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看画

2023-08-28 21:48:12有书08:53 3.6万
声音简介




上初中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一路上只要有可以看看的画,我都要走过去看看。


中市口街东有一个画画的,叫张长之,年纪不大,才二十多岁,是个小胖子。


小胖子很聪明。他没有学过画,他画画是看会的。


画册、画报、裱画店里挂着的画,他看了一会就能默记在心。背临出来,大致不差。


他的画不中不西,用色很鲜明,所以有人愿意买。他什么都画。人物、花卉、翎毛、草虫都画。只是不画山水。


他不只是临摹,有时也“创作”。有一次他画了一个斗方,画一棵芭蕉,一只五彩大公鸡,挂在他的画室里(他的画室是敞开的)


这张画只能自己画着玩玩,买是不会有人买的,谁家会在家里挂一张“鸡芭图”?


他擅长的画体叫做“断简残篇”。


一条旧碑帖的拓片(多半是汉隶或魏碑),半张烧糊一角的宋版书的残页、一个裂了缝的扇面、一方端匋斋的印谱……七拼八凑,构成一个画面。


画法近似“颖拓”,但是颖拓一般不画这种破破烂烂的东西。


他画得很逼真,乍看像是剪贴在纸上的。这种画好像很“稚”,而且这种画只有他画,所以有人买。




这个家伙写信不贴邮票,信封上的邮票是他自己画的。


有一阵子,他每天骑了一匹大马在城里兜一圈,郭答郭答,神气得很。这马是一个营长的。


城里只要驻兵,他很快就和军官混得很熟。办法很简单,每人送一套春宫。


1947年,我在上海先施公司二楼卖字画的陈列室看到四条“断简残篇”,一看署名,正是“张长之”!这家伙混得能到上海来卖画,真不简单。


北门里街东有一个专门画像的画工,此人名叫管又萍。


走进他的画室,左边墙上挂着一幅非常醒目的朱元璋八分脸的半身画,高四尺,装在镜框里。朱洪武紫棠色脸,额头、颧骨、下巴,都很突出。


这种面相,叫做“五岳朝天”。双眼奕奕,威风内敛,很像一个开国之君。朱皇帝头戴纱帽,著圆领团花织金大红龙袍。


这张画不但皮肤、皱纹、眼神画得很“真”,纱帽、织金团龙,都画得极其工致。


这张画大概是画工平生得意之作,他在画的一角用掺揉篆隶笔意的草书写了自己的名字:管又萍。


若干年后,我才体会到管又萍的署名后面所挹注的画工的辛酸。画像的画工是从来不署名的。


若干年后,我才认识到管又萍是一个优秀的肖像画家,并认识到中国的肖像画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肖像画理论和技法。


我的二伯父和我的生母的像都是管又萍画的。二伯父端坐在椅子上,穿著却是明朝的服装,头戴方巾,身著湖蓝色的斜领道袍。


这可能是尊重二伯父的遗志,他是反满的。我没有见过二伯父,但是据说是画得很像的。


我母亲去世时我才三岁,记不得她的样子,但我相信也是画得很像的,因为画得像我的姐姐,家里人说我姐姐长得很像我母亲。画工画像并不参照照片,是死人断气后,在床前直接勾描的。


然后还得起一个初稿。初稿只画出颜面,画在熟宣纸上,上面蒙了一张单宣,剪出一个椭圆形的洞,像主的面形从椭圆形的洞里露出。


要请亲人家属来审查,提意见,胖了,瘦了,颧骨太高,眉毛离得远了……


管又萍按照这些意见,修改之后,再请亲属看过,如无意见,即可定稿。然后再画衣服。


画像是要讲价的,讲的不是工钱,而是用多少硃砂,多少石绿,贴多少金箔。


为了给我的二伯母画像,管又萍到我家里和我的父亲谈了几次,所以我知道这些手续。


管又萍的“生意”是很好的,因为他画人很像,全县第一。


这是一个谦恭谨慎的人,说话小声,走路低头。


出北门,有一家卖画的。因为要下一个坡,而且这家的门总是关着,我没有进去看过。


这家的特点是每年端午节前在门前柳树上拉两根绳子,挂出几十张钟馗。


饮酒、醉眠、簪花、骑驴、仗剑叱鬼、从鸡笼里掏鸡、往胆瓶里插菖蒲、嫁妹、坐着山轿出巡……


大概这家藏有不少钟馗的画稿,每年只要照描一遍。钟馗在中国人物画里是个很有人性,很有幽默感的可爱的形象。


我觉得美术出版社可以把历代画家画的钟馗收集起来出一本《钟馗画谱》,这将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画册。这不仅有美术意义,对了解中国文化也是很有意义的。


新巷口有一家“画匠店”,这是画画的作坊。所生产的主要是“家神菩萨”。


家神菩萨是几个本不相干的家族的混合集体。最上一层是南海观音和善财龙女。


当中是关云长和关平、周仓。下面是财神。


他们画画是流水作业,“开脸”的是一个人,画衣纹的是另一个人,最后加彩贴金的又是一个人。




开脸的是老画匠,做下手活的是小徒弟。画匠店七八个人同时做活,却听不到声音,原来学画匠的大都是哑巴。


这不是什么艺术作品,但是也还值得看看。他们画得很熟练,不会有败笔。


有些画法也使我得到启发。比如他们画衣纹是先用淡墨勾线,然后在必要的地方用较深的墨加几道,这样就有立体感,不是平面的,我在画匠店里常常能站着看一个小时。


这家画匠店还画“玻璃油画”。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或老寿星。


这种画是反过来画的,作画程序和正面画完全不同。


比如画脸,是先画眉眼五官,后涂肉色;衣服先画图案,后涂底子。这种玻璃油画是作插屏用的。


我们县里有几家裱画店,我每一家都要走进去看看。但所裱的画很少好的。


人家有古一点的好画都送到苏州去裱。


本地裱工不行,只有一次在北市口的裱画店里看到一幅王匋民写的八尺长的对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王匋民是我们县的第一画家。他的字也很有特点。


我到现在还说不准他的字的来源,有章草,又有王铎、倪瓒。他用侧锋写那样大的草书对联,这种风格我还没有见过。





汪曾祺的散文有何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有何特点

脊绪论殴侗蝗虫伊

《小学生汪曾祺读本》中的汪曾祺是活泼有趣的人吗?

