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伤寒下 P234-241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06

2022-09-14 02:38:46missingukulele16:33 3
声音简介

金匮要略里面“病脉证并治”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病的脉证并治,还是什么病的病脉证并治?

是:病、脉、证及治法.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证(头项强痛而恶寒),治法根据不同病脉证采取不同治法.

伤寒论 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为什么? 什么是阳病,什么是阴病?

  阳病指张仲景六经辩证的三阳脉为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阳病见阴脉者死”,指三阳病过程中,脉象由表现为阳气亢奋,搏指有力的“阳脉”,转为气息微弱,应指乏力的“阴脉”,反映了正气衰败,“阳去入阴”,病势深重的病理机转,故称“死”候。   阴病指三阴脉为病(即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阴证而见浮大数动洪滑之阳脉,虽然脉与证不相符,但在伤寒来说,多为阳气来复,正能胜邪,从阴出阳之象,提示病情好转。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湿病脉证并治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麻黄茯苓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   右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一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师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尽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鼻塞方   蒲灰 细辛 皂荚 麻黄   右四味,等分为末,调和,纳鼻中小许,嚏则愈。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得汉再服,得汗,停后服。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薏苡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一两 黄芪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喘者加麻黄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之,温令有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伤寒论是讲什么的?教你治病的?

我们上学期刚学完《伤寒论》,中医学与西医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伤寒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发汗后,若吐,若下,若温针猜汪,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最好的表述,他通过六经辩穗哗仔证(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把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晋代王叔和把它分开为 伤寒论 与金匮要略,伤寒论主要讲外感 金贵将内伤杂病, 伤寒论的方子被后世尊为经方,“有是证,用是方”就是对着书上的症状用,效果奇佳,很多老中医都是伤寒出身,我们校芦友长就是 呵呵 中医学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学 仲景在明清被尊为医圣

厥阴中厥的意思?

1.中医学名词。经脉名称之一。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的过程。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参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阴阳离合论》。); 2.中医学名词。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咳嗽胸闷等。参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中医学名词。六经病之一。厥阴病为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常出现寒热错杂的症候。上热下寒者,有消渴,胸脘部灼热疼痛,饥而不欲食,下利,吐蛔等证。厥热胜复者,可预测病情的进退,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热多为病退。参阅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关于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

大哥,这个目前在中医届还在争论中!现在还是按伤寒中说说的!

关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在伤寒论中运用的是最好。 首先你要明白六经有标本,太阳本气寒水,阳明本气是燥金,少阳本气是相火,太阴本气是湿土,少阴本气是君火。 这些就是六经本,六经辨证就是本气加临到标位所至标受本气病。 黄帝内经中有: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的标之方。 这个就是六经辨证的大致意思。 目前运用六经辨证最好的伤寒论注解书《易演伤寒论》

《伤寒论》中的“八纲辨证”指的是什么?

八纲辨证的诊断方法是应用“四诊”,即望、闻、问、切。从观察病人面色、形体、舌质,聆听病人声音,嗅闻排泄物气味,询问病史,现有病情,以及通过切脉、诊肌肤,了解病情的诸方面,从而取得疾病的深浅程度(表里),病象的寒热、盛衰(虚实)印象,然后分别疾病所属三阳、三阴的某一类型。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温病脉症并治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第一篇《平脉论》。求高手帮忙翻译成白话文。

去看伤寒悬解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