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大的24堂历史课

2022-03-02 16:05:45阳泉阿星20:54 47
声音简介
做人要懂得厚道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作者:(美)查尔斯·哈奈尔 译者:福源 本书曾在美国被禁70余年,直到2003年才解禁,但民间抄本不断,美国的亿万富豪争相阅读,此书也成了他们的致富秘籍。这本书阐述了生命以及创造性人生的基本原理,是迄今为止关于自我提高和深层自省的最经典作品。本书从如何致富写到怎样保健,可谓包罗万象。它传授了为一切成就奠定基础的终极原则、理念、因果和法则。如果你希望有所成就,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体系会告诉你怎样去做。利用这一体系,结果会令你大吃一惊,不敢置信。 一部在美国被禁70年的经典!一部让拿破仑·希尔获益匪浅的民间秘本,一部据传比尔·盖茨辍学创业的神秘著作。 图书目录 推荐序:神奇的力量 作者序言 第1课 内在的世界,巨大的力量 第2课 习惯的策源地——潜意识 第3课 无需向外界求助,自己才是最强大的 第4课 你可以成为任何一类人 第5课 真诚渴望—主张权力—势必占有 第6课 需要—谋求—行动—收获 第7课 视觉化你的目标 第8课 和谐的思想酿出美好的结果 第9课 改变我们自己 第10课 因果法则 第11课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 第12课 集中你的能量,专注你的思考 第13课 做有益的精神付出 第14课 保护你的思想领地 第15课 成为有足够智慧的人 第16课 心灵印记和精神图景 第17课 渴望中诞生希望 第18课 互惠行为 第19课 知识战胜恐惧 第20课 思想主导一切 第21课 改变人格彻底改变环境 第22课 健康是过去思维方式的结果 第23课 将成功发展到极致 第24课 一切皆在你心中

神奇的24堂课中心思想主要内容?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是2010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查尔斯·哈奈尔。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有些人无需怎么费神就能功成名就,财富和权利仿佛唾手可得;还有些人历经艰辛终于获得成功;而另一些人则在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中遭到彻底的失败。为什么有人轻易就能成功,有人费了老大的劲才能成功。而有人则根本无法成功呢?显然不可能是身体上的原因,要不然最强壮的人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人与人的根本差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在美国,由于本书的秘密内容,而受到美国教会和政商各界精英的竭力抵制,并于1933年被列为禁书。直至2003年——70年才重见天日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为什么被禁?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是美国禁止了70年的一本书。在美国,由于本书涉及精神、心理等方面某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于1933年被列为禁书,直到2003年——70年后才得以开禁。

最神奇的24堂课真的有效吗?

《最神奇的24堂课》曾被西方列为禁书,只在富贵阶层传阅,21世纪初,《最神奇的24堂课》英文版得以重现,并让每一位普通人士受益。只要潜心学习并实践书中的这些神奇法则,你一定可以心想事成。 这本书刚刚问世,就在硅谷上流人士中引起了轰动。 他们惊奇地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个人成长与人生拐点的指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很多成功人士表示看了这本书,都感觉有自身的影子。 但是没多久,这本书就被美国所封禁,原因是很多有钱人看后,害怕成功的秘诀会泄露出去,因此施展手段,不让其继续发行。而这一封禁,就是70年之久! 成功的真正关键是什么: 《最神奇的24堂课》作者经过潜心研究后发现,其关键在于人的心理因素——心智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是一本改变橡铅了无数人命运核如野的奇书。该书给我们讲述什么是正确的原则,还教导我们,改喊任何法则的唯一价值在于如何实践。它所建议的方法是有价值的法则,能在生活中加以实践和验证。 

《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这本书如何?

老生常谈,看这种鸡汤书能让作者致富。也可能每个人所得不一样,我是觉得这本书不怎么样。把所有课都拿出来很多课都是矛盾的,只能分开看,但这样很不系统。感觉作者就是到处摘抄再写几句读后感就这样。

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在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上好一堂历史课,首先要把握好历史教材的深度,更要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其次要把握好课堂训练的密度;最后,要把握好教学艺术的力度。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挖掘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编者意图。弄清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熟悉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其次掌握学生情况,有的放矢。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教材撑握的深度应有分寸。否则是对牛弹琴。显然这里所说的挖掘教材深度并不是越深越好。关键是不要做夹生饭。应做到深浅适宜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 二、要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   抓好调动学生的广度是区别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试教育只注意调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实好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的好坏关键要看调动学生的广度,要使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的学习之中。从目前情况看,课堂上满堂灌,唱独角戏的现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仍觉束手无策,在课堂上仍看几个尖子。教师提问,学生发言的,老是那么几个人,对大多数学生从不过问。学生情绪低落。课毁亏让堂气氛沉闷。师生活动脱节。有些学生即使想主动学习,也因教学目标过高和方法不对胃口,只是腾云驾雾,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云,收获甚微。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全面考虑如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各类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把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个合格的教师。 三、要把握好课堂训练的密度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练结合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抓好课堂训练的密度是落实知识体现学生主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一堂课就做到训练内容好,方法得当,密度大,这样效果就会必然好。从当前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完全没有课堂训练的课很少发现。主要纤局是课堂训练的密度不足,主导和主体一头重一头轻。在多数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讲的多,练的少,重灌输,轻引导,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器。   一堂课应该内容好、方法得当、密度大。讲、想、练三者空前不可偏废,教师讲给学生指出的方向,起到引导作用。重要的是学生要吸收,消化,让学生能力有一定提高,做到学以致用。 四、要把握好教学艺术的力度  这里是就教学艺术给人的感染力而言,抓好教学艺术的度就是捉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学艺术差,效果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就和我们看电视剧一样。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只是干巴巴地把角本读给人听,印象一般不会深刻。但如果配合角色、活现,就会给人终身难忘的深刻的印象。 总之,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度,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完整的评价标准,也不失为课堂教学所必须考虑的四个方面。它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你若能达到这一点,你的历史课堂教学更会锦上添花。

