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2022-09-16 01:29:02一抹群青红_14:26 197
声音简介
动作之美,节奏之美,造型之美,抒情之美。

[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以及绵阳市北川、平武为主要聚居地,现有人口30余万。羌族是我国至今唯一保持几千年前古老族称的民族,他们是古代羌人一部的直接后裔,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族属,传承并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远厚重的羌族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其独有的民族艺术,羌族舞蹈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羌族人民“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羌族民间舞蹈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韵律,是羌族人民性格和情感的展现,凝聚着羌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审美实践智慧,它保留着丰富的古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对舞蹈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对中国圈舞文化的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尤其是藏缅语族的民族文化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羌族舞蹈的主要形式及分类   羌族崇尚“万物有灵”,至今生活中仍保留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活动、以及巫术活动的遗存;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凡是节日、迎送贵宾、消灾祈福、祭祀鬼神、婚丧礼仪等都要有歌舞活动,可以说舞蹈联系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羌族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羌族常年生活在川西北高原高半山区及河谷地带,羌族人民为适应这样的山地环境所形成的行动往来的体态和所进行的生产劳作方式,逐渐形成了羌族民间舞蹈独有的风格特点。舞蹈时,往往手臂动作较少;腿部动作较多,小腿尤为灵活敏捷;肩、胯部动作丰富,出脚顶胯的同时,肩部带动上半身作轴向的环动,形成“S”形体态。羌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主要有:“萨朗”、“哟粗布”、“布兹拉”、“巴绒”、“克西格拉”和“哈日”六种。   “萨朗”和“哟粗布”是流传于羌族地区不同区域的自娱性舞蹈。“萨朗”,羌语北部方言“歌舞”之意,流传于岷江上游上段和黑水河谷。舞蹈时,一字排列呈圈,连臂踏歌围火而舞,具有欢快跳跃的特点,它的风格是由腿部轻快而跳跃、小腿尤其灵活敏捷,直身的胯部转动和不同方位顶胯、甩胯形成特有的“S”形姿态。其中“小腿画圈”的动作,“前后悠腿”、“对衣角”等动作都是很有特色的。“哟粗布”,羌语南部方言“办酒席时跳舞”之意,又称“席步蹉”、“索达席”,流传于杂谷脑河河谷和岷江上游中断,通常连臂围火呈弧形而舞,舞蹈时,含胸屈膝,小臂随步伐自然摆动,突出胯部转动、上身倾斜转动和两肩交替往后绕圆的韵律,其风格特点是舞步重而有力,给人以沉而稳的感觉。如“蹲梭步”、“顺摆步”、“拧倾侧推”等动作,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布兹拉”即“羊皮鼓舞”,属羌族巫师“释比”跳的祭祀性舞蹈,又称“莫恩纳莎”或“尔波毕毕喜”。