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2021-12-06 08:37:36斯嘉丽梅19:08 15
声音简介

三国演义 匿玉玺孙坚背约

孙坚违背诺言把玉玺藏起来了!

简述 孙坚匿玉玺 的故事

孙坚为十八诸侯的前锋……夺得玉玺后准备回江南……被其他人听到,袁术和刘表拦截……孙坚被射死……玉玺被袁术得到

三国演义匿玉玺孙坚背约简介

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玉玺,离袁绍而去江东。

三国志6董卓野望玉玺在哪

还真么玩过6...

孙坚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为何董卓这么看重他?

孙坚人称“江东猛虎”,作战常常舍生忘死,在汜水关外一人杀败吕布、胡珍等人,斩杀华雄,直冲董卓老巢。

是谁告诉孙坚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的?

这在《三国演义》第六回中有详细说明,先是各路诸侯攻打首都洛阳甚急(孙坚也是一方诸侯),董卓思脱身,李儒引童谣“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取其天运轮回之意,献计迁都长安,董卓同意了,于是一把火烧了洛阳,教兵士驱赶百姓西入长安。另一方面,众诸侯分屯洛阳,孙坚于城内太庙地基上筑起殿屋三间,祭祀众诸侯神位,祭祀正在进行时,殿南有五色光芒起于一水井中,孙坚命令兵士下井打捞,捞起一宫女装束的妇女尸首,其项下带一锦囊,内有用金锁锁着的朱红小匣,其中装的便是传国玉玺,孙坚就这样幸运的得到了它。

孙坚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孙坚匿玺真的发生过吗?

孙坚在历史上算是一个英年早逝的人,为人比较踏实,他的成绩都是靠他一枪一棍打出来的。 孙坚匿玺没有发生过,都是后人的杜撰。

孙坚为何拒绝和董卓联姻,只因董卓目光短浅?

董卓 孙坚大胜之后,立刻率军追击。 而董卓呢,经历了这次大败之后,经不敢和孙坚正面交锋,于是派遣自己手下大将李傕前往孙坚驻地,希望能够和孙坚和亲,将董卓之女,嫁给孙坚之子。

孙坚是讨董联盟中最卖力的人,是因为他和董卓有什么恩怨?

并不是和董卓有什么恩怨,而是孙坚出身不好,需要战功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讨伐董卓是个好机会。

孙坚和刘表为何结怨?孙坚私藏玉玺是真的吗?

《三国演义》中讲述,董卓迁都长安后,孙坚入住洛阳,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孙坚发现了传国玉玺。此后孙坚则起了私心,想要带走玉玺,但计划最后还是暴露,导致孙坚和袁绍、刘表结仇。孙坚最后也是死在了与刘表手下的交战中,不过历史上孙坚真有私藏过玉玺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他和刘表发生的战役在正史上并无记载,这其中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下面就为大家揭秘其中的真相,一起来了解下吧。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回至第七回,发生在孙坚离开前线返回长沙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孙坚、刘表和黄盖。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关东联军与董卓展开激战,董卓接受谋士李儒的建议,挟持汉献帝及朝臣离开京城洛阳迁往长安。长沙太守孙坚一马当先,率部进入洛阳。在打扫皇室祖庙期间,孙坚偶然发现了传国玉玺,心生歹意,便向盟主袁绍辞行,打算返回长沙另谋大事。谁知,这一消息被袁绍得知,双方随即发生言语冲突。袁绍勃然大怒,写信给荆州刺史刘表,命其在途中截杀孙坚。 刘表收到袁绍的密信后,随即下令蒯越与蔡瑁一起率兵迎击孙坚。黄盖在两军阵前击中蔡瑁护心镜,蔡瑁慌忙撤退。孙坚率部掩杀,不料刘表却亲自率兵赶来增援。刘表责问孙坚为何私藏传国玉玺,孙坚矢口否认。刘表让孙坚放下随军行李进行检查,遭到孙坚拒绝。联军随即发生混战,孙坚大军伤亡过半,最终冲出重围返回了江东。 小说中提到的这场战争,是因孙坚私藏传国玉玺而引发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孙坚究竟有没有私藏玉玺呢?孙坚私藏传国玉玺的记载,首见于《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书》。不过,裴松之在引用了这段记载后,却对这一记载表示怀疑,认为这是《吴书》作者杜撰出来的故事。 不过,除了《吴书》之外,在《山阳公载记》当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从这段记载来看,孙坚私藏传国玉玺似乎又是有据可查的。 那么,孙坚究竟有没有私藏传国玉玺呢?《后汉书徐璆传》中给出了答案。据该传记载: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结合《吴书》及《山阳公载记》中的记载可以发现,孙坚私藏传国玉玺是证据确凿的。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刘表收到袁绍的密信截击孙坚的故事情节,只不过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呢?原因有三个。首先,无论是《三国志》或《后汉书》等史料中均无此战的记载。二是当时孙坚的职务并非小说中所言的长沙太守,而是豫州刺史。 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孙坚参加讨董之战后,袁术为了拉拢孙坚,便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因此,孙坚在离开讨董前线后要去的地方是豫州而非长沙,他又怎么可能进入荆州的地界呢? 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以从刘表一方进行分析。刘表自担任荆州刺史后,对内积极稳定局势,对外保持中立的立场,尽量不与其他割据势力发生冲突,更谈不上主动对其他割据势力发动进攻。在刘表执掌荆州的十余年间,都是孙坚、张济、孙策、孙权这样的外地入侵荆州,刘表被迫反击。因此,刘表也不可能主动进军豫州向孙坚发动攻击。 小说作者在这段情节中,除了弄错孙坚的职务之外,还出现了一个失误。小说第七回提到,孙坚败给刘表后,夺路引兵回江东。从当时的政区划分来看,江东涵盖的范围是扬州地区,并非荆州下辖的长沙。因此,不仅书中提到的孙坚返回江东一说不实,就连作者给孙坚的江东猛虎这一绰号也不对。因为历史上孙坚成名之地并不是在江东,而是在荆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地理知识不足所导致的。 既然如此,小说作者为何要虚构孙坚与刘表的此次战事呢?小说第七回中有一句话道出原因:自此孙坚与刘表结怨。很明显,作者虚构了这场战争,就是为日后孙坚命丧荆州之战做铺垫的。因此,作者才会不惜违背真实的历史,甚至弄错孙坚的职务,就是为了让后来的战事变得合情合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