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不鄙:汪曾祺谈吃大全

2023-05-21 11:10:54七月流星_ey28:05 6506
声音简介

本书收集汪曾祺先生所有的美食随笔,分“肉食者不鄙”“素食的故事”“故乡的味道”“四方食事”“吃喝也有文化”五部分。

走南闯北,美食为先,芳香扑鼻的文字折射的不仅是汪老妙趣横生的人生态度,也折射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汪曾祺的四方食事文中有关食事的典故有哪些?

在《故乡的食物》中,我们了解了高邮的特产鸭蛋,水乡自然生产鸭蛋。我本来对咸鸭蛋不太敏感,但是阅读了这篇文章中的一个片段后生生馋出了口水:“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汪曾祺的食事主要内容?

《四方食事:饮食篇》作者汪曾祺的散文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苦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肉食者不鄙

最近看散文,看了很多汪曾祺先生谈吃的文章,谈得有回甘,那个感觉就好像自己也跟着一道吃过一样。想必只有真正的懂行吃货才写的出。 他的《肉食者不鄙》,专门谈吃肉的,从字面意思上看大概可以理解为吃肉的不俗气。吃肉也能变着法,扬州的狮子头、镇江的肴蹄、苏州的腐乳肉、东坡肉、上海的腌笃鲜,绍兴的梅干菜扣肉、宁波的黄鱼鲞烧肉、金华火腿、宣武火腿、湖南腊肉、四川夹沙肉、东北的白肉火锅、广东的烤乳猪...让人不禁感叹,老先生吃肉也能吃出个全中国来。 对于他笔下的那些肉,我吃过一些,家乡的腌笃鲜自然吃过。这道名气很响的菜,因为我对鲜肉无感,在我看来它除了咸,并无什么可取之处。我更爱上海本帮一道别致的冷菜,糖醋小排,第一口酸酸甜甜,咬下去尽是肉的香味。油炸猪排已经是全国各地的美食,不过名字一样,味道还是有些差异的,我们这里的炸猪排呈五指状,是先切割然后再蘸湿面粉后油炸的,用的也只是面粉糊,没有面包糠。刚炸出炉的猪排撒上一些胡椒粉,简直美味极了。口感没有面包糠的酥脆,更多了炸面粉糊的香和胡椒粉的鲜。 狮子头是我的一大爱,但上海的狮子头和扬州的不太一样,名儿也不一样,我们称之为肉圆,没那么文艺,但形象。肉圆是油炸的,过后用酱油、盐等调味料提味,再用芡汁收一下,肉圆上就有一层弄弄的酱汁了,光看着就很诱人。 绍兴的梅干菜扣肉是吃过的,绝对是下饭菜,可以多吃好多饭。 让苏东坡吃得做起打油诗的:“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要不俗与不瘦,除非天天笋烧肉。”那个笋烧肉,是我们过年的常备菜肴,但因为每次都要煮一大锅,吃上半个月,想起来也是有点头大。不知道苏东坡是不是真的能天天吃它。感觉留有半点念想,才能日日思念,夜夜味,真的天天吃,怎么着也会生厌的。

网络上有很多汪曾祺谈美食的散文集,哪本好?最全? 有《五味》《食事》《四方食事》《汪曾祺谈吃》等等

"行文平实而不煽情,所述食事可作食谱."汪曾祺先生并非以文人的角度来写饮食,而是以一个厨师和食者的角度实实在在的描写自己一生所经历的食物和感受.这种叙述的角度,我非常喜欢,最近读完又读,还是意犹未尽!

