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 二、丹经隐语破译 第十章 结论

2022-02-13 10:57:41张辛钰17:04 4529
声音简介

二、丹经隐语破解
     (原文)
       静坐之功,必俟内念不萌,外感不接,此心如停云止水,然后凝神而注于下田,合耳目与心皆交并于其间,如猫捕鼠,视于斯、听于斯、结念于斯,此道家“顾諟天之明命”也。其所以然者何哉?盖坎中之一阳为人身之太极,即邵子所谓天根也。人受此气以生,自孩提以至成立,皆赖一阳以滋长。自男女交,而此气遂损矣,旦旦伐之,而此气愈损矣。伐之不已,久之而其气渐微,久之而此水渐涸,坎宫日虚,水冷金寒,地道不能上行,天道不能下济,上乾下坤,此否之象也。天地不交,火日炎于上而不能下,水日润于下而不能上,水火不融,心肾不交,上离下坎,此未济之象也。人身有此二卦之象,生机日危,火病皆作矣。道者知其然也,以先天之神凝而注于先天之气,是天道下济也。孟子曰:“志,气之帅也。”将帅从天而下,卒徒必随而俱下,是以乾照坤矣,是以火温水矣,是即所谓“金灶初开火”也。灶因火而名金者,指坎中之一阳也,得于乾金者也。火初开者,初得乾阳离火之下照也,是以离之上下二阳暖坎中之上下二阴,以离中之空阴养坎中之空阳,以中女而畜中男也。其所以然者,又何哉?盖阳性主动,动则易泄,惟阴可以畜之。故男之性,见女则悦,得女则留,此小畜皆取以阴畜阳之义也。况前以乾坤一交,乾之中爻入于坤而为坎,坤之中爻入于乾而为离,是夫妇之情投意洽,阴阳互易也。今以离中坤入于乾之阴,下求坎中乾入于坤之阳,是再世重逢之真夫妇也,两情交悦,可以蓄空阳而不使之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有此空阴以养此空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乃可以回既损之元气,使潜滋暗长于极阴之地,以冀七日之来复也。此神能炼气之秘机也。世传性命诸书,从未有如此透发。即以神炼气,亦多隐语,如龙虎汞铅诸说是也。龙者,灵物也,变化莫测,喻离中空阴之神,以火生于木,木色青,故或云青龙,火色赤,又或云赤龙。虎者,猛物也,喻坎中空阳之气,以此气纯阳,阳则易动,犹如虎之难防,此气最刚,刚则性烈,犹如虎之难制。惟龙之下降,可以伏此虎也。汞者,水银也,活泼灵动,无微不入,喻空阴之神。铅者,黑锡也,其色黑,犹似坎中之水,其体重,犹似坎中之金,以喻空阳之气。且铅非汞不能化,亦犹气非神不能化,而铅又可以干汞,气又可以化神,故以为喻。老子所谓“知白守黑”,又所谓“抱一”者是也。白者,金之色,黑者,水之色。知坎有乾金之白,故守水之黑者,正以守黑中之白也。所守者气也,守之者神也。又云戊己者,云彼我者。戊己属土,以坎中有戊土,离中有己土,五行分配四时,分配脏腑,而惟土则旺于四时之季,统乎脏腑之全。故人之六脉皆取有胃气则生,以万物发生于土也。故河洛之数,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同道,三与八为朋,四与九为友,皆以中隔五数,阴阳乃能相生,而又以五十居中。盖天地之数,皆不离乎土,惟人亦然。所以坎有阳土之戊,离有阴土之己也。以己合戊,亦指降神于气也。彼者,指坎中之阳也。我者,谓离中之阴也。气无知,神有知,以有知之神求无知之气,以神为主,以气为宾。主者,我也,宾者,彼也。凡此皆以神炼气之隐语也,本无关于精义,而诸书皆以此拒人,好异者惊为奇谈,甚至谬解而入于邪语,特破之以释其疑。(《育乐堂语录》卷四)
      〔注释〕
       本文选自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第四卷,为黄氏在授徒解馆时,应门人之请破解丹经隐语的一次谈话记录。
       人身男女交成漏体后有否卦(天地否)和未济卦(火水未济)二卦之象,生机日危,百病皆作。
       乾卦由三个阳爻,坤卦由三个阴爻构成,乾象天,坤象地,天地不交,上乾下坤构成否卦,卦象为闭塞,为黑暗。
       乾之中爻入于坤而为坎,即一阳陷于二阴中。坤之中爻入于乾而为离,即一阴附于两阳间。坎卦象水,离卦象火,水火不融,上离下坎构成未济卦,卦象全部爻位不正,意味着未完成。
       从事练功,走返还之道,补回既损之元气,当从坎离交媾、取坎填离始。
       离火下照,以离之上下二阳暖坎中之上下二阴;以离中之空阴养坎中之空阳。坎卦又象中男,离卦又象中女,此以中女畜中男,成小畜卦,巽上乾下,间味着小的蓄积。
       以离之中爻下求换取坎之中爻,即取坎填离,恢复坤卦象,所谓再世重逢之真夫妇,进而乾坤交媾,炼成乾健之体。
       以上用卦爻补述,详见本书第六章坎离交媾和乾坤交媾。
