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1 09:05卢老师:耦园1

2022-01-09 18:45:08189082089:23 8
声音简介

2021-11-09

王勃在诗中曾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实真正的朋友哪怕远隔万里,却感觉对方就在身边一样,而《夏洛的网》中的夏洛和小猪就是这样一对能让对方铭记一生的朋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善良的弗恩从她爸爸的斧头下救下了一只小猪,并给它取名叫威伯尔。威伯尔长大后被送到了弗恩舅舅的谷仓,在那里威尔伯和蜘蛛夏洛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威尔伯听说自己将会在圣诞节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后非常伤心。聪明能干的夏洛得知后想尽办法给威尔伯织出一张“生命之网”救了威尔伯,但夏洛因而也牺牲了自己。威尔伯在夏洛死后抚养它的孩子们长大并与它们成为好朋友。 夏洛用自己短暂的生命,为了友谊做出了它一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而忠诚的威尔伯也保护好夏洛孩子,它们的友谊令我感动。 这个故事激起了我心中无尽的爱和温情。书中描写的友情与爱让我感动,让我难忘,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内心逐渐被金钱所吞噬,活得越来越机械,似乎只有金钱才是人生的意义。但在属于夏洛和威尔伯的世界却没有被周围的人类所影响。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弗恩爱威尔伯胜过一切,她爱抚摸它、喂它,把它放在床上。每天早晨一起来,她就去热牛奶,给它围上围脖,拿着奶瓶喂它。从中可以看出弗恩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她拼命求爸爸别杀小猪威尔伯,还那么无微不至地照顾它,给予它温暖,从而让威尔伯感到快乐,也从此有了更多朋友。而夏洛呢,它只是一只小蜘蛛,它没有力量反抗人类,但它在朋友最伤心的时候,却选择了给予它们鼓励与帮助,给予小猪威尔伯温暖和自信。但就是这样善良的夏洛,却因过度劳累和生孩子而死去。 夏洛为了威尔伯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威尔伯孤独时,夏洛陪伴在它身旁;在威尔伯叹气难过时,夏洛不断为它打气;在威尔伯在为自己将来的命运伤心时,夏洛义无反顾地救它;在威尔伯需要夏洛时,夏洛永远不会丢下它……夏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每一天都备受煎熬,心跳不如往常有力,它感到疲惫老弱,但它仍坚持到看见威尔伯安全以后才安静地、悄然地离去。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只同角落的灰尘一般不起眼的灰蜘蛛曾经为它的朋友撑起了一片天,撑起了属于它们的友谊。当它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它是孤独的,它无怨无悔地为威尔伯付出了一切,它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对于威尔伯而言它无疑是伟大的! 《夏洛的网》,一首关于生命,友情,爱,温情与忠诚的赞歌!在e·b·怀特的笔下夏洛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这张网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这张网给所有善良的人类编织了一首充满无限温情、感动和憧憬的童话!让我们一起体会人间可贵、纯真而感人至深的友谊吧!

哪里能看到无锡阿喜帮忙09年12月11日的视屏?

去问电视台要录像

急!近三年怎么界定,近三年是哪几年。比如现在是11年的12月份,近三年是09、10、11,还是08、09、10

今年 去年 前年

请给高姓男孩起名 母性 谢 2009 年12月 11日 09时 13分出生

高家谐(高+谢)

