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和国子监史话-第二章第三节

2022-09-28 16:25:50李诺121607:30 147
声音简介

国子监发生过的故事、孔庙发生过的故事

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场所,而与之毗邻的国子监是国学最高学府。北京的国子监和孔庙是从元代开始修建的,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应该是国内保持最完整的、最有研究价值的古代最高学府和祭奠孔圣人的地方。 国子监和孔庙在清代有两样大典,一是皇帝要举行“辟雍”大典,就是到辟雍亭讲学,要举行典礼。按“辟雍”二字,是从《周礼》上传下来的名称,即周之大学名“辟雍”,后代从“周礼”,即都叫“辟雍”。第二就是孔庙中的“丁祭”。按《清史稿 礼志》所记:“春秋上丁,遣大学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献,祭酒祭启圣祠,以先贤、先儒配飨从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其典礼是十分隆重的。所谓“春秋上丁”,就是立春或立秋之后,第一个有干支“丁”字的日子,如“丁丑”、“丁卯”等等。辛亥之后,是否举行祭孔的事,并未明文规定,但在一些守旧的人看来,这似乎还是大事。

国子监发生过的故事、孔庙发生过的故事

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场所,而与之毗邻的国子监是国学最高学府。北京的国子监和孔庙是从元代开始修建的,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应该是国内保持最完整的、最有研究价值的古代最高学府和祭奠孔圣人的地方。 国子监和孔庙在清代有两样大典,一是皇帝要举行“辟雍”大典,就是到辟雍亭讲学,要举行典礼。按“辟雍”二字,是从《周礼》上传下来的名称,即周之大学名“辟雍”,后代从“周礼”,即都叫“辟雍”。第二就是孔庙中的“丁祭”。按《清史稿 礼志》所记:“春秋上丁,遣大学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献,祭酒祭启圣祠,以先贤、先儒配飨从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其典礼是十分隆重的。所谓“春秋上丁”,就是立春或立秋之后,第一个有干支“丁”字的日子,如“丁丑”、“丁卯”等等。辛亥之后,是否举行祭孔的事,并未明文规定,但在一些守旧的人看来,这似乎还是大事。

国子监发生过的故事、孔庙发生过的故事

孔庙是抄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场所袭,而与之毗邻的国子监是国学最高学府。北京的国子监和孔庙是从元代开始修建的,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应该是国内保持最完整的、最有研究价值的古代最高学府和祭奠孔圣人的地方。 国子监和孔庙在清代有两样大典,一是皇帝要举行“辟雍”大典,就是到辟雍亭讲学,要举行典礼。按“辟雍”二字,是从《周礼》上传下来的名称,即周之大学名“辟雍”,后代从“周礼”,即都叫“辟雍”。第二就是孔庙中的“丁祭”。按《清史稿 礼志》所记:“春秋上丁,遣大学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献,祭酒祭启圣祠,以先贤、先儒配飨从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其典礼是十分隆重的。所谓“春秋上丁”,就是立春或立秋之后,第一个有干支“丁”字的日子,如“丁丑”、“丁卯”等等。辛亥之后,是否举行祭孔的事,并未明文规定,但在一些守旧的人看来,这似乎还是大事。