现如今羊皮鼓舞已由释比的巫术活动逐渐发展为群众自娱性舞蹈,有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群体的表现形式。其舞蹈沉稳、敏捷、粗犷、虔诚,动作时胯部稳而沉地轴向转动同时上身拧倾,这种韵律伴随屈膝颤动,借此带动手中羊皮鼓做各种舞动,如“蹲步跳推击鼓”、“商羊腿跳击鼓”、“蹉步跳击鼓”、“蛾蛾鼓”等都极具特色,非常精彩。   “巴绒”即羌族北部方言的羌语“古老”之意,属羌族在“瓦尔俄足”(羌族妇女节)民间节日场合跳的礼仪性舞蹈,主要流传于茂县曲谷乡的西湖寨、河曲寨等地。动作时双手小指头勾住两旁人的腰带,上身始终保持平稳,只是随腿部的颤动,伴以双脚急促踏地,胯部快速的作轴向往复转动,显得古朴、端庄又不失新奇别致。   “克西格拉”和“哈日”即“盔甲舞”或“跳盔甲”,都属于成年男子参加的军事性舞蹈,前者是为纪念战死者、民族英雄和有威望的老人举行的丧葬仪式舞蹈,后者作为战前召集性的舞蹈,具有召唤性、示威性的特点,以达到壮大声势、鼓舞士气的目的。   二、羌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歌舞合一的和谐美   “羌族民间艺术中,歌舞是一个结合的整体,有歌才有舞,有舞就有歌。” [1]羌族的传统民间舞蹈,除“布兹拉”有单面羊皮鼓和响盘做道具,并为舞蹈伴奏外,其他舞种都没有乐器伴奏,舞蹈或以呼喊、踏地声为节奏,或和以古羌语吟唱的古老民间歌曲踏歌曼舞,形式古拙,风格质朴。古歌或欢快热烈、或沉稳凝重、或粗犷奔放,节奏自由,山歌风味浓郁,交替反复,感情质朴;歌词的内容多表示欢迎、祈福、丰收、祭祀和怀念等内容。“萨朗”的歌曲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节奏速度均有强弱快慢的对比,与舞蹈动作交相辉映,如《莫斯罗多》、《真真真哟嘞》等;“哟粗布”的歌曲沉稳古朴,速度缓慢,节奏平稳均匀,与一起一落、一上一下、平平稳稳的舞蹈动作相互呼应、紧密结合,如《查查查威勒》、《莫连舍舍》等;“巴绒”的曲风古朴,悠扬抒情,简单质朴的唱词,伴以舞蹈动作急促的踏步转胯,对比非常鲜明,产生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和谐效果,如《嗬伊莎》、《嗬罗三啧》等。这些歌曲的形象往往就是舞蹈形象的内在动律,歌曲为舞蹈提供了完整的音律支撑,舞蹈使歌曲的表达更为形象化,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象达到高度统一的和谐美。   围火连袂的古朴美   羌族人民围火而舞的习俗由来已久,羌族民间故事《燃比娃取火》中说,远古的时候,羌族青年燃比娃(天神格蒙西与羌族姑娘阿勿巴吉之子)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从他阿爸那里取回火种(两块白石),并按照阿爸的旨意,用白石相撞发出火星,点燃干草和树枝,燃起了羌家第一堆篝火。人们围着这象征温暖、幸福的火堆,欢乐地唱啊、跳啊……[2]从此每逢丰收节庆、婚丧嫁娶、消灾祈福、祭祀鬼神,羌族人民都要点起“万年火”,围着熊熊烈火,跳起不同形式的传统舞蹈。“萨朗”一般是男队在前,女队在后,相互拉手,形成圆圈,围着篝火逆时针方向行进,欢歌劲舞。在圆圈的行进中,在火光的照耀下歌舞不断反复,速度由慢渐快,情绪逐渐热烈。“哟粗布”多在室内进行,参加人数不限,男女两队拉手连袂呈弧形面向火塘站立,舞蹈时也多沿逆时针方向起舞,时而一唱一和,时而左右移动,时而拉手连臂,时而甩手搭肩,往往通宵达旦,尽兴方散。“天地可以交合,阴阳可以协调,心心可以相应”[3],这种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最原始古朴的面对着面,手牵着手,围着火堆共向一个圆心,伴随着整齐统一的节奏踏歌起舞的形式,是千百年来羌人在与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相适应、相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坚毅、团结、乐观的精神表达。其质朴的生存愿望直接影响了羌人的审美心理,从而塑造了羌族舞蹈围火连袂的古朴美。