2021-05-20

完成了积极学习指导师中高级班线下课,收获最大的三个点: 1,幸福定定定,因为老师帮助我们把学习这件事抽丝剥茧,找到了底层逻辑,此刻脑海中想象到那个头顶元认知,脚踏优势风火轮的卡通人!所以身,心,都更能定住了,我放下了曾经的恐惧,焦虑,我想这对我孩子的学习是最大的支持! 积极学习的“三力”模型提醒我,在家庭教育当中,一定是个人成长第一位,夫妻关系第二位,孩子是第三位。当家长把洪荒之力都使在孩子身上,方向就错了。先问问我们自己是否活出了积极的品质?我身边有位朋友,是深圳十峰的践行者,夫妻都喜欢爬山,基本每周都去爬山,她家的孩子也从小就养成了坚毅的品质。所以说言传身教,父母自身的生命状态对孩子影响非常大。 2,快乐收收收,收来自保军老师的品质,思维和知识,收来自全国各地优秀指导师们的智慧!自己的感知更敏锐了,有了成长型思维,总能在别人身上看到好的地方去学习。 3,成长变变变,高级班最后一天现场模拟考核后,春阳老师对我两句鼓励的话,增加了我的信心。刘萍老师组织5月12日到她公司去开了第一场沙龙,让我突破了自己。再加上昨天刚上完的心理咨询师线下课,让我走进了心理咨询这个巨大的神秘的行业。感谢我生命中遇见的各位老师! 接下来我要复盘,整合自己所学,反思自己心态上变化了,最近孩子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自信心也多了一点。每天都在与孩子相处之中去体会,去反思。同时逐步做不同形式的输出,实践,把积极学习的精神传递出去。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早起读书营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这些非常落地的,来自很多老师的经验,每天持续给我们赋能,真好。 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组织班级里,目前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一些孩子,把这些孩子的家长组织起来,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孩子到了四年级,伙伴之间的影响很大,所以想把这个小团体建立起来,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孩子,都会受益。 昨天接了一个山东二年级的孩子个案辅导,跟家长做了第一次沟通,希望近期把这个个案做好。