西安孔庙的相关文章

西安孔庙 作者:原建军 从西安南城墙的勿幕门到文昌门这一段顺城巷路途,虽深处红尘,却有世外桃源般的静谧,甚至杂草都疯长在绿化树坑里。数着永远数不清的城墙砖石,人会不知不觉自勿幕门抵文昌门里。头顶的参天古槐虬枝缠绕,棵棵树干老态龙钟,片片叶子繁茂青翠。仰望,每棵古槐身上都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西安古树名木”,还有编号,一串串阿拉伯数字。树下石栏,刻着“唐槐”字样。在编号为“0001”“0002”“0003”的三棵古槐下,坐在自带马扎上的三学街老居民李山,正怡然自乐。头发斑白的他,左手提着鸟笼子,右手还架着收音机,正听秦腔《王宝钏》的“寒窑”一折。记者向他问起孔庙的话题,这勾起了李山的兴趣。据他的叙述,在他还是小孩的时候,大约上世纪50年代初,他还经常出入孔庙,孔庙当时岿然未毁。院子里的大小木像矗立原位,亭台楼阁风貌依旧,花木流水影影绰绰。大成殿的耀眼匾额醒目招人,筒瓦覆椽,琉璃闪烁;上了高高的石条台阶,偷偷溜进神秘的大殿,只见一座巍巍大像泰然居中,身旁环绕诸位小像;殿内四壁绘满一系列精彩故事。“那个阵势呀,小孩看了自觉会肃然屏声。”李山叹口气,听他的爷爷讲,清朝官员和儒生们每年都来孔庙磕头。一旦有谁家公子高中科考,那孔庙里便是锣鼓喧天,笙箫悠扬。之乎者也,书声琅琅。无忧的童年过后,李山对孔庙就再无新的记忆了。“有阵子,都不敢提孔庙两个字,更别说进去看看孔老头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成殿毁于大火,孔庙在李山的心里更是无足轻重了。 白驹过隙,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要不是和记者聊天,孔庙在李山头脑里早已是历史遗迹了,与普通市民搭不上任何边,只关什么考古学家和博物馆馆长的事儿。“那您还记得,孔庙的大门在哪儿?”李山头一转,用手指着身后古槐掩映下的一堵高高的磨砖对缝灰砖墙。墙中央赫然两个大字“孔庙”。 不过,这堵墙只是孔庙的照壁,庙门早已湮灭。如今,探访者要入孔庙,只能借道照壁东、西两边的碑林博物馆大门。平日,碑林西门深闭,人们唯可从碑林东门进入孔庙。西安孔庙的这堵照壁,是清末民初建立的。当时的文人刘晖书写了“孔庙”两个大字。 照壁是国人受风水意识影响而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一壁之后气象万千,孔庙也不例外。扑入眼帘的先是“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即天地间的正气,祥和之气,能养育天地万物。太和元气坊属木石牌坊,为明代建筑。牌坊正柱,辅柱,戗柱一应俱全;斗拱层见叠出,飞檐翘首向上;牌坊岁月弥久,颜色深灰青暗。这座牌坊与朱家皇族还有渊源呢。明万历年间,秦王府皇姓贵族出银两建立了此牌坊。 太和元气坊前,是两个碧水荡漾的泮池。泮池产生,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周代天子宫前设池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二是: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古时候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 泮池桥早已杳如黄鹤,泮池中的龙头依然喷珠溅玉。泮池的栏杆上,有金元时期的圆形残损雕柱;也有明清时期的方形云绕石柱,更有近代维修完好的龙柱。寒往暑来,池水依依,栏杆换了多少回?涉越泮池,即棂星门。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西安孔庙,在元代时棂星门有两道门,到了清代改为三道门。棂星门正门上额书写“文庙”,东侧门上额书写“德配天地”,西侧门上额书写“道冠古今”。三门之顶上均有一对石质瑞兽麒麟。麒麟相向仰望于中间的火焰形石质门顶。 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道大门。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供下层人员出入。 入棂星门,才算正式踏进孔庙。 甫进孔庙,只见长长的甬道两边树木森森,遮天翳日,幽静似能闻针落之音。在这第一进院落中,东西两侧是廊房。东廊房乃名宦祠,这里曾奉祀历朝历代备受地方民众爱戴的父母官;西廊房是乡贤祠,纪念民间贤达。他们或者兴学劝农,保民温饱;他们或者打击恶霸,保民公义;他们或者抵御外侮,保民安危…… 如今,东廊房和西廊房的古建筑残存部分依稀可辨,但都深藏在了近代建筑后面。 院中,甬道两侧还立两个八棱状石柱,此为“华表”,明清遗物。华表分柱头、柱身、柱基三个部分。 孔子学识的博大精深,象征在孔庙建筑格局当中。第一进院落走到尽头,进入戟门,方是孔庙的正式核心区。 戟门又称仪门、至圣门。这座门建于明代,屋顶为十字歇山顶,面开三间,中间为大门,两边对称各有一配室,供祭孔大典的文武官员整理衣冠、熟悉仪规之用。在过去,门的两侧陈列兵器,武官须将兵器放下才能进入孔庙祭拜孔子,戟门之名正源于此。 戟门之内为孔庙第二进院落。该院落长长甬道两侧建筑有金碧辉煌的六座碑亭,东西各三。碑亭乍看与盛京(沈阳)故宫内亭子风格几无二致。原来,六座亭子皆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朝廷统一边疆稳固河山战事结束后,告慰先圣的碑亭。北京国子监孔庙内建有同样碑亭,只不过比西安孔庙碑亭大一倍以上,所立碑石也更高。这些碑石刻文全用满汉双文书写,碑刻文字乃是康熙、雍正、乾隆诸清皇御笔。这下,可理解西安孔庙内为什么会有“盛京版”碑亭了。 和第一进院落相似,戟门内院落两侧也有东西廊庑。廊庑当年树立着孔门七十二贤塑像。廊庑仍存,只是七十二贤像早已化为宇宙尘埃了。 院落尽头,就是当年孔庙精华建筑大成殿的遗址。大成殿在一九五九年时毁于雷击电火。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高高的台址和殿址也被人为拆毁。现在,只能通过今人在遗址青石地板上所标示出的大殿柱础分布图,想象当年大成殿是如何的雄伟壮观,雕饰富丽。 虽然大殿化为云烟,但大殿内的圣人贤徒像以及成套祭孔礼器文物,部分还侥幸保存着。在大成殿遗址东侧的一处文物存放点里,记者奋力跳上高高的平放碑石堆,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凹凸起伏的“石山”中,不时要猫腰低头,因为头顶的树木枝桠横亘眼前。“到了,就是这。”孔庙研究学者陈财经指着一溜用塑料布包裹着的不起眼物品说。记者突然感到头痛,因为正目力所及这排“塑料包”时,不小心把头撞在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框上。 