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2唐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和三年(883年)

2023-05-16 20:19:20不知名的小兄弟27:09 1009
声音简介

唐僖宗的典故

【沆瀣一气】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瀣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故事,载宋人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 【红叶题诗】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缘的巧合。典出宋.刘斧>。    唐僖宗时,有一个名叫于佑的书生在洛阳的城墙下漫步.时值深秋,许多树叶随风飘落.忽然他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有些墨迹,于是从水中捞起这片红叶,却发现红叶上竟然题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佑猜想这首诗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作,于是在另一片红叶上题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并将红叶放到御沟上游的流水中,希望流水能把自己的诗带给那位宫女.    几年之后,于佑参加科举落第,十分落魄,后来在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唐僖宗放出了三千后宫侍女,让其回家自由婚配.他家也来了一位名叫韩翠苹的女子,他可为二人牵线结缘.于佑答应了.    于佑和韩翠苹成婚后,感情非常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书箱里发现了那片红叶,很吃惊,就问于佑:"这是那儿来的?"于佑如实相告.韩翠苹说:"我从水中也得到了红叶,当时不知是什么人写的>"于是,从书箱中也拿出一片红叶给于佑看,上面正是于佑当年所写.二人热泪盈眶,不知从何说起.于是韩翠苹提笔又写下一首诗: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唐太宗为何不立如意的孩子当皇帝

因为查无此人

惠恭皇后的生平事迹

史籍记载 宋书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第二◎后妃下 徽宗显恭王皇后,开梁段封人,德州刺史藻之女也。元符二年六月,归于端邸,封顺国夫人。徽宗即位,册为皇后。生钦宗及崇国公主。后性恭俭,郑、王二妃方亢宠,后待之均平。巨阉妄意迎合,诬以暗昧。帝命刑部侍郎橡差誉周鼎即秘狱参验,略无一迹,狱止。后见帝,未尝一庆裤语辄及,帝幡然怜之。大观二年崩,年二十五。谥曰静和,葬裕陵之次。绍兴中,始附微宗庙室,改上今谥云。 宋史卷二十三 本纪第二十三 钦宗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讳桓,徽宗皇帝长子,母曰恭显皇后王氏。

孝恭仁皇后有三子三女,为什么只不喜欢雍正

可能不是亲生的

孝恭仁皇后的女儿

孝恭仁皇后女儿: 固伦温宪公主 固伦温宪公主(1683年—1702年),康熙帝第九女(序齿为五公主),生母是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温宪公主即为雍正帝的同母妹妹,康熙二十二年生,

仁宣盛世之孝恭皇后

书已发,请查收

孝恭仁皇后的介绍

孝恭仁皇后(1660年-1723年),乌雅氏,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康熙十二年(1673年)入宫,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1679年)晋封为德嫔。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德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九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崩逝于永和宫,享年64岁,九月与康熙帝合葬景陵。全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杭州虎跑泉的传说是什么?

相传唐宪宗元和年间,性空和尚云游至此,见这里青山灵秀,环境幽雅,便欲在此结庵居之,只是此地无水源,有些为难。正在此时,和尚梦见一神人向他指点道:“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果然来了两只虎,在山间“跑地作穴”,于是就有一股清泉从石缝中涌出,和尚欣然,于是便在此住了下来。此泉遂名为“虎跑泉”了。

有关用心智偷懒取巧的名人名言 有关用心智偷懒取巧的名人故事

史博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音乐家之一,从小热爱音乐,18岁就进入了当时最为著名的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交响乐指挥。当时的音乐学院每天都有两堂体力课,因为在这之前的100多年里,指挥并没有什么象征性的工具,有的乐队指挥喜欢用脚蹬地,踏出节奏,有的则喜欢挥动手绢,而当时最为流行的是用一种重达十来斤的铁棒指挥,指挥师提着铁棒按着节奏捅地面,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所以,当时的乐队指挥每完成一场表演,都会累得腰酸臂痛,因此学院里对学生们的体力要求也非常高。每次当老师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史博都会从内心里讨厌这根铁棒,他一个指挥花这么大的力气在这根铁棒上,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他觉得这根铁棒拿得这么累,指挥师们哪还能聚精会神把精力全部用到音乐指挥上? 当史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铁棒是最神圣的指挥工具,哪个指挥家离得开它?”老师还告诉学生们说,法国有个音乐家曾经带病指挥,结果体力不支,不小心把铁棒砸到自己的脚背上,后来还因感染溃烂而送了性命。 史博嘴上不回应,心里却想:“那位音乐家的精神虽然很值得肯定,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是他的牺牲值得吗?”史博心里有自己的答案。 从那以后,每次大家在练习臂力课时,史博就装生病,躲在教室或者宿舍里研究音乐,臂力虽然比不上同学们,但是因为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音乐上,所以他的造诣却远远高过了所有其他同学。 毕业后,史博凭着自己高超的音乐才华,进入了德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成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师和幕后的音乐创作者。1820年,史博跟随乐队去英国伦敦进行一场皇家演出,刚一到英国,乐队的指挥师就生病了,别说拎这么重的一根铁棒,就是站都站不稳。乐队虽然有几个替补的音乐师跟随,可是指挥师却只有一个,演出的计划又不能因此而耽搁,怎么办?正在所有人都为此而忧心忡忡时,史博对指挥师说:“让我来指挥吧。” 尽管指挥师对这位懒惰的年轻人有些排斥,但是身在异国,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答应了他。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表演的那天,史博并没有拿着那根铁棒上场,而是手执一根精心制作的小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根小木棒非常轻盈,能够在空中划出非常优美的旋律线,因为身体不受铁棒的束缚,他还配上了非常优美的肢体动作。 结果,史博的指挥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可,表演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史博迅速成为了乐队的新指挥师,而史博就一直用这种质轻韧性的白色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种指挥工具很快得到了全世界指挥家的借鉴模仿,从此风靡世界乐坛,数百年经久不衰,成了一个不朽的经典

撞车

责任的认定应当以交警部门的书面《事故责任认定书》为准。

接下来播放