     (原文)
       总之因天地不交而否,欲由否而转泰,不得不恭敬以礼下;因水火相隔而未济,欲由未济而求济,不得不降心以相从,此以神炼气之由来。炼之久而水渐生,气渐复,积而至于一阳萌动,所谓地逢雷也,此即天根之发现也。然阳气尚微,动而仍伏,正宜培养而不可恃,此《易》所谓“初九,潜龙勿用”也。积而至于阳气渐长,已有反骨之势,显然可睹,即《易》所谓“见龙在田”也。积而至于阳气愈长,送信骨中,计程已得其半,然不安于下,又不能即上,更宜日夜培养,兢兢而不可忽,即《易》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也。积而至于阳气弥长,进而愈上,且其下不时震动,此佳兆也,即《易》所谓“或跃在渊,无咎”也。积而至于阳气已战,不可遏抑,即《易》所谓“飞龙在天”也,庄子所谓“抟扶摇羊角而上者”是也。积而至阳气已极,月在天心,三五而盈,盈则听其自亏,所谓乾遇巽也,即邵子所谓月窟也。倘盈极而不亏,即《易》所谓“亢龙有悔”也。盈而有亏,即《易》所谓“见群龙无首,吉”也。至降而复升,升而复降,流行不息,天地交,万物通,此人之泰也,天根月窟自此可以闲来往矣。此亦可谓九转丹成也。九者,阳也,转者,阳气逆而轮转也,指坎中之一阳上蟠下际,生息无穷,长生之大药亦可谓之小成也。此丹道之初功也。下学上达,入妙通神,皆从此始。然行之有自然之机,而不可一毫勉强。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自然。”言此数之生,由一而二,二而三,此阴阳自然之机也。河洛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阳也,地阴也,六数阴极而阳则自然而生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七数阳极,而阴则自然而生也。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八数阴衰,而阳之三自然而长也。阳生阴成,阴阳生长之机,何一而非自然者?其阳之动也,静之久而自动也;阳之转也,气之战而自转也;阳之静也,动之极而自静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而不可或止,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而不可或行,即孟子所谓“勿忘勿助长”也。忘则失养之道,助则挫长之机矣。世言运气则谬甚。气可养也,而不可运。养当俟其自动,如气自坎生,所谓“源头活水来。”运而迫之使行,则气从离出,无殊火牛入燕垒矣,是与揠苗之宋人何以异?知长不可助,而动静亦听其自然,则不至养人者害人矣。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难悉数,姑以益人之妙言之。其始也以神炼气,至气之逆而轮转,则坎中之一阳时过而化离中之一阴,化之久,空阴得空阳之照,如月之得日光而明,则离变为乾,内外通明,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也。离中之二变为一则诚矣。诚则心愈清,神愈明,所谓“诚精故明”者,此也,此所谓以神化气也。但神炼气,出于无心,气化神,安于无意;炼必凝乎其神,如火之炼夫顽金也;化惟听之于气,如物之化于时雨也。至全体一气相通,翻天倒地,反骨洗髓,阴阳团为一气,五行并为一途也.鸢飞鱼跃之机,常静观而自得,雷动风行之象,非外人所及知。行云流水,别有天地,时见道之上下察也。此玄之妙也。过此以往,日久功深,更有妙之又妙,此无关于人事,言之徒骇听闻,功至自知,不可预言。(《乐育堂语录》卷四第二十四)
     〔注释〕
        由否卦(天地否)而转泰卦(地天泰),乾天下降为下卦,坤地上升为上卦,即泰卦为否卦的倒转,这是天地相交,阴阳勾通,卦象安泰亨通。
        由未济卦(火水未济)而求既济卦(水火既济),也是卦的倒转,由未济的离上坎下变为既济的坎上离下,卦象亦由意味不完成到完成。
      《易经》之卦由阳爻和阴爻构成。凡阳爻称“九”而阴爻称“六”。一卦的阳爻自下而上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及上九。一卦的阴爻自下而上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及上六。另外,乾坤两卦还有“用九”与“用六”,以示阳爻与阴爻的变化。
      上文用乾坤六爻由下而上来表示阳气的盈亏变化。如初九(即乾卦第一爻)“潜龙勿用”,象征阳气尚微,动而仍伏。九二(即乾卦第二爻)“见龙在田”,象征阳气渐长,显然可见,等等。