陈财经抖落了塑料布上的厚厚尘土,钻入塑料布下,用手使劲撩起塑料布,以让记者看清大成殿遗物。瞬时,记者瞪大了眼睛,五个楠木坐像,半世纪前火后余生,变得“素面朝天”。各坐像都一人来高,方脸阔耳,浓眉大眼,头戴冠帽,身着锦袍,神情肃穆,气质儒雅。高大形象中透着威仪,端庄平和里含着睿智。 “他们就是孔庙大成殿孔子九贤徒像中的五位。其余四座贤徒像被烧毁了。”陈财经说。“那孔子像呢?”陈财经脸上浮现出了复杂的表情,沉默了一会,提高声音说:“先圣像,当比九座贤徒像大许多,位于大成殿的各贤徒像中间,像基也高于其他像座。先圣威仪堪比千古一帝,地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风范受世代尊崇,其智慧遗泽人间。在那场雷击火灾中,先圣像付之一炬。” 孔子像遭遇天火,后人不得瞻仰圣颜。然而,一通刻于清代的“孔子先圣像”碑至今完好保留于西安孔庙。孔子佩戴先圣皇冠,面容卓尔不群,目光穿透万载,思想改变世界。 大成殿遗物中,还有一套严遵仪礼而铸造的祭孔青铜礼器,存放于秘库。清朝雍正二年,川陕总督年羹尧量西北物力,为西安孔庙续补上了一套精美绝伦的完整祭祀礼器。祭器有豆、簋、钟、鼎、勺、盘等,总计数十件。 雷火烧毁了大成殿大部分木质物件,可放置供品的香案奇迹般火中逃生。香案长7米,楠木制成。 蹒跚于大成殿遗址,记者脑海里奇迹般地涌现出了人烟阜盛,雅乐高奏,钟鸣鼎食的场景。 自30年前从南开大学历史系学成归来后,学者路远就潜心于西安金石学、地理学和历史学研究。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一个秋意渐浓的日子里,路远又来到了西安孔庙,上下求索,思绪万千。 在他看来,前来寻访西安孔庙的人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因为这座庙不是一般的府城地方学府庙堂,它的身上有至贵至高“血统”。当然,作为官办孔庙,它也不同于曲阜孔氏家庙。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也就是太学的一部分,自然是“现存”最早的唐朝天子圣旨敕办的皇家孔庙。 “西安孔庙的来头大着呢,这不是牵强附会,更不是捕风捉影,它实实在在是唐朝国子监孔庙所传承下来的,一度肩负着太学和中央孔庙的两个身份。”像胡适一样,研究国学的路远考证严谨,“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在唐朝国子监设立孔庙之前,有史可循的中国皇家孔庙有东晋建康国子学中的孔庙、北魏平城设于中书省的孔庙、北魏洛阳太学中的孔庙、北齐邺城太学的孔庙、隋朝大业年间设立的太学孔庙等。然而,这些孔庙都没有传承下来,随着历史烟云而随风飘散走了。 武德二年(619年),李唐王朝刚刚建立,统一战争的烽烟还继续燃烧着,高祖李渊便“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贞观二年(628年),“武德中,诏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诏从之”。 自公元628年始,唐朝在国子监中单祭祀孔子,设立孔庙。 唐朝国子监位于长安城外郭城之务本坊。务本坊在今西安城南关正街与文艺路之间的北半部,国子监在该坊西部,占半坊之地。孔庙坐落在国子监一进大门最显著的位置,是一个“门阖沉沉”的独立院落。从流传至今的唐《孔子庙堂之碑》中可以得知国子监孔庙的盛况:“万雉斯建,百堵皆兴,揆日占星,式规大壮,凤甍骞其特起,龙桷俨以临空。” 唐士子到孔庙,祭祀先圣,“至于仲春令序,时和景淑……清涤元酒,致敬于今日,合舞释菜,无绝于终古。” 国子监孔庙,伴着唐朝的兴盛至极而臻于巅峰;唐朝衰落及灭亡,国子监孔庙地位也一落千丈。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温胁迫昭宗迁都洛阳,并拆毁长安城。同年,朱温命韩建留守长安,收拾残局。韩建放弃了长安外郭城和宫城,以原皇城城垣为基础缩建长安城。 在建新城时,韩建为民族文化做了一件好事,将已处于“城外”的“太学并石经”移入城内,置于“唐尚书省之西隅”。如影随形,孔庙随着太学也进城了。 唐灭亡后,进入五代时期。从史书记载可知,移入新城的国子监损坏无遗,但其结构的“一部分”孔庙却幸运的保留了下来,成为京兆府城的文宣王庙。只是,“露往霜来,雕墙半圯,尘封藓驳,塑像全堕”。 即使到了宋代,京兆府城的文宣王庙依然被民间称作“国子监”。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大宋永兴军(长安)新修玄圣文宣王庙大门记》:“是军,古京邑也;斯庙,古国学也……故地虽易,旧名尚存,是以民到于今或以监名呼之。”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京兆府城文宣王庙被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明朝时西安城东扩,所以宋时说孔庙在府城“东南隅”。)“府城之东南隅”即是今日孔庙和碑林所在地。孔庙迁建于此地后,历经金(南宋)、元、明、清、民国就再无颠沛流离,直到今日。 至此,追本溯源,西安孔庙历史一目了然。其传承明晰如镜:唐长安国子监孔庙——五代、北宋、金代、元代前期的京兆府孔庙——元代后期的奉元路孔庙——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的西安孔庙——今天的孔庙遗迹。 孔庙遗产的保护传承负责人、历史文化学者赵力光说:“西安孔庙的大格局依然如昔,部分古建筑还矗立在原址。被烧毁的孔庙主要建筑大成殿的图片、资料、祭孔文物等都还幸存,因此,恢复重建大成殿不是问题。”孔庙的当家人有意易地规划重建大成殿,以便恢复孔庙的全貌。天若有情天亦老。在孔子身后的数千年里,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地位日益尊崇。历代皇帝持续加封,即使是少数民族政权,对孔子褒扬也不输于他朝,孔子成了中华民族的圣人。上自朝廷,中自官府,下自民间,孔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且不绝如缕。士子学人,达官显贵,进入孔庙,顶礼膜拜。 也曾何时,九州大地,似难容孔庙一锥之地。 进入21世纪,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社会惊人发展,财富创造登峰造极,一部分现代化了的国人却不可思议地伴随着精神落寞和心灵虚空。此背景下,国学日盛。 西安孔庙,不仅仅是被重建,还要给其恢复内涵。赵力光说,孔庙恢复完整规模后,将适时举行祭祀孔庙的仪式,教育后代,发扬国学,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作新诠释。 记者在悄然离开孔庙时,偶尔下意识地驻步回首凝眸,发现空旷的孔庙遗址院落里,寂然无声。

