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 第九章第四节 思政课与学科德育渗透

2022-01-07 14:06:39Q邱邱邱Q19:03 8351
声音简介
思政课与学科德育渗透

如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1、在欣赏课中渗透德育 2、在绘画课中渗透德育 3、在工艺课中渗透德育 4、在美术综合实践课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

德育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孩子纯真的品质,又包括生活细节中显示出来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大度与真诚。 这些优秀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地慢慢渗透。 1.在衣、食、住、行中渗透德育 从早上入园,教师就应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如和老师问好,与家长道别。 进入教室后,应让他们自己擦桌子、摆桌椅,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 一日三餐前,教育他们讲究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另外,在升旗活动中还要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党,在参加各类活动中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美好情感。 2.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德育 传统教育中,孩子的知识、品德、习惯百分之八十都来自于学校的课堂。 所以,课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加强品德教育呢? 在幼儿园的每一节课中,教师都要用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精神对孩子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次的启发、熏陶、感染,从语言的表现到行动的实践,让品德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让品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的教材是人们的知识、智慧、才能的汇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所以我们要用好教材,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绘画吸引幼儿,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棵品德教育的种子。 比如,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启迪幼儿的智慧;在动手描绘各种图案的过程中健全孩子的的人格;在歌声嘹亮的音乐课中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向往之情。 总之,我们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让品德教育在课堂中扎根、开花、结果。 3.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德育 孩子在衣食住行、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各种优良品质,最后都要回归到生活这个大环境中去实践。 所以,要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德育。 比如,在户外体育活动拍皮球的游戏中突然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孩子的皮球飞了出去,另一个孩子帮他捡了回来。其中一个孩子说出了“谢谢”这样的礼貌用语。 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及时表扬这两个孩子,把他们作为当天的学习典型,放大他们的这一行为,肯定他们的优点,为全班学生树立品德教育的好榜样。 相反,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孩子争抢、打骂等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 这些都是生活中最鲜活的教育素材,教师应抓住这些契机进行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裘惠芳.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4):244~245.   [2]林瑞云,吴小昭.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步尝试[J].教育评论,1989(6):39~40.

小学英语如何渗透德育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小学英语教学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受到德育教学的熏陶,在提高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能有相应的提升。由此可见,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时期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小学英语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在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传统的德育教学内涵与现代英语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将德育的概念贯彻于心,更好地面向世界,走向未来[1]。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吃透英语教材,发掘德育内容 对于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来说,英语教材是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在利用教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让学生们能够从教材中受到相关德育内容的熏陶。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Father'sDay(父亲节)的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对父亲节这一节日有一个深刻的了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深度挖掘这一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内涵,那就是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我们可以把教材跟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在讲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布置一些这样的作业内容,如让学生写一篇英语小文章,记录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感人小故事,还可以设置“Father,Iwanttotellyoutoday”(父亲,今天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小环节,通过这些内容的设置,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练习常见的、需要掌握的句式表达方法,又进一步受到德育的熏陶,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提倡的孝道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宝贵资源。 (二)开展情景模拟,促进品德教育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景模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的教学优势在于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跟随教师创设的情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会有更强的代入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英语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尤为适用,英语本身对许多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都有一种畏难的情绪,运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来进行英语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同时,运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德育教学更有说服力,更能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具体来说,如我们在学习小学英语Myfamily这个课程的过程中,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家庭成员的表达方式,如“mother”“father”“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几个小朋友为一组,每个学生承担一个角色,然后结合自己的角色进行对话。通过这种情景模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迅速地掌握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增加学习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贯彻、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长辈,要尽到自己的职责等,这些都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并学习的德育常识。 (三)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来开展。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课外活动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教学环节,在课外活动中我们同样可以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受到德育教学的熏陶。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进行教学辅助,将课外活动与课程学习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英语Askingforhelp这个课程的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寻求帮助的英语表达方式,为了让学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课外活动来进行辅助。又如,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来到双语服务的商店进行学习物品的购买,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学习到的知识,学生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句式来进行表达,如“Couldyoutellmewherethepenis?”“Canyoutellmewherethepencilsare?”通过这种课外活动的形式,学生可以真实感受到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弥补学习的不足,同时通过这项课外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这也是小学阶段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周密的布置,要充分地熟悉教学内容,在设计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目标的结合点,同时要有意识地将德育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 (四)抓住学生特点,游戏渗透德育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游戏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来。我们需要考虑的一点就是,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游戏的形式与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充分结合每个学生的特征来进行德育教学的渗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愉快地接受英语知识,同时受到德育教学的熏陶。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英语WearegoingtovisittheGreatWall这节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文章的特点,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游戏。我们在进行这节课程的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的内容。我们可以结合游戏的形式,如让学生担任小导游来介绍长城的特色,学生们可以自己设计游玩长城的攻略,在这个过程中会应用到一些需要掌握的英语句式和语法,如“Wecangotherebybus”等,教师一定要结合趣味性与教育性,巧妙地设置游戏形式。