古典舞蹈的艺术特征有哪些

古典舞蹈的艺术特征如下: 1.身韵结合,形神兼备:古典舞强调舞蹈的动作技法与艺术内涵、思想情感相结合。舞蹈的形态包括静态动态的舞姿,动作之间的衔接、起始动势、神韵则反映了舞者和舞蹈本身的情感。 2.古典舞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古典舞是由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发展而来的,舞蹈中的一些动作带有明显的戏曲舞蹈的色彩:旋转、翻身、弹跳、以及节奏等受到武术、戏曲、民族音乐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风格,带有强烈的民族性。 3.古典舞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还有男子舞蹈、女子舞蹈等等。 因此,古典舞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身韵结合,形神兼备,重视舞蹈的神韵和感情,古典舞是由戏曲和武术发展而来,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并且古典舞的舞蹈形式非常丰富多样。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 古典舞的历史文化漫长而悠久。无论是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者是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都可以追溯到它的渊源。古典舞是历代舞者经过不断的实践、演化和提升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是我们各民族代代流传至今的古代具有典范作用的舞蹈。

舞蹈的艺术特征有哪些?

舞蹈作为一种表现和传达情感、意境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将从动作、音乐、身体语言和空间四个方面来介绍舞蹈的艺术特征。 1. 动作 舞蹈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就是动作,因此动作是舞蹈的最基本的艺术特征之一。动作是通过身体的部位运动来表现节奏、速度、大游亏小、力度等元素,舞蹈动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作的韵律感: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节奏感,舞蹈动作往往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节奏和速度来表现音乐节拍的韵律感。 (2)动作的流畅性:舞蹈动作应该具有连续性和流畅性,通过纹丝不动的动作来表现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3)动作的表达力:舞蹈动作可以通过细微的变化来表达出情感、意境等深层次的东西。 2. 音乐 舞蹈中音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音乐与动作、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弦和声音等元素影响着舞蹈的表达,尤其是情感和意境的表现。舞蹈音乐与传统的音乐不同的地方在于,舞蹈音乐不是被听觉上的单纯聆听,而是与舞蹈动作进行密切而有机的结合和呼应。 3. 身体语言 在舞蹈中,身体语言是舞蹈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身体语言是通过人体运动的形态、姿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舞蹈中的身没衡体语言可以通过编排的形式表现出悲欢离合、人生百态,所以身体语言是舞蹈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之一。 4. 空间 空间是舞蹈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在时间维度中的空间展现。空间不仅包括舞台上各动作运动方向、跳跃力度的运用,同时也指向大神察神气感表达。空间在舞蹈中是决定观众观赏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利用不同的空间方位、形态,舞蹈就可以通过空间的表达方式,加深观众对舞蹈的理解和感受。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可以用“丽美”这个词来概括。 整个汉代的艺术特点可以用“丽美”这个词来概括,所有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丽美”,舞蹈尤为突出,汉代的舞蹈从舞服的华丽,舞姿的艳丽,舞者的美丽,到场面的壮丽都是汉代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这些元素全都围绕着“丽美”而展开,可见在当时那个休养生息的年代,人们对于享乐的追求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从舞服看,汉代最著名的就是“翘袖”,她们舞袖非常之长,舞动时候十分飘逸,颜色也十分绮丽,因租蠢铅为只有华丽的服装才能配上当时年轻貌美的舞者,“丽靡烂漫与前,靡曼美色于后”先得弊好有服饰的绮丽,给人眼前一亮,加上姣好的容颜,才能引人注目,“姣服极丽”,无数的长袖飘转起来,才能像万花筒一样迷住别人的眼睛,才能塑造出一个绚烂缤纷的形象世界。 如果没有这种华丽的服饰,再好看的舞蹈也一样会变的朴素,变得不吸引人,变得乏味,在傅毅的舞赋中也有很细致的档弊描写了舞者所穿的衣服的绚丽。从舞姿来看,长袖折腰是当时最著名的舞蹈方式。

舞蹈的艺术特征有哪些?

舞蹈作为一种表现和传达情感、意境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将从动作、音乐、身体语言和空间四个方面来介绍舞蹈的艺术特征。 1. 动作 舞蹈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就是动作,因此动作是舞蹈的最基本的艺术特征之一。动作是通过身体的部位运动来表现节奏、速度、大小、力度等元素,舞蹈动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作的韵律感: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节奏感,舞蹈动作往往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节奏和速度来表现音乐节拍的韵律感。 (2)动作的流畅性:舞蹈动作应该具有连续性和流畅性,通过纹丝不动的动作来表现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3)动作的表达力:舞蹈动作可以通过细微的变化来表达出情感、意境等深层次的东西。 2. 音乐 舞蹈中音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音乐与动作、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弦和声音等元素影响着舞蹈的表达,尤其是情感和意境的表现。舞蹈音乐与传统的音乐不同的地方在于,舞蹈音乐不是被听觉上的单纯聆听,而是与舞蹈动作进行密切而有机的结合和呼应。 3. 身体语言 在舞蹈中,身体语言是舞蹈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身体语言是通过人体运动的形态、姿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舞蹈中的身体语言可以通过编排的形式表现出悲欢离合、人生百态,所以身体语言是舞蹈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之一。 4. 空间 空间是舞蹈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在时间维度中的空间展现。空间不仅包括舞台上各动作运动方向、跳跃力度的运用,同时也指向大气感表达。空间在舞蹈中是决定观众观赏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利用不同的空间方位、形态,舞蹈就可以通过空间的表达方式,加深观众对舞蹈的理解和感受。