金丹大要的金丹论

金者,坚刚永久不坏之物;丹者,圆满光净无亏之物。古仙借金丹之名,以喻本来圆明真灵之性也。此性在儒则名太极,在释则名圆觉,在道则名金丹。名虽分三,其实一物。儒修之则为圣,释修之则为佛,道修之则为仙。三教圣人皆以本来真性为成道之本也。愚人不知,或用五金八石煅炼成药为金丹者,非也;真性在大造炉中,经火煅炼成熟,与天地同长久,与日月同光明,岂凡世有质之物能成哉?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内容简介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论语》,流传 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他的老师。 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知(智)”? 老师同样回答了两个字:“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 可见,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有了这两条,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于丹庄子心得内容简介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本书以作者在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本书主要有以下内容: 庄子何其人: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二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境界有大小: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感悟与超越:要想真正感悟“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薄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认识你自己: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就会好心办坏事。我们又经常会被外部评价所影响,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在所谓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总有路可走:庄子借用了一个个外表丑陋近乎狰狞的怪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谈笑论生死: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 坚持与顺应:“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影响,“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本性与物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心态与状态: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 大道与自然:《庄子》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 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 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 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了利,世人的心中最看重的就是名了。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最基本的人生支点。

于丹讲的论语好吗

《于丹心得的激荡与感悟》讲座之《智者不惑》 智者知人知己 但是,其实这样的一种提升,也仍然是要辅助其它元素的。为什么孔子说你还要了解别人呢?就是因为“智者不惑”。真正的大智慧,应该是能让我们减少迷惑的一种通途。 什么是智者?智者知人而已,无非就是真正地了解别人。其实了解别人容易吗?我在这里还不跟大家讲,你想想你了解你邻居吗?了解你团队吗?了解你学生吗? 我觉得都说得太远,我只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了解自己?第二个问题:你是不是了解身边的亲人?如果你这两个问题都说:我了解!那你就是大智者,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人最难评价就是自己。 定呼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所谓“崇辱不惊”,人真正在面对大荣辱的时候,内心对自己还有判断吗?比如说无故加之,世界上有些羞辱就这么来临了。当韩信胯下受辱的时候,他当然可以为一时的尊严拔剑相向,他的小命可能就放在那儿了。他日后就不会成为淮阴侯,为汉高祖刘邦决胜于千里之外了。所以他在那时候想一想,人为了未来,有时候可以忍受当下,他可以坦然受之。其实难得的是淮阴钫嬲?蠖ㄌ煜轮?螅??挥猩必苏庑┤耍?炊?笱绫隹停?颜庑┤饲牖乩础R簿褪撬担??芑嵋粤硗庖恢址绞剑??蒙??淖鹧稀?/p> 那么一个人有光荣的时候,当满世界的光环鲜花掌声笼罩于他的时候,还会评价自己吗?这个时候也很艰难。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为什么会自我膨胀,是因为你把太多偶然的因素视为生命的必然。内心就缺少一种敬畏,缺少一种如履薄冰、如履深渊的一种谨慎心情。 扁鹊三兄弟,谁的医术最高? 大家都知道扁鹊这个名字。这位与华佗齐名的天下神医,他真正的神奇并不只在于神奇的医术,而是他对自己永远保持清醒地评价。 有一次魏文王召见他,问他说你家的三个弟兄我听说都学医,那么谁的医术最高啊?