如何在小学英语学科中渗透美育教育

had seen something just like tha

怎样在美术课堂渗入德育教育

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品德意识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历史科学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是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渗透德育的关键。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是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城乡各中学普遍使用,要求每位历史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能够以交互方式处理、传输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媒体技术。由于其具有声、像、图、文结合的特点,所以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对历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我认为多媒体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有效落实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比如我在教学《钢铁长城》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用多媒体播放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阅兵的片断,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本课内容的学习。在教学“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的发展”时,我又依次播放了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军六十周年庆典片断和有关导弹部队发展的课件。通过“再现”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再配以解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到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即“钢铁长城”的形成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体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是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读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我们要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做客观的评价,而这种评价经常使用比较法,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一是要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二是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和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如邓世昌;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如叶志超。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关于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如下: 学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时,强调一个原则,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此, 要做到三点: 第一,贵在自然融入。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的是有效提升育人水平,强行将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嫁接到学科教学中,牵强附会,容易造成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两张皮”,效果会适得其反。 第二,重在严谨贴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相关思政理论吃不透、拿不准时,要研究学习相关书籍,或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请教,一定要做到严谨贴切,不能模棱两可或以讹传讹。 第三,妙在画龙点睛。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融入多少思政元素合适?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哲学原理、做人道理无时无处不在,许多事情都能跟学科育人联系起来,但并非越多越好,妙在得当。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课程思政理念为统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与重塑。 增强学科课程育人功能。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发掘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学校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维度的目标要求,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在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 学校鼓励教师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依托在线课程建设网络平台,采用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于教学设计中。 对于成效好、反响佳的典型教学案例,学校及时发掘和总结推广,为教师树立样板,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借鉴。 做好课题研究,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学校通过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课题,带动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

如何渗透历史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一直以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强调历史知识的灌输与接受。而新形势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课程改革重点要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应成为历史教学的中心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积极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素质。教师,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历史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大量道德情感素材,我们可以通过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结合相关背景,或提问,或比较,把正确的道德情感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渗透道德情感教育的。 一、 结合史实,激发情感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学科中府拾即是的情感态度也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是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历史学科本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素材,又由于其具有真实性,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以史育人的过程中,有必要打破传统,树立新观念,补充、重新整合教育素材。如司马迁受腐刑之后,忍辱负重写就是史学巨作《史记》;范缜在反对者的围攻中发表了《神灭论》;曹雪芹在贫病和饥寒中创作了《红楼梦》;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了二十七个春秋撰写了《本草纲目》;马克思在饥寒交困中写下了《资本论》,等等。他们为了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艺术,追求进步,耗尽了毕后心血。教学中,运用这些事例,可使先人的光辉业绩,强烈地牵动着学生的缕缕情思,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人类的理智之光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沿袭下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受到深刻的理智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等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而产生的体验。包括下列主要方面:明辨是非,惩恶扬善,敢当责任,勇于改革,合乎民心,爱国爱民,忠贞不渝等。结合历史上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典型事例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很有好处。例如,邓世昌为抗击外敌而视死如归,陈玉成为反抗压迫而英勇就义,岳飞的“精忠报国”,刘胡兰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们的高风亮节,垂范后世。他们的光辉事迹,都是对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极好素材。总之,历史教科书中有着大量具体生动的道德情感素材,历史课以其内容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更应该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贴进生活、感受教育 有数据表明,学生喜欢历史,却不怎么喜欢上历史课。这是何故?除了已被议论了很多的各种理由之外,历史远离现实,远离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体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历史教学,总是单方面的希望通过历史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理性思维与历史责任感的接班人。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接受了一些“现实”的知识,而实际却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毫无意义的生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难以体验到属于他们的乐趣,学生受到的只是各种单调、枯燥、的刺激,学生只会在那里痛苦地学习,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难以落实,历史教学的质量也难以提高。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所以我们的情感教育要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如可以组织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义务劳动等方式,走进各行各业,切身体会工人、农民、士兵、法官、商人等职业的工作方式、责任义务等;也可通过爱心活动、换位实践等活动方式,体验做父母、老人、幼儿、残疾儿童甚至乞丐等各种角色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让学生得到社会角色体验;还可通过参观浏览、实地考察等手段,深入农村城镇、河流山川、工矿企业、博物馆等,获得直接发第一感观的体验,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抽象与现实中的直观形象联系起来,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评价更合理、客观。 三、积极体验,善于拓展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解释的,正所谓历史包含历史人物、地理地貌、风俗习惯、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等,学生也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解释,这样他们的情感体验才会真实和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它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认识,来自学生内心的体验,所以应该多鼓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例如:快乐、舒适、幸福等肯定性情感体验,恐慌、焦虑、痛苦、惊吓等否定性情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心、同情心体验,这是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的一面,是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反应。为了增强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可组织学生以,观看电视剧《大染坊》最后一集。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走向,揭示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使学生在活生生的剧情中,深刻要地体会到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实发展的艰难状况,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成败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从而激发青年学生为振兴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只有把这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互相渗透,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上实现大丰收。