2021-05-06

红色上旺演讲稿追寻先贤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大家好!我是红领巾讲解员叶钧铭。    上旺村——隶属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上旺是我的家乡。  “四周环山一条溪,荒山秃林无粮地,十户人家九户穷,挑脚抬轿做长工”这首打油诗是旧社会对穷苦上旺的写照。从1958年起,上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旺精神陈列馆,每次有游客来,讲解员王慧芬都不厌其烦地讲述着这个村子的历史。 “八把山锄创大业”的故事,是上旺人心中最自豪的一段过往。走进村口的上旺精神陈列馆,迎面便是写着这7个大字的主题墙。“这里曾是‘江南大寨’的先进典型,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标兵。这也是上旺人举全村之力,聚万众之心,战天斗地,风餐露宿,抒写的一曲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壮丽乐章。”虽然王慧芬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但她的讲解富有感情。她带着游客行至展览的重点处,便会停下脚步,提高音量,并用手指轻轻地敲一下玻璃橱窗。 “王金友是我的姑父。‘上旺’原先叫‘上王’,改三横王为日字旁旺,寓意着上旺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下,越来越兴旺。”上旺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时代的符号,更是一个无声的宣言,是上旺人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但有一种东西它永远不会变,那就是信仰的力量。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当年的党支部书记王金友打造的这个“红村”,同时也是一个“网红村”。“曾有86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来上旺参观,少说也有几十万人次。”韩跃进说。上旺精神是上旺文化的灵魂,是上旺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如何让这份精神代代传承,以奋斗指数换取幸福指数,是现任上旺村党总支书记韩友法特别关注的问题。“上旺的红色过往让这里成为一个养心的好地方,在新一届村两委会班子带领下,一条融入红色教育的养心乡村游路线逐渐明晰起来。”韩友法告诉记者,在这颗“红心”的吸引下,许多单位将党员活动安排在了上旺。从上旺精神陈列馆出来,王慧芬带着参观者参观了当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房——十三排。“这‘十三排’的建房过程,可谓是千辛万苦。当时公路不通,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下磨脚底上磨肩’,翻山越岭五里路到富盛船埠头挑砖、挑瓦、扛水泥。后来,为了节省开支,村里还办过砖瓦厂。”韩跃进说,上世纪70年代,“十三排”建成时曾经轰动一时,让很多来访者啧啧赞叹。近年来,上旺村发挥自然生态优势,以“村美、景怡、人和”为目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一方桃源:绿水青山更衬“红”除了红色精神,上旺的“红”还依托于一片绿水青山,那是“红”“绿”交织出来的美丽。不远处,曾经留下来自8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人足迹的上旺接待站也即将迎来变身。“我们已经将这里外租,计划发展一个高端民宿——花田美宿。”谈起未来,韩友法充满了信心。王金友,男,1932年生,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人。从农业合作化时期起,历任互助组长、初级和高级农业社主任。公社化时任中共上旺大队支部书记。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任中共绍兴县委副书记兼红山公社党第第一书记、县革委会主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兼绍兴县委书记、绍兴地委农工部副部长等职。80年代起任绍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至退休。上旺村属贫困山村,从1958年开始,王金友带领群众,发扬“八把山锄,艰苦创业”精神,在11座“癞头山”上陆续开发出568亩茶园,修筑茶园梯坎167条,使荒山丘陵成为“层层梯茶绕山转”的优良茶园,茶叶总产量由1958年的12担,增加到1969年的1051担,造田70多亩,粮食亩产提高到700多公斤,加上茶叶奖售粮,在人均2分2厘田的上旺村,实现了粮食自给,并拥有集体积累18万元,彻底改变了“过路凉亭”苦山村的落后面貌,成为绍兴地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1970年2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号召“学大寨,学上旺”,1970年至1975年,全省共有51个县干部2033批,1346****人到上旺参观。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干部63批14488人到上旺考察,并先后有阿尔巴尼亚、澳大利亚、美国等47个国家和港澳同胞96批、1284人到上旺观光,联合国也派代表前去访问。外国专家称赞上旺是中国山地种茶的一大创举。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掀起了建设新世界的热潮。成立的五十年代后期,在当地村民王金友带领下,以“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勤劳致富,终于把穷山恶水改造成“青山绿水好地方,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的新农村,当时村民想把这个兴旺的事业长留,就把“王”字改成了“旺”,寓意兴旺!    五十年代后期,上旺村民在王金友的带领下,以“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治理穷山恶水,改溪造田,开荒种茶,改造环境,村庄发生巨变,经济有了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那时人们在“王”字边加了个“日”字,意使其更加兴旺。六七十年代,上旺人拆旧建新,移房造田,植树造林,成为以茶叶生产为主,粮、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新上旺,多次受省委、省政府表彰。七十年代末,创办了上旺丝织厂、茶叶精制厂等企业,开始从农业逐渐向工业之路发展,受到国务院嘉奖,称之为“青山绿水好地方,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的时代新农村。王金友,这个传奇性的人物只是上旺村的一个普通农民,曾以村(当年叫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先后出席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第十一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他前后担任了省、地、县的不少职务。虽然官做大了,但他参加劳动的传统却始终不丢。当年在参加完“中共九大”回来,下车后,走了20多里路,没有休息,就同社员们一起干活,边劳动边宣传“九大”精神。这真是工作开会,开会工作,两不耽误。据说到现在白发苍苍了,还在田间山头转。他不但勤劳还节俭,他总是戴着乌毡帽,身穿对襟袄,一副农民相。在1969年要去参加“九大”,还是这副打扮。有人曾提醒他说:“你是去北京开会,怎么还是这副农民打扮?”他却笑笑说:“我是个农民,就得像个农民嘛!”后来村里条件好了,有些人想摆阔气,讲排场,曾对他说:“现在上旺名气大了,参观的人多啦,大队得造个漂亮的大礼堂、招待所才行!” 而他却说:“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还得勤俭节约,否则就会败家!”他在这些虚面上不舍得花钱,但是在为人们的生活上却又无比的慷慨。在1968年到1970年的三年中,上旺大队统一规划,集体出资,先后共建二层楼房13幢,每幢10间,按人口多少分配给社员免费居住。至1972年,新建社员住房达到200多间,有80户社员率先住进新楼房。1979年,上旺村率先实行老年社员退休制度,对60岁以上男社员每月发养老金12元,55岁以上女社员每月发10元,并随集体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养老金数额。那个年代那是不得了的事。1981年6月,红山公社上旺大队建成全县农村第一座电视转播台。这就是一个农民的作风,这就是一个老前辈的谆谆教导。这也许是我今天学大寨的精华!我们书比他要读的多,但是缺了淳朴!我们现在的事业没有他做得大,但是缺了纯真!旅游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是我认为旅游的最大目的是对自己有帮助!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途中有人有景有文化!千万不要旅游完了回来说那个山太好看了,那个水太清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心身的愉悦!但是如果能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对旅游的深意!那就更好了!现在有很多人去香港,去泰国,去韩国,在好些人心目中可能就是去虚荣旅途,因为除了说去过,可能没有学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上旺其实对看景的人来讲,没有太多,但是我之所以要写,我觉得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励志的旅途!这样的地方有着精神的文化,不但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红色革命的文化!还有对一些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怀念!遥想当年王金友带着15个人,而且这15个人中,最老有72岁,最小只有13岁,还有8把破锄头,让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当时富有美丽的模范村!让村民在当时都住上排屋!让近百万名省内外干部群众到上旺参观学习,让86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莅临上旺考察访问!这样的事迹与国与民都是有贡献的,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尤其是当年开始的时候,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思想牢牢在当地村民的心里扎根,觉得上旺自古这样,穷了几百几千年了,怎么可能改变,于是没有多少人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金友一马当先,立誓一定要改改这个陈旧顽固的思想!在现在有多少人其实还是这样,话说得超前,事办得落后,懦夫懒汉思想还是存在!有句话说的好:苦不苦,想想革命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位老前辈的带领上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真的让人钦佩!想想当年15个人只要8把锄头开始,后来带领村民,用三年时间硬生生的开出荒地560亩。这样的意志与决心,真是个传奇了!《愚公移山》只是神话,南泥湾是当时革命需要,可以说是屯田制的延续,说白了,就是命令式的执行。而王金友却基本上是一人之力,说服村民,以小成大,慢慢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以实际行动完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业!这对我们现在创业人士是一种鞭策与鼓舞。时代在变,但是精神不变!“上旺精神”应该发扬光大。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两个词谁也说不清晰。但是从“凉亭苦上旺”到“农业学大寨,江南学上旺”,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人的力量其实是很大的。现在在绍兴只要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尤其是当年的知识青年,基本都知道上旺。想想当年,上旺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荣耀。时过境迁的今天,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上旺”这个名字。这是谁的问题?难道不应该深思吗?西周尹吉甫曰:“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 这是最好的解释。愿老前辈的“旺”字能延续下去!如今,在奔赴全面小康的路上,上旺人传承“上旺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正在续写新的篇章。一面旗帜:信仰的力量不会变在上旺,“曾经”这个词,有着特殊的温度。辟荒山、种茶树、建水库、改农田……上世纪

