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蜀汉灭亡这个锅刘禅不背

2022-05-09 19:02:21昊兔子20:16 223
声音简介

刘禅真的是让蜀汉走向灭亡的大罪人吗,还是另有其人?

我认为刘禅真的是让蜀汉走向灭亡的大罪人,没有其他人,因为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后代结局如何?

蜀国灭亡后,刘禅的后代得到了善终,刘禅被封为安乐公,他在魏国得到了司马昭的款待。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后代结局如何呢?

刘禅的后人也都生活的非常普通,因为蜀汉被灭亡以后,刘禅选择了投降,并且甘于做一个安乐公,没有一点其他的心思,所以他的后人也都继承了他的位置。

刘禅在蜀汉灭亡以后该是怎么样度过他的余生?

蜀汉灭亡以后,刘禅去到了魏国都城洛阳生活。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他的晚年过得也还算安稳,还留下了“乐不思蜀”的佳话。

刘禅为什么叫“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十六岁登基,次年封诸葛亮为相。从二十九岁起,诸葛亮去世,刘禅亲政到五十七岁。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里,刘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刘禅曾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的治国方案,意图先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这一政策从后来诸葛亮一意北伐,蜀国因过耗国力、劳民伤财致使国家衰落的结果来看是正确的。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不和,这是刘禅“独立”后面对的第一件难题。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后魏延被杀,刘禅将杨仪“废徙汉嘉郡”,同时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使动荡的局面很快稳定下来。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研读这一系列措施,“管中窥豹”的可以了解刘禅智慧、果敢的一面。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刘禅不仅“贤”,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禅有这样一句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什么是循理?说白了就是挺明白事的。除了“任贤相”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刘禅很明白事理。曹魏政权发生大变化时,夏侯霸为躲司马氏的迫害,逃到蜀国。这夏侯霸心里是有芥蒂的,因为其父夏侯渊在汉中战役中死于刘备军队。本来夏侯霸一直要为其父报仇的,多年带兵战斗在汉中与凉州地区,没想到这时他反倒要栖身于仇家。阿斗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对于夏侯渊的死,刘禅说:“卿父自遇害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那都是上一代的恩怨了,而且当时各为其主,且又不是我父亲刘备亲手杀了你父亲,因此你我二人没有杀父之仇。一语就化解了夏侯霸心中的顾虑和仇结,刘禅很会做人吧。试问一个如此明白事的人,会否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会否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可刘禅偏偏说了那句足以让他遗臭万年的“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此时的他,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不仅仅影响着自己的性命,包括家人及蜀地百姓幸福也都要看司马昭如何看待他。司马昭对自己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与否。所以刘禅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不仅是为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更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这个方针应该讲是成功了,刘禅赢得了司马昭的那句:“我无忧矣!”。

在蜀国灭亡了以后,刘禅的后半辈子是怎么过的?

刘禅的的结局算好的,他投降之后被司马氏封安阳公,他的封地在洛阳,所以他就在洛阳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平平安安最后终老。

蜀汉灭亡的故事。

后主期间诸葛亮曾七出祁山(详见诸葛亮北伐),但是屡屡无功;姜维九伐中原(详见姜维北伐),却次次失败。蜀汉四相相继死后,内廷逐渐为宦官把持,使得前方战事不为刘禅所知,最终为魏将钟会、邓艾所灭,刘禅自赴而降,蜀国灭亡。后来姜维意图借助钟会之力复国,但是计划失败。

刘禅投降后蜀汉灭亡,为什么会得到司马昭的优待?

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所塌迅以他能够得到司马昭的优待也是很团洞此正常的事情,司马昭这个人本来就非常的看颤枣重这些有才之士。

蜀国灭亡之后,我们只知道刘禅乐不思蜀,但是他的7个儿子去哪里了?

他的七个儿子在蜀汉灭亡之后就各自逃离了,因为本来就非常的不重用

诸葛亮生前告诫刘禅什么话,但是刘禅却不听,导致了蜀汉灭亡?

诸葛亮告诫刘禅六个字,那就是“亲贤臣,远小人”。但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就违反了这两句话,才导致了蜀汉灭亡。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