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天子周赧王为何会债台高筑

2022-01-20 22:24:05門哥02:58 3.7万
声音简介

周赧王是周朝第37位国君,债台高筑这个成语与他有何关系?

债抬高柱这个成语正是出自周赧王的故事,因为周赧王借了许多钱,最后为了躲避讨债人,只能够躲到宫内的台上。 一、周朝最后一位天子周老王 周朝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天下有许多的诸侯小国,但是只有周天子才是天下之主,可是到了周朝最后一个天子周赧王在世的时期,因为诸侯国各自为大,导致周天子的权势越来越小,财富也不复从前。所以周赧王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天子,周王室极其贫困,甚至为了办上一代君主的丧事,都要向其他国家借钱。 二、周朝王室的负担极重 为什么周赧王会这么穷,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西周时期周王氏的管辖领地本来是很大的,但是西周灭亡的时候,西周几百年来积累的财富也被洗劫殆尽。当时的周平王放弃了周王氏的都城,迁都到了洛邑,周王室管辖的领地,也减少了一大半,只剩下600里的领地。这600里的领地所收的赋税完全不能够供周朝的贵族生活,而周朝的贵族数量并没有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周朝的财政十分艰难。再加上诸侯小国也不会再向周王室纳税,所以做完事就只会困上加困。 三、债台高筑 在周赧王时期,由于周王室本来就贫苦,周赧王向他人借了不少钱,拼凑了一支部队,打算跟随楚国去讨伐秦国,结果这支拼凑出来的部队实力相当之差,根本就打不了当时处于全盛时期的秦国,而秦军轻松地拿下了周兰王所在的西周国,周赧王甚至被迫向秦军请罪。但是周赧王为了打仗而借的那些钱还是需要还的,因此在他战败之后,周赧王就被债主追着讨债。可是周赧王哪里有钱来还债呢,所以他就躲到皇宫里的高台之上,债台高筑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秦始皇怎么灭的周朝?是周赧王让位还是武力灭周?

公元前256年秦攻破都城,杀死周朝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东周即已灭亡

“债台高筑请讲一讲成语债台高筑”的来历?

成语典故-债台高筑 债台高筑【出处】《汉·班固·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厄岖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铁之言。” 【用例】《清·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又或商业倒闭,士子落魄,‘债台高筑’而莫避,田庐尽卖而无归,则有踞天蹐地,寻死自尽者矣。” 【解说】战国时,周赧王懦弱无能,然心怀雄心。图谋合楚、燕等国之力攻打秦国,但虑军饷不足,乃向国内富者借贷,允以凯旋后倍利偿还。不料,未及与秦交战,周王已惧而撤归,而所贷之军饷已用罄。斯时,索债者日聚宫前嚣骂,使之胆战心惊,迫匿于宫中高台中,不敢下矣,后人遂将此台称为“逃债台”。 【债台高筑】原指为避债而匿于高台之中,使债主寻之不易。后喻人欠债甚多,常用此语。

周赧王主要事迹 周赧王人物生平 周赧王轶事典故简介

  中文名:姬延   别 名:周赧王   国 籍:东周   民 族:华夏族   出生地:洛邑(今河南洛阳)   逝世日期:前256年   职 业周朝天子   父 亲:姬定   祖 父:姬扁   主要事件:秦取九鼎,东周灭亡   周赧王姬延(?-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称王赧,周慎靓王之子,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256年在位,共59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东周覆灭,周民东亡,秦取九鼎。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周赧王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王畿(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   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对于挽救危亡的周朝都没有什么作用了。王五十九年,驾崩。是年,秦昭襄王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

“债台高筑”

战国时,摇摇欲坠的周赧王还野心勃勃,但实际却软弱无力。他想联合楚、燕等国攻打秦国,但没有足够的军费,于是向国内的有钱人借钱,答应等打胜仗后加利偿还。结果没等到与秦军交战,周赧王就吓得撤兵回国,而借来的军费却花光了。这时,要债的人天天聚在王宫门前吵闹,逼得他只好躲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不敢下来。因此,人们把这座高台称做逃债台。这个成语比喻欠债很多。  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注),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时秦国已攻占了韩、魏、赵三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   “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姬延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此后,秦军不肯罢休,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直扑东周王城。姬延惊慌,打算逃奔韩国或魏国。西周公劝说道:“秦吞?并六国已是大势所趋,韩、魏两国也不会幸免,大王与其到那时被俘受辱,还不如趁早投降,结局或许能好些。”姬延无奈只好率领臣下和宗室,到祖庙哭拜了一番,三天后,亲自带着家眷、图册,去秦军军营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为周公,命令他居住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并夺去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宝器。至此,东周宣告灭亡。

债台高筑是那个

战国后期,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债台高筑的介绍

债台高筑,成语,作谓语、补语。筑起很高的债务台,形容欠债很多。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注引服虔说:周赧王欠债很多,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

“债台高筑”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典故吗?谢谢!

【债台高筑】形容欠债很多。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又或商业倒闭,士子落魄,债台高筑而莫避,田庐尽卖而无归,则有局天蹐地,寻死自尽者矣。” 邹韬奋 《谋生与屈辱》:“在目前我这位朋友的一家生活已极难维持,债台高筑了,借也无处去借,恳助也无处去恳助。”《文汇报》1984.10.17:“一桩婚事花费了五千余元,仅有的一点积蓄不仅花尽,还债台高筑。”参见“ 债台 ”。

债台高筑的成语

【债台高筑】:zhài tái gāo zhù,形容欠债很多。作谓语、补语;指欠钱。 【负债累累】:fù zhài lěi lěi,累累:沉重,繁多。欠别人的债务非常沉重。作谓语、定语;用于处境。

债台高筑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zhài tái gāo zhù 成语释义 筑起很高的债务台。形容欠债很多。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诸侯王表序》:“有逃责(债)之台。”唐 颜师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感情色彩 贬义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家徒四壁,民劣财尽; 反义词 绰有余裕,金玉满堂 成语例句 由于经营不善,这家公司现已陷入债台高筑的境地。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