孔庙和国子监是同一个地方吗?

不一样,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分别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和15号

孔庙国子监怎么祈福

孔庙国子监祈福的方法如下: 1. 准备祈福用的纸笔。 2. 烧香叩拜。 3. 焚塌昌烧纸钱。 4. 投掷硬币。 5. 放置祭品。 6. 添加香油。 7. 念诵佛经。 8. 祈求保佑。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凳衫渗如果您还有其枣脊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孔庙国子监怎么祈福

孔庙国子监祈福的方法如下: 1. 准备祈福用的纸笔。 2. 烧香叩拜。 3. 焚烧纸钱。 4. 投掷硬币。 5. 放置祭品。 6. 添加香油。 7. 念诵佛经。 8. 祈求保佑。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关于孔子孔庙孔林的故事?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 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府 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一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关于孔子孔庙孔林的故事。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 孔府 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一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 孔府 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一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关于孔子孔庙孔林的故事。

轶事典故:在孔子墓碑前令人奇怪的是,建有一道不伦不类的矮墙,还将墓碑遮去了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圣文宣干”,“王”字的底下一横看不见了。为什么要建这样一道墙?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孔林朝拜孔子墓。猪、牛、羊三牲已供桌上摆好,地上黄毡也已铺就,香雾袅袅,烛光晃晃,一切都已准备停当。这时皇帝在前,文武百官在后,准备祭祀。当康熙走到孔子墓前准备跪拜时,发现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便尴尬地站在那里,接着,祭祀的鼓乐奏起,康熙帝皱了皱眉,仍站着不拜,众人全都愣住了。这时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原来,皇帝是只拜师不拜王的。于是他便马上叫人拿来一匹黄绸,把碑文中的“文宣王”盖住,并添上“先师”两字,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始祭拜。这个充满厚黑态度的哑谜就这样传了下来,为了不再出现类似的情景,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这道矮墙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