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道生的理论

2021-12-04 13:39:54南都之恋14:26 39
声音简介

天道论佛对话第几集

第十四集。在《天道》电视剧中第十四集中的第36分至第40分芮小丹母女深夜进行了论佛对话,芮小丹给女儿讲述了很多见闻和真实感悟。

佛教理论中到底有多少个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佛教中经律论中的论有哪些

经律论的说法,次序是错误的,因为律是佛法的基础,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律经论。正是因为这样的错误,才导致了我们难以接触到佛陀的原始教法。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也叫阿毗达摩,共有7部。 《论藏》,论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 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称为《法聚论》。dhamma,是法,就是诸法,特指种种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部论是整部《论藏》的根源,很广泛地讨论了种种究竟法。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别、解释的意思,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跟问分别这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里面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再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地抉择。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ññhàna),这部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õa),这部论跟前面六论稍微有点儿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而这部论是用二十四缘的方法来贯穿一切诸法。缘就是关系、条件,把前面所讲的法贯穿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前面这六部论所讨论的法比喻成珠宝,那《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条经线把所有法贯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这部论是最能够证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得先透过,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前面的属于分析法,这个是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面所讨论讲到的法都整理、统合起来。 《论藏》,论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 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称为《法聚论》。dhamma,是法,就是诸法,特指种种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部论是整部《论藏》的根源,很广泛地讨论了种种究竟法。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别、解释的意思,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跟问分别这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里面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再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地抉择。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ññhàna),这部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õa),这部论跟前面六论稍微有点儿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而这部论是用二十四缘的方法来贯穿一切诸法。缘就是关系、条件,把前面所讲的法贯穿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前面这六部论所讨论的法比喻成珠宝,那《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条经线把所有法贯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这部论是最能够证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得先透过,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前面的属于分析法,这个是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面所讨论讲到的法都整理、统合起来。

讨论佛道一家

佛道殊途同归,但有根本区别,修行可以有借鉴,但不能把佛道说成是同一家。 佛说一切莫非幻象,心里有就有,心里没有就没有;道说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存在是一个阶段、不存在也是一个阶段。佛教提倡积善因以得善果;道教顺其自然、无为而得。二者虽然接近,其根本还是不同。 虽然对生命本质的理解都是空幻和虚无,但二者认定的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不同的特性。

与佛论禅是什么

什么不是禅?智本空智,无一所得,若有所得,即无有禅。

论“佛魔”?

楼主,你自己的思考是对的。但是,你的这些假设和结论有错误。dzkyes 这首偈子说的对,但是没把原因和根本告诉你,你还要去悟,如果不懂其中真意,只解字面意思你就错了。这首偈子还没说完,应该还能说,但再说就着像了

关于佛教的第八识,道教里有没有类似的理论或者说法?

道教里的内丹外丹

与佛论禅怎么用

要认真诵读佛经!

佛学的悖论

佛确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注意哦,那是佛说的,不是你说的,也就是说那是佛所了悟与修证到的,而不是你所了悟与修证到的。你只是重复了一遍佛说的这句话,而并不没有证到,对不对? 那什么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何证得呢?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守戒,就像你进了学校,你为了拿到毕业证书,你就得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包括做作业、守纪律),守戒就有点类似这个守纪律。守纪律是最终毕业的条件之一,而守戒也是为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条件之一。 还是提请注意哦,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还有无为法,那个法就高深了,说句不中听的,佛如果跟我们凡夫一开始就讲无为法,就如同大学教授给学龄前儿童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是听不懂的。 我们现在还在“梦幻泡影”中,把梦幻泡影当成真。你如果没有学到一个好办法,你怎么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你证得了,你才知道什么是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个时候,你再来看守戒是不是梦幻泡影?你到那个时候再说佛说错了也不迟的。

请问大家什么是“人才补贴”?

人才补贴就是为了留住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才的额外奖励,由单位老板自己制定,没一样的。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