2021-09-10

【今日观评 夏风教室观评员 徐能英 2021年09月09日 星期四】 无论日子多么忙,都要给自己一个仪式感――这是对生活的敬畏和热爱,更是对自己的尊重。作为教师,无论别人是否送给你鲜花和掌声,但在教师节,无论你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如何,都要创造条件给自己一个仪式,只有自己敬重自己,才能活出自信和美丽。在紧张忙碌的开学工作的同时,院子中心小学欢聚一堂,迎来了我们的节日第37个教师节。 徐杜娟老师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深夜到凌晨,无比充实。已经到了教师节这天了。感慨不已: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这是你在院小的第六个教师节,从刚开始迷茫疑惑、熟悉教学环境、到优秀教师、再到现在参与会议,布置会场,一步一步的进行改变。一年比一年的教师节仪式感强,今年最震感,特别是学校精心准备的视频《错位时空》《你好未来》,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人民教师的无上光荣和责任。 袁金霞老师:和邹婷老师都是在院子中心小学的第三个教师节了,刘晓青老师也是走上工作岗位第13个教师节了,你们加入大家庭,默默无闻地人乡村教育事业付出,是我们学校的荣幸。鄢老师和陈博老师还被评为了镇表彰的优秀教师,希望你们继续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断前行。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未来在一起;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世界在一起。罗静老师、付静老师依然初心不改,与孩子共同成长。 姜欣老师晨诵诗歌《相见欢》《天净沙·秋思》,给孩子们讲起南唐后主李煜的故事,当讲起李煜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他精于文学、书画、音律,却不善于治理国家,亲贤远佞,不是一个好皇帝,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孩子们小作文送给老师的节日祝福更多的是帖心的感动。 韦敏老师学校也简短地举行了庆祝仪式座谈会,同时还细心地关心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江红丽老师新来的校长还拉了条幅庆祝我们自己的节日,也祝你公历生日快乐。 你向孩子们呈现这个世界,你带孩子们发现这个世界。严丹萍老师在深入地熟悉走进每个孩子心灵。彭春姣老师已经挑选出小组长来引领其他孩子学习。彭娟老师在班级中施行学生管理制度积分奖励形式。陶安丽老师:花了一天的空余时间,改完了假期布置的周记作业。心一旦慢慢静下来,对于工作,就会有一些想法,等待慢慢结合实际去践行。王慧老师: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班上学生总算都认全了,而且对于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我也在不断的摸索中有所进展。如何更好地家校育人,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还是要全面了解孩子家庭成员背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能准确分析出原因,积极应对。 凌辰老师来到新学校,班级图书角真的不如我们乡村,你先将自己的书籍拿到班级,另外将亲近母语书单发班级群,让家长带孩子们购买并在班级流动。因为火柴捐赠图书这次不如以前,所以对接我一直还没接受不是优质的童书。 白露过后,子肖老师关注着大自然的天气,老话说春捂秋冻,老师们多注意早晚保暖。冯凡玲老师、肖丽老师、陈玲玲老师一天都是满的,开学季,我们会在这样的忙碌中更好地成长。王文婕老师特别佩服这样有才的老师,自编自唱,一首歌的时间就让孩子们知道了三连音。 胡云峰老师新岗位,孩子们已经爱上了你,遇到事情知道会找有爱心的你去帮忙解决。程秀枝老师分管安全工作有条不紊,真是校长的得力助手。 提前祝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感谢们们为孩子们的童年带来光亮。

