德怀是党内高级干部中第一个犯颜直谏,站出来说真话的人;他没有倒在枪炮下,却倒在一封谏书前。 五、犯颜直谏虽自古有之,不失为臣之道,但为国为家不可不看实情,照搬照套。 六、唐太宗得一犯颜直谏的魏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政治修明,慎始敬终,开创贞观盛世。 七、针对奸佞小人的胡作非为,杨震多次犯颜直谏,终于招致陷害,被贬出国都洛阳的杨震,深恨不能清君之侧,觉得无颜苟活于世,就在回灵宝老家的途中饮毒酒自尽。 八、唐太宗李世民得一犯颜直谏的魏征,广开言路,虚心纳下,政治修明,慎始敬终,开创贞观盛世。

关于直言纳谏的事例。典故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徵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十八岁,其是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的诏书,你为什么扣住不发?”魏徵说:“我听说,把湖水抽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可以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有由谁来负担呢?”魏徵说的唐太宗哑口无言。唐太宗于是又重新下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由于唐太宗能虚心纳谏,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成为太平盛世。公元603年,落后的封建制度中,国家重大决策权只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幸运的是,百姓有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一个明辨是非,虚怀纳谏的明君。

魏征直谏的故事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就不会有魏征的忠直;而没有魏征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镜鉴。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当初,魏征是唐太宗对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爱材之心,才使魏征有了发挥才干的平台。他不仅帮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也时时刻刻修正着唐太宗的谬误。他为唐太宗讲解了“民可载舟,又可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道理,也常常犯颜直谏。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当然,皇帝也是人,有时唐太宗回宫后发火,声言恨不得杀了这个乡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贤明君主,火气过后又为有这样忠谏之臣感到欣慰,就一次次原谅魏征的犯颜直谏。 以致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详细的: 86 86 长乐公主将要出嫁长孙仲,太宗以公主是皇后亲生,特别疼爱,敕令有关部门所给陪送比皇姑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徵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均令分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长公主多一倍,岂不是与汉明帝的意思相差太远吗?” 魏征曾请假上坟,回来对皇上说:“人们说您打算到南山,出外的行装都已准备完毕,竟没有出发,是什么缘故呢?”皇上笑着说:“当初实有这个意思,就是怕你嗔怪,所以中止了。”皇上得一只好鹞鹰,亲自架在手臂上,老远看见魏征来了,赶紧藏在怀里,魏征奏禀公事,故意没完没了,结果鹞鹰死在皇上的怀中。

关于直言纳谏的事例。典故?

魏征直言觐见唐太宗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徵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十八岁,其是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的诏书,你为什么扣住不发?”魏徵说:“我听说,把湖水抽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可以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有由谁来负担呢?”魏徵说的唐太宗哑口无言。唐太宗于是又重新下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由于唐太宗能虚心纳谏,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成为太平盛世。公元603年,落后的封建制度中,国家重大决策权只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幸运的是,百姓有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一个明辨是非,虚怀纳谏的明君。

关于直言纳谏的事例。典故

魏征直言觐见唐太宗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徵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十八岁,其是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的诏书,你为什么扣住不发?”魏徵说:“我听说,把湖水抽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可以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有由谁来负担呢?”魏徵说的唐太宗哑口无言。唐太宗于是又重新下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由于唐太宗能虚心纳谏,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成为太平盛世。公元603年,落后的封建制度中,国家重大决策权只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幸运的是,百姓有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一个明辨是非,虚怀纳谏的明君。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