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包开一代新风的教育家——蔡元培

2024-01-22 10:08:57一枝圆圆06:06 53
声音简介

蔡元培有哪些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健全人格”。 (二)大学教育的内容为“五育并举”。 (三)大学教育的功能在于“服务社会”。 蔡元培先生以其饱满的爱国热情,立志教育救国立国,形成了包括“健全的人格”、“五育并举”和大学教育的功能在于“服务社会”等丰富的教育思想,并大力付诸实践,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因此,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现实意义: 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至今对于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仍有一定意义。

谈谈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方法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蔡元培是著名的教育家,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著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简要概括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健全人格”。 (二)大学教育的内容为“五育并举”。 (三)大学教育的功能在于“服务社会”。 蔡元培先生以其饱满的爱国热情,立志教育救国立国,形成了包括“健全的人格”、“五育并举”和大学教育的功能在于“服务社会”等丰富的教育思想,并大力付诸实践,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因此,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现实意义: 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至今对于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仍有一定意义。

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

蔡元培金句

蔡元培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    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蔡元培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蔡元培    对于学生的希望: 一、自己尊重自己。 二、化 孤独为共同。 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四、有计划的运动。     蔡元培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     蔡元培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元培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蔡元培    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蔡元培    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蔡元培、黄炎培    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蔡元培的小故事

蔡元培廉洁小故事1916年冬季,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那时的交通工具很简单,走马上任还需要坐马车,当蔡先生从马车上下来以后,看见学校门口,有许多人在夹道迎接。原来,这是学校的规矩,工友们必须遵循礼仪表示欢迎,随行人员对蔡先生说了声:“您请。”蔡元培先生一边往前走,一边脱帽向两边欢迎他的工友们致意,并和颜悦色地对工友们点头致谢,不住地说道:“谢谢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们见此情景,非常感动,纷纷赞叹道:“蔡先生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人啊!”这件事情要是发生在今天,当然没有什么可以大肆宣扬的。但在刚刚推翻封建帝制的民国初期,蔡元培先生抛弃了旧官场上的那一套官礼陋习,对普通老百姓谦恭礼让,这种礼待庶人的行为,不能不令人佩服。当时,有一位叫马兆北的学生,考取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报到那天,天空晴朗,气候宜人,马兆北踏着轻快的脚步,迈入了北京大学的校门。谁知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张公告:凡新生来校报到,一定要交一份由现任的在北京(北平)做官的人的签名盖章的保证书,才能予以注册。马兆北看完公告以后,欢欣的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一种被愚弄的感觉霎时涌上了心头。他怀着忿忿不平的心情,给蔡元培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不远千里而来,原是为了呼吸民主空气,养成独立自尊的精神。不料还未入学,就强迫我到臭不可闻的官僚面前去磕头求情,未免令我大失所望。我坚决表示,如果一定要交保证书,我就坚决退学。”言语中不免流露出对蔡元培先生为首的校方的不满。信发出去以后,马兆北并没有抱着多大的希望,本来嘛,人家是举国上下鼎鼎有名的校长,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入学的学生,能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呢?不过是借此保持一下自己的自尊,泄一泄自己心中的愤恨情绪而已。于是,马兆北开始收拾行装,准备追求自己新的前程。谁曾想,过了几天,马兆北突然收到一封来信,猜了半天也猜不出究竟是谁写给自己的信,打开一看,见开头写着“元材先生”(即马兆北先生),急忙再看看下边的署名,居然是蔡元培校长的亲笔:“弟元材谨启”,马兆北激动得差点没喘过气来,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急忙观看全文,只见信中写道:“查德国各大学,本无保证书制度,但因本校是教授治校,要改变制度,必须由教授会议讨论通过。在未决定前,如先生认为我个人可以作保的话,就请到校长办公室找徐宝璜秘书长代为签字盖章。”信中表现出蔡元培先生虽然身为一校之长,但他办事绝不擅做主张,独断专行,而是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教授和教授会议所做出的决定,尽管他本人也对交保证书的做法并不赞同。字里行间还表达了蔡元培先生对自己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恳之情。马兆北看完信以后,心情很不平静:蔡元培校长在百忙之中,竟然对我这样一个不知深浅的无名小卒以礼相待,真是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后来,马

蔡元培的故事

  蔡元培的故事:生活就是一杯绿茶   曾经有一位北大学生对成功充满着渴望和憧憬,可他在生活中却屡屡碰壁,鲜有所获。沮丧的他便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指点。蔡元培在百忙中回了信,并约了一个时间让那位学生到办公室面谈。   学生激动地来到校长的办公室。没等他开口,蔡元培先生就笑着招呼道:“来,快坐下,我给你泡杯茶。”说完便起身,从抽屉中拿出茶叶,放进杯子里,倒上开水,递到学生面前的桌子上。“这可是极品的绿茶哟,是朋友特地从南京给我带过来的,你也尝尝。”蔡元培先生和蔼地说道。   受宠若惊的学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几片茶叶稀疏地漂浮在水面上,水也是惨白惨白的,没有一点绿色,喝到口中也像白开水似的,没有一点茶的味道。学生的眉头不禁一皱。蔡元培好像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表情,依旧东拉西扯地谈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似乎完全忘记了学生来的目的。学生极不自然地听了很久,好不容易等到蔡元培稍稍停顿一下,忙找了个理由告辞。   蔡元培眯着眼若有所思地微笑道:“急什么,把茶喝了再走,这可是一杯极品的绿茶。千万别浪费了。”   学生无奈地又端起了茶杯,礼节性地喝了一口。可就在这时,一股清香浓郁的味道沁入心脾!学生愣住了,诧异地打量着茶杯:茶叶已经沉浸入杯底,杯中的水已是一片碧绿,像翡翠般灿烂夺目。不仅如此,整个办公室里可以闻到一种清新的香气!   蔡元培似笑非笑地望着他,满含深意地问道:“你明白了吗?"   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喊道:“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想追求成功就要像就要像这绿茶一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凡事都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沉浸下去。"   生活就是一杯绿茶,只有静下心来沉浸进去的人,才能领略到成功和幸福的甘醇!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教育启示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教育启示如下: 1、注重学生思想教育。蔡元培在北大实行教育思想“自由、人文、国际”三大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打破学科壁垒。蔡元培在北大推动学科融合和学科间的交叉,实现了文理、中西学科的有机结合,为今天的全面素质教育提供了借鉴。 3、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蔡元培提倡优化教学设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建立全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提高了学质量和教师素质。 4、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蔡元培倡导国际化办学理念,引进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打破教育的国界,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名人之一,他所领导的北大教育改革,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促进了整个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原因 1、时代要求。蔡元培改革北大正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变革呼唤革新精神,推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知识的更新。蔡元培意识到,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能力上,而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北大的教育需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进行改革,要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而非盲目追求分数。 3、学生才能的发现与激发。蔡元培认为,学生只有在关注自身兴趣和天赋的情况下才能取得优异表现。他鼓励学生自由、多元、开放地发掘知识,发挥个性和特长的独特作用,在课外也要培养爱好和精神艺术。 4、奠定国家教育基础。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教育政策与目标都有着国家层面的意义。北大作为国家第一所大学,其教育模式和质量对中国国家教育培养及其思想观点和传承具有先行意义。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