2021-09-23

                                                           长篇小说《瓜蒌花》                                                                2021年9月22日                                                              第十六章    挑大粪         苏五魁所在的村子,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在地下挖成的大坑,里面用石头砌好后,再用白灰把缝隙封好,以防漏水,人们就把这个砌好的大坑,当作解手排便的厕所。有时家里也有一些洗衣、洗菜的脏水也倒入其中,长期下来这个大坑就成了一个又臭又脏的地方。当地人叫做“高街”(厕所)。        “高街”一般都建在院子里的一个角落,不会引起人们注意。但当地人都知道这个“高街”(厕所)在哪个位置。村子里的人们每当去上厕所时都说上“高街”,也不知是否和书上写的上厕所叫“告急”是同义语,但这里人们也都是这样称呼。         这些大坑里面的大粪臭水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清理一次,否则,人们上厕所时候,里面的臭水就会溅到屁股上面,非常令人恶心。所以,在这里上厕所都得十分小心,还得学会如果臭水多的时候,把屁股抬高,有时解大手时,还必须拉一下屎抬一下屁股,以防被臭水溅到屁股上面。         但这些厕所里的大粪水,也有特殊的用途,它是农田里不可或缺的肥料,这是天然的有机肥,对庄稼生长非常有利。比起用化肥或者氨水等等其他的化学肥料要绿色的多。虽然这些大粪看起来肮脏,气味又臭气熏天,但村民们可把它当成宝贝使用。每当地里的庄稼需要肥料时,村民们就把这些厕所里面的大粪用大粪梢挑到地里,让这些又臭又脏的大粪滋养地里的庄稼。         挑大粪就是把这些大坑里的大粪挑到地里的活计。          这天,是一个星期天。苏五魁、李河阳、郝石头,他们几个被派到挑大粪这个活儿,他们每个人都用担子挑着两个大粪梢,准备去厕所里舀上大粪后,再把它用担子挑着担到地里给庄稼施肥。         这个大粪桶,在当地人叫做“粪梢”。它是用木头做成的,制作方法是:先把木头刨成宽度约为三到四公分,厚度约为一公分,长度约为四十五公分的长条木板若干块。然后,再用一个专用的工具把这些木板一块一块地装在一个铁圈里面,这个铁圈当地人叫做“梢箍”,等木板装满“梢箍”后,再把这这些木板上面加两根“梢箍”直到把所有木板箍紧,这个大粪梢两头小中间大,像一个一面没有鼓面的鼓,在粪梢上有两块木板稍微伸出长约二十公分,用作粪梢的两个耳,以用钩子钩住好用担子挑起。然后,再加入水泡一定时间后,好让木桶涨起来,这样装入大粪就不会漏出来。         这些用作“箍梢”的铁圈,在大粪桶老化散开后,孩子们还可以把它当作玩具,用一个铁丝弯成钩状,把这个铁圈钩住“梢箍”,便可以在地上推着走。孩子们称为:“推梢箍”。         “推梢箍”在当地的孩子中间颇为流行。          这天,苏五魁他们几个干的活计就是用这些大粪梢挑大粪。他们来到一户人家里,这家人还在吃饭,为了不影响这家人吃饭,他们便在这家等着家里人吃完饭再干活儿。这家人看到这些小孩子们挑着大粪梢来到家里后,便十分热情地让这些孩子们来屋里玩。         苏五魁他们也不客气,便都来到了屋子里。这是一个男人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女人和孩子的人家。家里条件还算不错,由于男人有工作,吃着“商品粮”,每月都会按时领到工资。女人则在有农活的时节去地里干点农活,这样就算是两个人有收入,所以像这样的家庭在当地算得上是比较富裕家庭。         苏五魁他们几个人进到屋子里,坐在炕上,两只脚在炕头的墙面上踢打着,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这家女人边吃着饭,边对这些孩子说:“捏儿(土语:你)吃了饭啦没有?再在俺家吃儿(土语:点)吧!”         李河阳抢着说:“俺都吃饱饭啦!俺不吃。”         这家女人“嗯”了一声,便端着碗继续吃饭了。         她的孩子也在桌子边上低着头吃着饭,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苏五魁他们几个孩子。         一会儿工夫,这个女人和孩子都吃完了饭,苏五魁他们几个人也开始干活儿。他们先用一个长木棍子,上面拴着一个类似碗状的勺子,从厕所里面一勺一勺地先舀上大粪,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舀上来的大粪倒入大粪梢里面,一只大粪桶舀满后,再换另一只大粪梢,直到把所有的大粪梢都舀满后,他们才能一起挑起两只大粪梢往地里挑。         这时,郝石头正在用长木棍往大粪梢里面舀大粪,一不小心大粪溅到了脸上嘴里。他“啊”了一声,便扔下舀大粪的长木棍子跑出了厕所。         李河阳他们看到郝石头满脸大粪跑了出来,高兴得哈哈大笑。         苏五魁也满脸幸灾乐祸的样子看着郝石头。         郝石头跑到外面院子里的大水缸前,拿起放在水缸里的水瓢就往脸倒水,这下流下来的大粪水又流到了他的嘴里,他大口大口地吐着唾沫,样子非常狼狈。          这家的女人看到后,赶紧拿出自己家干净白毛巾递给了郝石头......。                                                                                                                             写于2021年9月22日