如何在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 老师不仅是学生在求学道路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孩子们的心中教师是至高无上、争相模仿的对象,很多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认识都来源于老师,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乎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而且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而教师毫无争议就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以最严格的要求规范自己,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带好头,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讲文明,懂礼貌,爱护环境,团结互助,孝敬父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动不动就讲脏话,一伸手就拿出一块皱皱巴巴的手绢又如何来要求学生讲礼貌、讲卫生呢?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穿衣方面大大方方,上课不迟到,以身作则,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学生主动去模仿教师,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榜样,为培养学生唯先是学、唯美是学的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有效的德育情境,做到寓教于境的德育目的 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需要设身处地的体验,因此,教师要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做到寓教于境。例如,一个健康人没有体验过残疾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于残疾人的艰辛和不易是很难有所体会的,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替别人着想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体会的机会。我们就借助在全国助残日这一天举办的献爱心活动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情境:事先在讲台上放一本书和一些其它物品,然后在门口和讲台之间放一些障碍物,要求学生蒙上眼从门口走到讲台去取那本书,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然后再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取书,最后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经过这个活动,学生们都意识到残疾人生活中的不易和艰辛,从而增强学生助人为乐的意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乐于助人,主动替别人着想,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三、借助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实施德育教育的效果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都对故事情有独钟,如果将大道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可能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班级德育工作中,我们老师要广泛搜集德育方面的故事材料,以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例如,在班级德育教育中我给学生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以孔融为榜样,懂得谦让,还给学生讲讲孙敬修的故事,告诫学生尊老爱幼,让学生学会如何才能做一个好人。另外,为了提高教育效果,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讲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比如哪个小区的谁被评为劳动模范,又比如过节放鞭炮因为方法不当而造成烧伤事故,以此让学生引以为戒,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四、树立良好的榜样教育,提高正面德育教育的效应 “英雄主义”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影响比较深刻,对身边的“英雄人物”都极力崇拜、效仿,我们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榜样作用,提高正面德育教育的效应。例如,我在班级德育中利用教室的墙壁开辟一个“明星专栏”,让学生推选自己心中的“明星”,有新风星、助人星、好学星、卫生星、勇敢星、守纪星等等,并把这些同学的照片挂在墙上,让学生以这些“明星”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并且采取定期选举制度,由学生自己评选和管理。这样一来,就打打提高了正面效应,为了荣登“明星专栏”,同学们积极表现,注意道德修养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德育效果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教师的认同和赞赏,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应该把鼓励的话和表扬的话挂在嘴边,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获得了满足学生才会更愿意听老师的话,为了再次得到教师的表扬,学生会更努力的按教师的话去做,将自己最后的一面展现在教师面前。例如,一开始我们班每节课开始前,班级内总是很难安静下来,吵吵嚷嚷,如果这时教师采取震慑的策略,比如批评全班和点名批评,那么势必会让学生心理不舒服,产生厌烦情绪,收效甚微,但反之,我反其道而行,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对那些早早将课本准备好,做好上课准备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可以给他们每人发一朵小红花,这样不但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会使那些吵嚷的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得到小红花的几位同学当做自己的目标,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德育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我们教师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发展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如何在两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在于教师的政治信仰和坚实的理论功底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更多时候需要教师启发和主动引导。个别教师由于理论功底欠缺,无法正确分析和解释课程中的知识点,只好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科本身的发展性特点以及时代、学生的变化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成为教授者的同时,更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学习者,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扩充自身。《概论》课涉及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时间跨度很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还要随时补充自己的资料信息库,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是《概论》课教师要不断获取新知识,夯实理论功底。不论原来学什么专业,承担《概论》课以后,一定要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我党领袖人物的著作、传记、回忆录以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等,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清楚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决策过程、时代背景和客观依据。