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87.1

2022-01-16 18:30:02惊瞳10:37 21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24.99 喜点
声音简介

当做饭作为一种兴趣的话还是蛮享受的

是的呀,不过要当着职业的话就有点泼冷水了。

抗击匪寇的是谁

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其他群众人民。

兴化军民抗击倭寇的故事,要简化

嘉靖20年中,倭寇一再侵犯兴化沿海地区,群众灾难深重,嘉靖四十一年(公元 1562年)十一月,倭寇洗劫兴化府 平海卫指挥王茂就在平海卫海岸要口,构筑工事,严阵以待。 兴化卫中所千户白仁,英勇善战,他与分巡姚凤翔率引水师,生俘倭寇14人。 平海卫左所正千户叶巨卿,率水师与倭寇鏖战,俘敌100余人。 平海卫右所正千户吕钦镇守平海卫,倭寇三次大举进攻,均被击退,共斩倭300多人,俘倭600多人,倭寇闻风丧胆。 副总兵戚继光于9月13日夜冲进据守在林墩的倭巢,共毙倭2023人,俘其一部分,救出被俘群众2114人,10月25日戚继光班师回浙

寇准抗辽的故事

十一世纪初,辽国大举入侵,北宋人心惶惶,有些大臣主张迁都逃跑。这时,一位大臣竭力主张抵抗,并竭力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这位大臣就是宰相寇准。 寇准从小聪明好学。十九岁那年,他考上了进士,先后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官。他耿直刚强,办事果断,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副宰相。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还要任命你为宰相呢。”宋真宗又说:“我还要任命一个人跟你一道担任宰相,你看谁最合适?” 毕士安说:“寇准为人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说:“听说他刚强任性。” 当时,辽国正不断出兵侵扰北方边境。毕士安就说:“寇准忘记自己,一心为国,坚持正道,反对奸邪,所以不少人讨厌他。如今辽国不断入侵,百姓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 宋真宗认为毕士安讲得很有道理,就同时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两人为宰相。 寇准担任宰相才一个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二十万大军,入侵宋朝。这年十一月,辽军很快打到澶(chán)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朝的都城汴京。 边境的告急文书,一天中向东京发来五次。这些告急文书到了寇准手中,都被扣了下来。寇准谈笑自如,好像没有这回事。 第二天,人们把这事报告宋真宗。宋真宗又惊又怕,就把寇准召来,问他处理办法。寇准说:“陛下要辽国退兵,不过花几天时间。” 于是,寇准乘机提出,要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澶州。宋真宗不敢前去,立起身来,想退回内宫。寇准说:“陛下一进去,群臣不得见,大事就完了。陛下不能入内。” 宋真宗只得留下来,陆续召见一些大臣,商议对策。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另一个大臣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这两个人都想逃跑,暗地里劝宋真宗迁都,躲避敌人的.锋芒。 宋真宗问寇准说:“有人劝我迁都金陵,有人又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 寇准知道这是王钦若和陈尧叟出的鬼点子,就假装不知道,大声说:“谁给陛下提出迁都的主意,罪该杀头!现在上下齐心,要和敌人决一胜负。陛下御驾亲征,定能打败敌人。要是迁都逃跑,京城一失,人心崩溃,敌人长驱直入,天下还能保得住吗?” 在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决定亲征。这年十一月,北宋军队从东京出发,来到韦城(今河南滑县)。 守卫澶州的宋军听说皇上亲征,士气高涨,打退了辽军的进攻,还打死了辽国大将萧达兰。萧达兰一死,辽军的锐气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不料就在这时候,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主和派又提出迁都金陵。宋真宗胆小怕事,又想后退了。寇准劝告他说:“陛下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如果这时候撤军后退,百姓失望,军心涣散,势必瓦解,敌人乘机杀来,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 宋真宗还是拿不定主意。寇准又和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一道去劝说宋真宗,宋真宗这才勉强同意前进。 宋真宗只得下令进军,渡过黄河,进入澶州城。他在北城门楼上,召见众将。远近将士望见宋真宗的御盖、龙旗,齐声高呼“万岁”,宋军的士气高极了。 宋真宗把军事大权交给了寇准。这时候,几千名辽军骑兵前来攻城,寇准下令开城出击。宋军奋勇冲杀,一下子消灭了一大半敌人。 宋军得胜以后,宋真宗命寇准留在北城,自己回行宫去了。他回到行宫,还不放心,又派人去看寇准在干什么。只见寇准正跟官员在饮酒,有说有笑,根本不把辽军当一回事。宋真宗这才放下心来,高兴地说:“寇准这样从容不迫,我还担心什么呢?” 宋真宗本来就没有决心抗辽,早在出征前,就派一个叫曹利用的官员,跟辽国谈判。辽军因为不断受到挫折,处境越不利,就同意跟宋朝议和。 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些主和派就放出谣言,说寇准想利用军队,夺取权势。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没有办法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 这时,辽国派使者跟曹利用一道来澶州,请求议和。为了议和,宋真宗打算每年给辽国一些银绢。他对曹利用说:“如果不得已,即使每年给一百万,也可以答应下来。” 曹利用动身去辽营订立和约,寇准把他召去,说:“虽然皇上答应百万银绢,可是,你答应的数目不得超过三十万。如超过这数目,我就杀你的头!” 曹利用不敢违抗寇准的命令,到了辽营,终于按照三十万这个数字谈定下来了。 曹利用回来后,还没有来得及向宋真宗汇报,宫廷内误传为三百万。宋真宗大惊,说:“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说:“姑且了事,这样也可以。” 没有多久,宋真宗就知道了确切数字,不由得喜出望外,不住口地称赞曹利用能干。 公元1005年1月,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协议,规定北宋每年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不用说,北宋百姓的负担又加重了。不过,这还是由于寇准坚持抗辽,北宋才没有遭受更大的失败。因为这次和约是在澶州订立的,所以历史上称为“澶渊(就是澶州)之盟”。

抗击日寇的小故事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詹秋怡只对范丞丞的狗感兴趣,她为何对范丞丞的狗感兴趣?

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女孩是非常喜欢狗的,狗能引起她很大的兴趣,然后就只会对狗感兴趣了。

为什么兵书说 穷寇勿追?

有两点。 第一,敌人可能见身陷死地,奋力迎战,反而于我军不利,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二,敌人可能佯败,在前方下了埋伏。 至于打仗讲礼仪,是春秋时的事,战国之时,各国矛盾非常尖锐,就不管什么礼仪不礼仪的了。

七律长征的感受

七律长征的感受如下: 1、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练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并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男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七律. 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作者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4、《七律.长征》 全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马蒙磅砖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整首诗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5、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 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 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 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含。“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腾讯二战风云掠寇征寇

一万三突四千火一侦一装一重九十军事左右边,全前,突目标突,火目标火。玩了这么久从没听过什么一掠五征…

类似小兵张嘎的抗日英雄故事

鸡毛信和张二小小放牛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