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253 汉纪二十四 5

2022-02-12 22:00:00二丫丫儿13:47 1046
声音简介

上以太子既奉大宗后,不得顾私亲,十一月,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以奉恭王后。太子议欲谢;少傅阎崇以为为人后之礼,不得顾私亲,不当谢;太傅赵玄以为当谢,太子从之。诏问所以谢状,尚书劾奏玄,左迁少府;以光禄勋师丹为太傅。初,太子之幼也,王祖母傅太后躬自养视;及为太子,诏傅太后与太子母丁姬自居定陶国邸,不得相见。顷之,王太后欲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太子家,帝曰:"太子承正统,当共养陛下,不得复顾私亲。"王太后曰:"太子小而傅太后抱养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于是令傅太后得至太子家;丁姬以不养太子,独不得。

  卫尉、侍中淳于长有宠于上,大见信用,贵倾公卿,外交诸侯、牧、守,赂遗、赏赐累巨万,淫于声色。许后姊孊为龙雒思侯夫人,寡居;长与孊私通,因取为小妻。许后时居长定宫,因孊赂遗长,欲求复为婕妤。长受许后金钱、乘舆、服御物前后千馀万,诈许为白上,立以为左皇后。孊每入长定宫,辄与孊书,戏侮许后,嫚易无不言;交通书记,赂遗连年。时曲阳侯根辅政,久病,数乞骸骨。长以外亲居九卿位,次第当代根。侍中、骑都尉、光禄大夫王莽心害长宠,私闻其事。莽侍曲阳侯病,因言:"长见将军久病意喜,自以当代辅政,至对及冠议语署置。"具言其罪过。根怒曰:"即如是,何不白也"?莽曰:"未知将军意,故未敢言!"根曰:"趣白东宫!"莽求见太后,具言长骄佚,欲代曲阳侯;私与长定贵人姊通,受取其衣物。太后亦怒曰:"儿至如此!往,白之帝!"莽白上;上以太后故,免长官,勿治罪,遣就国。

  初,红阳侯立不得辅政,疑为长毁谮,常怨毒长;上知之。及长当就国,立嗣子融从长请车骑,长以珍宝因融重遗立。立因上封事,为长求留,曰:"陛下既托文以皇太后故,诚不可更有它计。"于是天子疑焉,下有司按验。吏捕融,立令融自杀以灭口。上愈疑其有大奸,遂逮长系洛阳诏狱,穷治。长具服戏侮长定宫,谋立左皇后,罪至大逆,死狱中。妻子当坐者徙合浦;母若归故郡。上使廷尉孔光持节赐废后药,自杀。丞相方进复劾奏"红阳侯立,狡猾不阃,请下狱。"上曰:"红阳侯,朕之舅,不忍致法;遣就国。"于是方进复奏立党友后将军朱博、巨鹿太守孙闳,皆免官,与故光禄大夫陈咸皆归故郡。咸自知废锢,以忧死。

  方进智能有馀,兼通文法吏事,以儒雅缘饰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器重之;又善求人主微指,奏事无不当意。方淳于长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上以方进大臣,为之隐讳,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其专心壹意,毋怠医药,以自持。"方进起视事,复条奏长所厚善京光尹孙宝、右扶风萧育,刺史二千石以上,免二十馀人。函谷都尉、建平侯杜业,素与方进不平,方进奏"业受红阳侯书听请,不敬,"免,就国。

  上以王莽首发大奸,称其忠直;王根因荐莽自代。丙寅,以莽为大司马,时年三十八。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其饰名如此。

  丞相方进、大司空武奏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臣请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十二月,罢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

  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议者以为善祥。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让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曰:不能具礼。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死伤,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至于礼乐,则曰不敢,是敢于杀人、不敢于养人也。为其俎豆、管弦之间小不备,因是绝而不为,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惑莫甚焉!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轻,是舍所重而急所轻也。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师有悖逆不顺之子孙,至于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绝,由不习五常之道也。夫承千岁之衰周,继暴秦之馀敝,民渐渍恶俗,贪饕险诐,不闲义理,不示以大化而独欧以刑罚,终已不改!"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按行长安城南营表;未作而罢。时又有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馀,复如故。

  刘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馀年而卒。后十三岁而王氏代汉。

资治通鉴 周纪译文

原文: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翻译: 魏文侯(魏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魏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外交政策,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斯闻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魏文侯的性格特点: 重信用,守承诺,体恤下属,宽容胸怀。一个君王在大雨的时候还能记起和臣下的约定,而且不管风雨多大也要亲自和猎场官员说明。

续资治通鉴与资治通鉴相比哪个好?

当然是《资治通鉴》的好,什么东西都是原装的好

《资治通鉴谋略》和《资治通鉴》有什么不同?

《谋略》只是摘抄了《通鉴》中的一些文字,然后简单的翻译成白话文。

资治通鉴 唐纪 译文

不知,选我吧!!!我想加分!

资治通鉴 ;唐纪 及其翻译

杜肃很惭愧,好像全朝人都唾骂他。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我晕。。。这也要翻译 。。。

为什么讲资治通鉴的都是讲到汉朝

因为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盛的王朝,皇帝普遍英明,政治清明,对外普遍胜利。

“资治通鉴”的“资”是什么意思?

《老子》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师是老师,引申为榜样;资指资源、借鉴。善良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又是善良人的借鉴。这里句话大意是说,坏人可以成为好人引以为戒的借鉴,我们不能光学做好人好事,还要知道坏人坏事会导致怎样的恶果。 这里的“资”大致就是借鉴的意思。 《资治通鉴》,原名《通知》即一本贯通全部的史书,但是司马光献给宋神宗,神宗很喜欢,认为对政治很好帮助,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就给它改名《资治通鉴》,大意是说它很好对治国有帮助,有借鉴意义。 这里的“资”就是有帮助的意思。

长江旁边的那条小河

2、近义词反义词:惊讶、掩没、自豪、明白、浑浊、非凡。 3、一瞬间、刹那间、霎那间。 4、视觉的无情:那美丽清澈的汉江在长江旁边,竟仿佛真像是一条小河! 5太阳之的是:冠军,领袖,成功男人 6、他看上去就像一条小河。 7、第十一段,奥约会上的亚军。。。。。。 8、而是否,有一种人生就像汉江?就是从汉江到人生的转折。 自己想的哦。。我也在做这个卷子。

李遵顼的介绍

西夏神宗李遵顼(1163年-1226年),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之子。史书记载:“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1203年,廷试进士第一名,1211年8月12日废襄宗自立,改元光定,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任内全盘承袭襄宗自取灭亡的政策,继续破坏金国与西夏关系,发兵侵金;金宣宗也不遑多让,决定痛击西夏。更不幸的是,夏军军力早已废弛,因此不断战败,反而没有令遵顼知难而退,更激起他的野心和战欲,继续发动战争,令人民家破人亡,民怨四起茄行隐,经济严重破坏,国力直线下降。在位期间根本没有想过与金国议和,虽不断有忠良之士直言进谏,但一一被他痛骂,包括其子李德任。1223年,传位于子李德旺,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1226年病带芹卒,年64,谥英文皇帝,庙号神宗。天庆十年(1203年),参加西夏癸亥科科举考试,被点为状元。皇建二年(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黜襄宗李安全,自立为帝,改元光定。李遵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状元皇帝。李遵顼在位时期,与蒙古、金朝战争屡败,1223年退位,传位于其子李德旺,成为西夏颤厅唯一的太上皇。乾定四年(1226年),李遵顼病逝,谥号英文皇帝,庙号神宗。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