同时,要善于借助网络,查阅大量的信息和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和现实,为讲授《概论》课累积背景资料。 二是《概论》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概论》课教师要达到生动的教学效果,不能仅仅照本宣科地解释教材,而是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在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注重政治导向和思想性。教师可以把教材的内容整合成若干个模块,按照每个模块的内容具体设计教学活动。比如,根据教材第五、六、八、九、十、十一章相关内容可以整合成“社会理想、现实与我的成长”模块,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人才缺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个主题后,可以策划实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自强不息的佛山职院大学生”系列活动,并且把“佛山职院学生先进典型案例采集”,作为这个活动项目的子项目,从而使讲授的内容与开展的活动环环相扣,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与社会现实联系很密切,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贴近,能教会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内容必须贴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例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等内容涉及课程的几个章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进行补充。同时,还要关注好社会的热点问题,如民生问题中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教师只有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紧密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学生才能够关心社会现实,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二是内容必须贴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高职院校主要负责培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也大多来源本地区,他们对本地区的情况也比较熟悉,比较关心。在《概论》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联系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出现在身边的人物,来说明和印证所讲的内容,缩短与学生的认知距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熟悉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将来走出学校尽快熟悉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把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对理论的认识和掌握。例如,在讲解“产业升级改造”“推动自主品牌建设”这些概念时,教师要选准一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可以和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目前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战略相联系,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加深这方面理论的学习、认识和掌握,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是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中,既有高中毕业生、职中毕业生,还有中专毕业生等,且大都为独生子女,文化层次、受教育程度、个性类型均有差异。面对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们在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和疑惑。因此,《概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把课程内容与广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来规划和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教师不要回避,敢于进行探究和回答,主动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服人,深入学生的内心,真正做到释疑解惑,把关心学生思想、解决学生困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觉得学习《概论》课受益匪浅,对自己人生至关重要。 三、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在于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和多样 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是实施和保证《概论》课教学顺利进行,增强该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探索专题式教学。现在概论课共有15章的内容,各教学单位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师队伍情况搞专题式教学。每名教师结合自己的专长承担教学任务,这样做既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又能够把理论讲深、讲透。在搞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好衔接,保持教材的系统性,不要因为不同的人讲授而过于零散。另外,一个教师也可以把教材内容重新进行组合,实施专题性教学。同时,要注意挖掘事例背后的故事,提炼教学切入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提炼为教学的切入点,使理论分析具有现实的具体内容,而不是抽象和空洞。 第二是积极创新语言表达艺术,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化。《概论》课教材语言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但教材语言并不等于就是教学语言,学生更易接受的是教学语言。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融会贯通地用生动的教学例子和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讲解“科学发展观”内容时,可以用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发展作喻,解读“十二五”规划草案的部分内容,这样讲解既通俗易懂,又增强了课堂活力。 第三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和校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统一;通过研讨、辩论、调查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加大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参与实践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全面的锻炼提高自己。 第四是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笔者认为,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不能缺少使用板书,可以二者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多媒体的使用要切合实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添加影片、图片、音乐,不要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第五是考核方式多样化。改变以往期末一次性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教师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安排,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实践环节加强考核,也可以采用学生互相考核的方式。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强化教学的实效性。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