扁鹊脱口而出:我大哥的医术最高,我二哥其次,我最差。魏文王就很惊讶,问:那你为什么名动天下,他们两人一点名气没有?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之高,他一个人可以做到防范于未然。这个人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把你调理好了,所以天下人都以为他不会治病,他一点名气都没有(群众大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健康保健。 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初起之时。一个人以后他要酿成大病,咳嗽感冒的时候,他用药将他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气仅止于乡里,认为是治小病的医生。我呢?就因为医术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这个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然后下虎狼之药、起死回生。好了,全世界以为我是神医。 想想看,像我大哥这样治病,人的元气丝毫不伤;我二哥治病,这个人的元气稍微有点破损,马上补救回来; 像我这样治病,命是捞回来,元气大伤过半。你说我们三个人谁医术最高? 区分内心外在 明辨荣辱 其实这个故事,我想是每一个成功人士都应该记在心里。这个世界上太多成全与偶然,并不一定要为外界一切迷惑,时而高兴时而沮丧。 《庄子》里头有一句话,我想也是一个人生的境界:“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当全世界都夸你的时候,你也不加劝勉,不往前多走一步;“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当全世界都在非难、责怪、说你错了的时候,你内心也没有丝毫沮丧。 “定呼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一个人要能够确定自己的内心和外在有什么区分,要能够明辨荣辱,做到这样也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外在哪怕有一万个声音,就算内在只有一个声音,它也是内心的判断。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笃定的判断呢?智者有,这就是智者才不惑。 惑:外在和内心的较量 看汉字迷惑的”惑“,上面是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什么叫做或者?数学里有或然率。就是可以这样,可以那样,视为或者。其实这个或者,就是外在丰富的选择。今天的世界选什么都可以,但是你能选得好吗?取决于你心的大与小。我们想一想,外在的一个和内在的一个心,两者之间一直在抗衡。如果外在很大,内在很小,被压垮了,你就陷入迷惑。如果外在不变,内心很大,拖住了,视为不惑。 所以惑与不惑,就是外在世界和笃定内心的较量,这是一生的较量。不一定是人至四十会不惑,人的迷惑是伴随一生的,没有哪一页神奇的日历撕下去,突然就变成智者。人心的感悟都是终其一生的。所谓智者不惑,其实是考量了我们内心太多太多的判断。 一个真正的智者,他可以随时看清生活里面每一点有什么机遇,又充满了什么样的迷思。 智者能看清机遇 我们这个世界是有职业规则,但是简单地顺应规则并不是大智者,大智者永远能够听见世界各个角落的声音。我曾经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讲到一个大电信公司所做的招聘。一间很大的公司招收一个简单的蓝领公众,会摩尔斯密码(Morse Code)发报的人。 很多人去应聘,到了那里发现招聘环境很嘈杂,在一个非常大的大平面,办公室系统人来来往往,空气里面很吵杂。这些人被安排坐在两排长凳上,走进里面去面试。这些人就坐在这里在等。 一小时过去,没人叫;两小时过去没人叫。这时一个迟到的小伙子来了,到的时候凳子上都没座位了。他在旁边站了一下,突然之间就直奔小门进去了。十分钟之后,人力资源经理带着这个小伙子出来,向大家道歉,说对不起,你们可以回去了,这个职位已经是他的了。 应聘的人很不服气,问什么我们等了两小时都没人叫,他一进去就给了他?不甘心啊!经理就说出了一个秘密:“其实从你们各位坐在这里的那一刻起,这么吵杂的空气中,一直有一种摩尔斯密码在发报,一直在说:说谁听懂这种摩尔斯密码,请直接走进小门。但是你们都没有听,走在那里等人叫你们。而这个小伙子一进去就说:我听懂了。’其实我相信你们每一个人都听懂摩尔斯密码,但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发报员,而是用耳朵可以在世界上敏捷捕捉信息的人。” 什么是智者?不一定是在限定规则下,去应循守旧的人。真正的智者是打破规则,视为君子不器,也就是无所不在的去捕捉你的机遇。 韩国人有个比喻说得好,世界上有一种怪物,前脸长满了头发,所以他迎面走来时,永远面目不清。但是从你身边走过去,你突然知道他是谁,伸手一抓……对不起,它后脑勺是个秃子,所以你什么都抓不住,眼睁睁看他走远。这个东西的名字就叫作机遇。 所以说机遇这个东西,永远是在它面目不清、迎面走来时,你劈头可以抓住;一旦他到身边,你看清的时候,永远就错失了。 所以其实人怎么看清机遇,这是智者的心怀。所以真正的智者,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所辨析,辨别出世界很多内心的愿望。 智者交友-损者三友,益者三友 我们说:智者可以去实践吗?孔子也教了人很多的智慧。他告诉你,人的一生要交很多朋友。有损者三友,益者三友。三种好朋友:有质有量有多闻。交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博学的朋友,自己就成长了。也有损者三友:有偏僻、有擅肉,有片宁。那种巧言令色、阴险狡诈或者使心思,或者脾气暴躁的,这都不是好朋友。 人要用智慧,在交朋友的时候打开世界一扇一扇窗子,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好。这不就是大智慧吗?