孙姓,男孩,2010年阳历12月8日农历11月初3,中午12时05分出生,请大家帮忙取名

孙铭君,明祁

2021-05-05【舜】“象耕鸟耘”

据传说,舜在历山(千佛山)耕种田地时,他的孝德与大忍,连天帝都被他感动了,于是命大象为他耕地,让鸟儿为他捉虫除草,助他的粮食大丰收,即有“象耕鸟耘”这一典故。  相传在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孝慈礼敬,天下一片太平景象。但在历山这个地方,却住着一对出了名的坏夫妻。男的是个老糊涂,原配妻子死后又娶了后妻,对后妻生的儿子象和女儿嚣很好,却对前妻生的孩子舜很不好。  后母简直把舜看做眼中钉,一点都容不下舜,坏的给舜吃,烂的给舜穿,还让舜住在不避风雨的破烂小屋中。 弟弟象是个粗野傲慢自私自利的家伙,只有小妹妹嚣多少还有点善良之心。  舜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不但得不到温暖,还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心肠狠毒的后母,总想找机会杀死舜。 但舜一点也不怨恨他的父母,反而依然非常孝敬父母,爱护弟妹。  尽管如此,夫妻俩也没有丝毫悔意,反而变本加厉。舜在家中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好一个人搬到了历山脚下,盖了一间草屋,开垦了一片荒地,一个人过起了日子。  但他心里依然想着父母和家庭,每遇荒年,他总是暗中拿些粮食去接济他的父母。  舜在耕地时,常常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爱心而发愁,经常责问自己有哪里没做好,有时候竟仰天大哭起来。  乡里人都说舜是不堪父母的虐待才痛哭的,舜却说:“我不是为我的劳苦而哭的,我哭的是怎么我不能让父母为我高兴起来呢?”  听了舜的回答,人们都夸奖他,说他是个天下少见的孝子。一传十,十传百,由近到远,舜的孝名被传到了四面八方。  在他德行的感化下,那些过去争夺地界的农民,就都能够和睦相处了。  后来舜又到雷泽去打鱼,那些为争夺渔场而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也都能和睦相处了。  无论舜走到哪里,他崇高的德行都能感化他周围的人。大家都喜欢他,都愿意跟他住在一块儿。  过了一年,他住的地方便成了村庄;到了第三年,那里就成了一个小镇了。  当时,帝尧的年纪已经大了,正在天下寻找贤人,准备把帝位禅让给贤人。  各地的族长们都推荐舜,说他既孝顺又有才干,可以做继承人。 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并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他。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