艺术有哪些审美特征

1、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容性禒统一。 2、主体性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审美性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扩展资料: 艺术可以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它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应用(形式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以感觉(看、听、嗅、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结果。表现形式:语言、声音、文字、绘画、眼睛、呼吸、身体等。 艺术体现和物化了人们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无论是艺术的审美创造,还是艺术的审美接受,主体都需要通过某种感官去感受、传达和触发相应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审美分类应主要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和感知方式进行。根据这一原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可以用“丽美”这个词来概括。 整个汉代的艺术特点可以用“丽美”这个词来概括,所有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丽美”,舞蹈尤为突出,汉代的舞蹈从舞服的华丽,舞姿的艳丽,舞者的美丽,到场面的壮丽都是汉代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这些元素全都围绕着“丽美”而展开,可见在当时那个休养生息的年代,人们对于享乐的追求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从舞服看,汉代最著名的就是“翘袖”,她们舞袖非常之长,舞动时候十分飘逸,颜色也十分绮丽,因为只有华丽的服装才能配上当时年轻貌美的舞者,“丽靡烂漫与前,靡曼美色于后”先得有服饰的绮丽,给人眼前一亮,加上姣好的容颜,才能引人注目,“姣服极丽”,无数的长袖飘转起来,才能像万花筒一样迷住别人的眼睛,才能塑造出一个绚烂缤纷的形象世界。 如果没有这种华丽的服饰,再好看的舞蹈也一样会变的朴素,变得不吸引人,变得乏味,在傅毅的舞赋中也有很细致的描写了舞者所穿的衣服的绚丽。从舞姿来看,长袖折腰是当时最著名的舞蹈方式。

论述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有艺技相融、刚柔并济、渣睁以悲为美。 1、艺技相融。 在汉代,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记等场景中出现,这也导致了当时舞蹈和杂技相结合,在跳舞的时候会通过长袖的舞动表现情感,并加入了在盘和鼓上踏蹈腾跳等杂技动作,让舞蹈更具表演性,将舞蹈的柔韧之美和杂技的力量融为一体。 2、刚柔并济。 汉代舞蹈的表现形式多以“刚”为表现风格,十分热烈奔放,这一点在“绣舞”上就有体现,这类舞蹈舞衣较短袖子尺度也比较短,在表演的时候更注意身姿和腰部动作,舞姿更加豪迈。 3、以悲为美。 从汉代辞赋的描写来看看,当时所崇尚的艺术风格是以悲为美,表演歌舞大多十分悲怆,多用来表达一些极为哀伤的感情,例如《西京杂记》中记载:“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说的就是歌舞带来的一种悲伤的氛围。 汉代玉舞人: 玉舞人: 玉舞人多出土于诸侯亲属等墓葬之中,正是这种供贵族阶层享乐的女乐的说明。同时,社会上也随之出现了专门培训女乐的机构,早年长沙汉墓出土的一件漆卮上的彩画,真实描绘了当时贵族之家训练舞伎的生动情景。 她们所跳的舞蹈有“袖舞”“七盘舞”、巾舞等等,玉舞人便是取材于这些舞蹈的造型。 汉代玉舞人价值: 玉舞人以它特有的历史艺术价值,为收藏家们作为珍稀品种所追捧,其市场行情也节节攀高。人们更渴望了解有关这方面的鉴赏和辨伪知识。战国玉舞人和汉代玉舞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重视雕工的精微细腻和舞人的华丽动人。 而后者则着力于整体姿态的塑造,表现舞如歼岁人手舞足蹈、夸张传神的大动作,显示出汉代艺术朴实简洁的特点。它的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中国文化古籍里就有“帝改岩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等有关原始舞蹈的记载。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1、艺技相融:汉代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等场景中出现,将舞蹈的柔韧和杂技的力量、技巧感融合在一起;2、刚柔并济:汉代的舞蹈以“刚”为主要表现风格,热烈奔放,同时也注意身体的柔韧;3、以悲为美:受到汉代文学氛围影响,汉代舞蹈也多以悲为美。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是    1、艺技相融   在汉代,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记等场景中出现,这也导致了当时舞蹈和杂技相结合,在跳舞的时候会通过长袖的舞动表现情感,并加入了在盘和鼓上踏蹈腾跳等杂技动作,让舞蹈更具表演性,将舞蹈的柔韧之美和杂技的力量融为一体。    2、刚柔并济   汉代舞蹈的表现形式多以“刚”为表现风格,十分热烈奔放,这一点在“绣舞”上就有体现,这类舞蹈舞衣较短,袖子尺度也比较短,在表演的时候更注意身姿和腰部动作,舞姿更加豪迈。    3、以悲为美   从汉代辞赋的描写来看看,当时所崇尚的艺术风格是以悲为美,表演歌舞大多十分悲怆,多用来表达一些极为哀伤的感情,例如《西京杂记》中记载:“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说的就是歌舞带来的一种悲伤的氛围。

艺考生考舞蹈好还是美术好

看你自己兴趣爱好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