看于丹讲论语。。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越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于丹讲的论语好吗

讲的不好,孔子是有理想的,孔子伟大之处也在于他的理想,尽管其理想有对有错。而于丹没有讲出孔子的思想理念

于丹解论语

自己买书看去

读于丹《论语心得》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读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是这样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 单的。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说明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中,有什么样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因此, 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的环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来说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种是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或有时候过分的苛刻,还有一种是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信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把所读的书的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相反,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他其实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要下海或者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工作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 至于第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如果你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就给自己的一生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人这一辈子,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险。

于丹论语

《三五历纪》上说,盘古在天地之间是“神于天,圣于地”,就这六个字。“神圣”这个词我们熟,老在说有我们神圣的理想,神圣的抱负,对吧?什么是“神圣”呢?人在天地间,头顶苍天,脚踩大地。“神于天”,就是指你在天地上有思想的翅膀,可以飞扬做一个神仙。在大地上用双脚去行走,去努力做事,做一个圣贤。当一个人在他自我生命里面可以快乐如神仙,在社会人格上承诺如圣贤,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

于丹的《论语心得》

    里面主要讲了5个方面的内容 。                                     1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承认现实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2.弥补这种不足需要的心态——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心胸开阔,不患得患失,真正的勇敢。           3.真正的勇敢与匹夫之勇的区别:前者胸怀宽广,志气高远 ;后者盲目冲动 ,没有内涵。            4.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的事,我们无法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乐观的心态接受它。                5.与人的心灵交往,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颗敞亮仁厚之心                  (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很值得一看,去看原书对你的帮助会更大}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于丹论语心得的特点

于丹为观众讲述的的孔子,童言无忌,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