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3教育本质-生活经验生长+3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德育)

2022-09-14 01:01:07默默默默认真17:51 20
声音简介

论述杜威的学前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杜威赞同“儿童中心”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科目本位”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时候,教师并不能采取“放手”的政策,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校本德育课程的介绍

初级教育名词:指围绕本校本地产生的德育现象,而编制的教育课程。

德育活动课程

德育活动课程就是指作为与学科课程相并列、互补、相互渗透的一种以“活动”为重要内容的课程形式。德育活动课程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活动课程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课程形式。

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好处

通过道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点是: 1、可以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时间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 2、有利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3、若教学得法,可以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比较分析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和杜威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二者教育理论既有统一性,也存在着对立,其表现如下: (1)赫尔巴特和杜威在教育理论上的统一性 ①他们对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理解,是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前提。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受康德和费希特影响,其在《普通教育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与其哲学认识论是密不可分的。而杜威的教育理论则是建立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上的。 ⑦赫尔巴特和杜威都十分关注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课程理论以及教学过程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建构在这些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的。而由于二者在哲学认识论、教育观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论述这些问题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对教育目的认识上: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第一目的是要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道德,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成为普鲁士培养优秀的公民。 杜威则认为,促进儿童的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社会性的要求和儿童的需要并不总是相对抗的,因此,教育也是社会进步及改革的基本方法。杜威理论中理想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等。虽然二者的论述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目的。 (2)赫尔巴特和杜威在教育理论上二的对立点 ①道德教育方面,赫尔巴特更重视个人的观念的培养,杜威则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赫尔巴特认为存在着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们用这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重视人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毅力。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等。在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杜威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皆应渗透社会精神,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还要建立在学生本能冲动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 ②在课程内容上,赫尔巴特提倡分科课程,而杜威强调活动课程。 赫尔巴特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他认为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他把人的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六种,认为课程的设置要适应这多方面的兴趣。所以,他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的”学科,包括历史、文学和语言文字等,另一类是“科学的”学科,即各种自然学科及数学等,提出了一个比较广泛的课程系统,是一种较为系统的分科课程理论。 而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这种活动性的课程范围很广,包括园艺、烹饪、纺织、绘画、唱歌、讲故事、阅读等形式。他认为,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总的来说,是一种综合各门学科的活动课程。同时,杜威还指出成年人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未成年人的经验也是有指导价值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使儿童最终获取较系统的知识,同时义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③教学过程方面,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杜威强调五步教学法。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的旧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从而获得新观念的过程,并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他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观念的运动。他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基本环节:“专心”和“审思”。由此就形成了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把新知识跟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作概括结论;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 杜威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师生应该共同活活动、共同经验,书本降到次要的位置,活动和经验才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也不限于教室。他把思维的五步法直接运用到教学方法上: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第五,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④在教师和儿童的地位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主导,杜威强调儿童的兴趣。 赫尔巴特在这方面重点论述的是纪律问题。他认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管理本身并不是教育,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他提出了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的方法,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很少注意到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杜威十分关注在教育中儿童兴趣的发挥和经验的形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的生长,实质上是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要求摒弃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的东西,强调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个体在经验过程中的主动性,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要求等。 (3)在教育史上,一般来说,把赫尔巴特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而杜威则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两大派在教育理论上的分歧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三个中心”的对立,即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的对立、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的对立、课堂教学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对立。这两个派别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是总的来说,这三个中心的“对立”,揭示了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相互联系的几个因素。无论是现代教育对于传统教育的批判,还是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反驳,他们的争论都离不开“三个中心”的问题,而对对方的批判也都击中了对方教育理论中存在着的问题和弊端。 因此,从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比较以及两大派的争论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各国的实际国情、学校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考虑不同学科和课程自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课程和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一刀切或是盲目地跟从某一种派别的做法,过分强调“三个中心”中的任何一个中心,都是不科学不客观的,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会违背教育的内在规律。

杜威 教育即生活

杜威从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就教育本质问题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在杜威看来,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除了他自身以外无目的。 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学生在学校不能完全地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同时,他又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以致用)。使儿童缺乏现实生活的能力,变的“恭顺,服从,小心从事”,没有了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育过分重视前人知识的传授、忽视让儿童参加社会实践的弊端。 可是如何做到呢? 他认为,教学过程相应地分了五个步骤。一是老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景;二是儿童有准备的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与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这种教学过程就是教育史上有名的“教学五步”。

杜威的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论教育本质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饥亏碧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烂举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空隐"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杜威教育名篇的内容简介

杜威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继皮尔斯、詹姆斯之后,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并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实验,具体加以应用,形成一个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杜威教育名篇》包括了杜威从1897年到1952年的24本(篇)主要论著,其中既有《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明日之学校》《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等一些重要著作,又有《我的教育信条》《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芝加哥实验的理论》《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等一些重要文章。从《杜威教育名篇》中,读者可以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

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

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德育课程的课程目标

德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庆模冲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誉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现行德育课程目标突出体码仔现以下。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