怎样上好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怎样上好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 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 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 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 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 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 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 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 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 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 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 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 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 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 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 ”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 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谁读过《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和《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这两本书?说说体会吧。

如何让数学史走进小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他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氛围,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必须以数学文化内涵为导向重构教学,让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这些丰富内容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的精华,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让数学史走进数学课堂? 1提高教师的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现在的数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的数学文化素养,部分教师知识面太窄,对数学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有的教师甚至从未读过数学史或未完整地读过数学史,于是他们不能正确的理解“渗透数学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基础教育的教师,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教师团队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就更为严重,由于供教师参考的关于渗透数学史教育的文献比较少,所以他们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相对滞后。大多数数学教师把有关的数学史知识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大大忽视了数学史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所以说,提高教师的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迫在眉睫。首先,学校单位应有计划地组织小学教师学习、培训。而作为教师本身要提高意识,树立数学史的教育价值理念。有成长意识的教师会主动学习与自身教学有关的资料,熟悉学科最新动态,尽可能扩大有关教学的知识面,从而让自己跟上时代潮流,做一个专业型教师。从而把数学史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2转变重“知”轻“识”的功利化观念 在各种考试压力下,仅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大搞题海战术,只会越来越使学生喘不过气,从而更加厌恶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实施“减负”政策,认真贯彻素质教育,逐渐有序的把数学史的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重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轻松愉悦的面对数学,让他们不再是空洞的解题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好数学的信心。 3 改进教材编制, 以数学之趣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不应是“概念—定义—定理—解题”那样枯燥乏味。所以,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不同程度的适当的选一些有趣的数学史料作为背景知识。在小学阶段,数学史知识能更好的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1)加强低年级段的数学史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就渗透数学史知识,在每册中都适当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尽早接触。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在低段课程教材中恰当地融入数学史,更能吸引儿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2)增加新的设计模式。目前总体上说,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设计主要有两种比较好的模式。其一是“习题内容引出数学史”,像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先由习题第5题创设的游戏情景引出“有些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的结论,进而通过提出问题而引出歌德巴赫猜想的历史由来,以及我国数学家对此所做出的贡献。另外一种模式是“阅读材料式数学史”,比如说西师版的在“倍数与因数”这章内容后以阅读材料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以“陈景润”为主线展开,有陈景润的故事引出哥德巴赫猜想。像这样的丰富的内容模式设计,使得数学史的渗透才更加全面,更具效果,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感,从而产生探索的快乐感,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材编写者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模式,以达到效果最优化。 4、让数学方法、数学名题走进课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教师所熟知的由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的一句名言。而作为教师,就应该善于创设问题,让数学课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一层又一层深入的问题组成的。而用数学方法论激活问题可以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产生变化性问题;引导解题后反思,提出引申性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需要结合数学名题,如高斯的故事:七岁时高斯还不到几秒钟把 1到 100的整数1+2+3+4+……97+98+99+100用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50×101=5050的方法快速的算出了答案。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这些具有精妙解题思想的数学名题,必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到数学家的坚毅品质及为数学二合科学的献身精神,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5、 运用数学史开展各种活动丰富课堂 怎样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成吸引学生的磁场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小活动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实施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第一,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数学游戏的参与,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了解数学家解决问题的特殊见解。 第二,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数学史课外书籍的阅读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利用假期的时间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阅读数学史书籍、故事,然后在活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都是有悟性的,他们可以可以从陈景润等人研究数学奥秘的辛苦中获得一份学习的勇气; 可以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比外国早一千年获得民族自豪感…… 第三,影视资料的运用。影视资料具有直观形象性这么一个优点,学生在听的同时又可以看,这种眼耳并用的声像结合,非常符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活动课当中播放一些相关的数学史影视资料使介绍数学史知识时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更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 所以,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为数学史教育服务,把某一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和自信。 数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发明史和创造史,其中蕴涵着可供后人借鉴的巨大思想财富。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能吸引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促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彰显它的文化价值。 最后,建议你多看一点数学史方面的书籍。国内现在也有一些书是讨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像汪晓勤,张维忠的书,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