小学生汪曾祺读本描写食物的片段

汪曾祺读本描写食物的片段有: 1、归家之后,又见饭菜端整。油煎豆腐,细嫩焦黄;酱姜一碟,香辣开胃。又又次日,此种田人,日暮归来,启锁开门,即闻香气。揭锅觑视:米饭之外,兼有腊肉一碗,烧酒一壶。此种田人,饭酒吃肉,陶然醉饱。 2、最受欢迎的是一个广东老太太卖的鸡蛋饼:鸡蛋和面,入盐,加大量葱花,于平底锅上煎熟。广东老太太很舍得放猪油,饼在锅里煎得滋滋地响,实在是很大的诱惑。煎得之后,两面焦黄,径可一尺,卷而食之,极可解馋。 3、副所长姓黄,精于烹饪。他每隔二十分钟就要到小食堂去转一次,指导大师傅烧水、下肉、撇沫子,下葱姜大料,尝咸淡味儿、压火、收汤。他还吩咐到温室起出五斤蒜黄,到蘑菇房摘五斤鲜蘑菇,分别炒了骨堆堆两大盘。等到技师、技术员、行政干部都就座后,他当场表演,炒了一个生炒牛百叶,脆嫩无比。 4、这天,还蒸了白面馒头。半斤一个,像个小枕头似的人俩。所里还一人卖给半斤酒。这酒是甜菜疙瘩、高粱糠还有菜帮子一块蒸的,味道不咋的,但是度数不低,很有劲。工人们把牛肉、馒头都拿回宿舍里去吃。他们习惯盘腿坐在炕上吃饭。 霎时间,几间宿舍里酒香、肉香、葱香,搅作一团。炉子烧得旺旺的。气筑好极了。他们既不猜拳,也不说笑,只是埋着头,努力地吃着。 5、吃肉,尤其是肘子,冰糖肘子、红焖肘子、东坡肘子、锅烧肘子、四川菜的豆瓣肘子,是肘子就行。至不济,上海菜的小白蹄也凑合了。年轻的时候,晋阳饭庄的扒肘子个有小二斤,九寸盘,他用一只筷子由当中一豁,分成两半,端起盘子来,呼噜呼噜,几口就“喝”了一半;把盘子掉个边,呼噜呼噜,那一半也下去了。  6、房门也不大出,一天坐在屋里看《天雨花》、《再生缘》,喝西湖龙井,磕苏州采芝斋的香草小瓜子。她吃的东西清淡而精致。拌荠菜、马兰头、申春阳的虾籽豆腐乳、东台的醉蛏鼻子、宁波的泥螺、冬笋炒鸡丝、车螯烧乌青菜。 7、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 8、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饺子。香蕈(即冬菇)汤;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9、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石花菜。不贵,有两个烧饼钱就可以买一小堆,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10、他食量很大,而且爱吃肥腻的东西。冰糖肘子、红烧九转肥肠、“青鱼托肺”,烧青鱼内脏。家里红烧大黄鱼,鱼鳔照例归他,这东西粘粘糊糊的,粘得鳔嘴,别人也不吃。他一天就是这样,吃了睡,睡了吃,无忧无虑,快活神仙。  11、他说淮安南阁楼陈聋子的麻油馓子风一吹能飘起来。他说中国各地都有烧饼,各有特色,大小、形状、味道,各不相同。如皋的黄桥烧饼、常州的麻糕、镇江的蟹壳黄,味进都很好。但是他宁可吃高邮的“火镰子”,实惠!两个,就饱了。 12、凉碟,醉虾,炸禾花雀,还有乡下人不吃的火焙蚂蚱,油氽蚕茧;热菜,叉烧野兔,黄焖小公狗肉,干炸活鯚花鱼;汤,清炖野鸡。他不想吃饭,要了两个乡下面点:榆钱蒸糕,面拖灰翟菜加蒜泥。 13、他自奉不薄,吃喝上比较讲究,左不过也只是芝麻酱拌面、炸酱面。但是芝麻酱面得炸一点花椒油,顶花带刺的黄瓜。炸酱面要菜码齐全:青蒜、萝卜缨、苣荬莱、青豆嘴、白菜心、掐菜……。他爱吃天福号的酱肘子。下班回家,常带一包酱肘子,挂在无名指上,回去烙两张荷叶饼一卷,来一碗棒楂粥。 14、一盘炒口蘑,极滑润,油皆透入口蘑片中,盖以慢火炒成,虽名为炒,实是油炯。即口蘑煨南豆腐,亦须荤汤,方出味。 15、口蘑采得,即须穿线晾干,否则极易生蛆。口蘑干制后方有香味。我吃过自采的鲜口蘑,一点也不香,这也很奇怪。发口蘑当用开水。至少须发一夜。口蘑发涨后,将水滗出,这就是口蘑汤。口蘑菌折中有沙,不可用手搓洗。 以手搓,则沙永远不能清除,吃起来会牙碜。只能把发过的口蘑放入大碗中,满注清水,用筷子象打鸡蛋似地反复打。泥沙沉底后,换水再打。大约得换三四次水,打上千下,至碗内不复再有泥沙后,再用手指抠去泥根。

肉食什么鄙成语

肉食什么鄙成语是:肉食者鄙。 肉食者鄙,汉语成语,拼音是ròu shí zhě bǐ,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鄙的成语造句: 1、他虽然官做得很大,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变得越来越浅薄,正应了古人所说的肉食者鄙那句话。 2、肉食者鄙,皇上如今不大理事,章朝恩跋扈刚愎。 3、古人早有言肉食者鄙,大哥何必动怒?说来这条规矩倒也不是全无益处,至少为长安城添了一道景致。 4、肉食者鄙,这句话一说,几百年来都没多少人敢大模大样地宣称我爱红烧肉。 5、大帅可曾问有志不在年高,肉食者鄙,之言乎? 6、彼唯有见于近而无见于远,有察于寡而无察于多,肉食者鄙,端推此辈。 7、肉食者鄙,自古以来,能真正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官员就少。 8、他虽然官做得很大,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变得越来越浅薄,正应了古人所说的“肉食者鄙”那句话。 学习成语的方法 1、深入理解:成语的意义往往是通过其背后的故事、典故来推断的。因此,深入了解成语的来源和背景故事是学习成语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典故故事、诗词歌赋等来加深对成语意义的理解。 2、多读书:阅读是学习成语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故事书籍,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成语,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到成语的用法。 3、刻意练习:可以通过编写小故事、做填空题、写作等方式进行刻意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汪曾祺的散文有何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有何特点

脊绪论殴侗蝗虫伊

《小学生汪曾祺读本》中的汪曾祺是活泼有趣的人吗?

这回重读的汪曾祺,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文人气质最浓……

汪曾祺是哪里人

江苏高邮人。。。。最近经常看到有问汪老的问题呢

有关汪曾祺(自己)的小故事

太多了,选一个吧。 1.汪曾祺小时候是个“惯宝宝”,家里人怕他长不大,按当地民俗,认了好几个干妈,还在和尚庙、道土观里都记了名枣汪曾祺的法名叫“海鳖”。1925年,汪曾祺人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这个幼稚园只有一个女教师,名叫王文英。王文英见汪曾祺小小年纪戴着妈妈的孝,十分心疼他,对汪曾祺,她是老师,也是母亲。56年以后,即1982年,汪曾祺回到故乡,特地去看望王老师,并献诗一首:“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歌声犹在,耳畔徘徊。念平生美育,从此培栽。我今亦老矣,白髭盈腮。但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诗后还有两行字:“敬呈文英老师,五小幼稚园第一班学生汪曾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