这回重读的汪曾祺,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文人气质最浓……

汪曾祺是哪里人

江苏高邮人。。。。最近经常看到有问汪老的问题呢

有关汪曾祺(自己)的小故事

太多了,选一个吧。 1.汪曾祺小时候是个“惯宝宝”,家里人怕他长不大,按当地民俗,认了好几个干妈,还在和尚庙、道土观里都记了名枣汪曾祺的法名叫“海鳖”。1925年,汪曾祺人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这个幼稚园只有一个女教师,名叫王文英。王文英见汪曾祺小小年纪戴着妈妈的孝,十分心疼他,对汪曾祺,她是老师,也是母亲。56年以后,即1982年,汪曾祺回到故乡,特地去看望王老师,并献诗一首:“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歌声犹在,耳畔徘徊。念平生美育,从此培栽。我今亦老矣,白髭盈腮。但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诗后还有两行字:“敬呈文英老师,五小幼稚园第一班学生汪曾祺。” 2.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 四十年代的小说有哪些

《复仇》、《绿猫》、《落魄》、《鸡鸭名家》、《小学校的钟声》等。 《汪曾祺全集》的第一卷多为其早期作品。

汪曾祺孩子?

汪朗,江苏高邮人,1951年生于北京,是汪曾祺长子,是散文作家、美食家、资深媒体人。

汪曾祺的名人名言

1、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有人说着自己像说故事。 ——汪曾祺《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 2、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 《冬天》 3、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汪曾祺《文与画》 4、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 惟悠闲才能精细。 不要着急。 ——汪曾祺《岁朝清供》 5、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五味》 6、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汪曾祺《一辈古人》 7、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汪曾祺《跑警报》 8、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汪曾祺 《大淖记事》 9、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徙》 10、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事。 ——汪曾祺《邂逅》

小学生汪曾祺,读本读后感?

《汪曾祺读本》读后感汪曾祺写的书有许多,小说有:《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其中《小学生汪曾祺读本》里的《我的家乡》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视线……《我的家乡》中汪曾祺写了他的家乡高邮。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汪曾祺的家乡是个水乡,家乡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叫高邮。运河里有着许多的大船;许多捕鱼的鱼鹰;许多造船修船情景;许多我在西堤上跟小朋友玩的趣事;还有许多那里的特产,例如:湖蟹、咸鸭蛋……我在看到用鱼鹰捕鱼这段描写的时候,不禁眼界大开,心里也在嘀咕着:竟然还有这种奇特捕鱼的方法。人们一般都是两条船,一条船有八只左右的鱼鹰排成阵形,捕鱼人把篙子一挥鱼鹰就纷纷跃进水里,叼着一条鳜鱼上来,捕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扣子,奖励它们一条小鱼,它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又跳进水里为人捕鱼。这种捕鱼的方法真奇特呀!汪曾祺把高邮的特产写得很有趣,字里行间还包含着深意呢!像这句: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肃然起敬,曰:“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好像我们那里只出咸鸭蛋似的!这句话写出了高邮不仅仅出咸鸭蛋,还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如:秦少游,散曲作家王磐,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顺便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哦,我妈妈的家乡也在高邮,下次我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去汪爷爷写到的地方游览一下。

汪曾祺作品

汪曾祺的作品如下: 1、《受戒》: 汪曾祺作品以短篇小说闻名,这篇《受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尽管由于题材、风格“另类”,在《受戒》问世的当年主流评论界保持沉默,但是它受到读者的欢迎,发表后获得了《北京文学》评选的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获奖作品”奖。 2、《大淖记事》: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最值得看的作品之一,发表于1981年第4期《北京文学》,小说通过书写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之女巧云出于自然率真的人性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展示了大淖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世态。 在《北京文学》首发后,它迅速被《小说月报》、《新华月报》等杂志转载,并获得了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汪曾祺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3、《逝水》: 《逝水》是汪曾祺散文集中的代表作品,不同于其他名人作者的散文集,汪曾祺的散文集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是贴近作者本人生活与感悟的散文精品,文如其名,逝水,平淡似水,暖暖地浸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汪曾祺的文风优美而淡雅,用词讲究小小“熟悉”和“熟习”的使用,便“泄露”了汪老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底。 4、《异秉》: 汪曾祺小说中这篇《异秉》也非常有名,它是汪曾祺四十年代创作而在新时期又重新修改发表的短篇小说。 作者以简洁恬静的笔调描绘了苏北小镇的风十人情,世事云烟,刻画出王二等勤俭谦恭的凡俗人物矜持萎琐以至于自虐般的生存状态。虽然此作一如汪氏其它小说一样有着仿佛和谐温存的情致,亦含作家对人物生命形式的审视,是对苦涩人生的悲悯与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